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 2007-12-11 05:05:30 信息来源:
“十一五”是我省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全省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动全省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工业技术改造回顾
“十五”期间,全省经贸系统和广大企业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狠抓“四个一批”“3646”、七个产业链等一系列规划意见的实施,抓住国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机遇,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技术改造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对全省工业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预计8000亿元以上,是“九五”技改投入的2.6倍,年均增长27%,年均增幅比“九五”提高5.6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九五”期间的24.9%提高到27.2%。共有1.4万个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3110亿元,利税2170亿元。据测算,技术改造每年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二)技术改造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全省技改投资中,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到83%,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纺织七个产业链的技改投资比重达到45%。投资结构的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重点培育发展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领域,重点改造提升的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六大传统行业,其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2年的5%、71%提高到目前的11.8%、74.5%。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4%,比“九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3%,比“九五”末提高7个多百分点。七个产业链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达到49%。
3、一批重大项目按期投产,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2002年以来,全省建成投产1亿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项目480项,总投资1150亿元,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880亿元,利税46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12项,完成总投资193亿元。实施“四个一批”技术改造项目261项,完成投资352.7亿元,年可新增销售收入775.8亿元、利润119.8亿元、税金40.5亿元。实施国债项目154项,总投资316.3亿元,年新增销售收入573.6亿元,利税111.8亿元,利润73.9亿元,出口创汇9.3亿美元。华鲁恒升30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装置、莱钢大型H型钢、济钢140万吨管线钢、齐鲁石化乙烯专用料、晨鸣纸业20万吨铜版纸、烟台正海300万张彩管荫罩、新华鲁抗头孢类抗生素等一大批重大技改项目的建成投产,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工业结构调整,一批骨干企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全省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10户,其中过100亿元的达到28户,重汽集团的重型卡车、潍柴的发动机、浪潮的服务器、魏桥和德棉的高档面料、山水和晶华的旋窑水泥、山玻的浮法玻璃、泰山复合材料的无碱玻璃纤维等产品在全国的优势更加突出,全省127种产品产量在全国同行业居前三位。全省中国名牌、山东名牌、驰名商标的数量分别达到119、941和53个(件)。
(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十五”以来,全省共更新改造落后设备91.6万台(套),引进了13.5万台(套)国外先进设备,建设1.6万条先进生产线,全省主要行业5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2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分别比“九五”末提高了10个和5个百分点。机械、服装、家电、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重点行业中,超过80%的规模以上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广泛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计算机监控技术。造纸行业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24条,骨干企业新引进的装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纺织行业大量采用精梳、自动络筒、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进行改造,精梳纱、无结头纱、无梭布的比重分别达到30%、60%和45%,分别比“九五”末提高了15个、20个、15个百分点;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CAD/CAM)在机械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化工、建材行业普遍采用了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水泥旋窑化率达到40%;钢铁行业重点企业炉外精炼、连铸技术的应用率分别达到40%、97%,分别比“九五”末提高30个、15个百分点。
(五)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有效改善技改服务环境。2002年,我省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形势,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技术改造项目审批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制定了《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实行项目登记备案制。2004年,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结合我省实际,对原有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制定了《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办法》,确立了企业在技术改造投资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对项目的管理从过去的全过程包办,改为主要从产业政策上把关,从而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投资成本。备案制实行以来,共备案项目5171个,总投资1840亿元。大力宣传和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共为2312个项目办理了进口设备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确认书,进口设备额37.6亿美元,免税额85亿元人民币;为1199个项目办理了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确认书,国产设备额196.1亿元,可抵免所得税78.4亿元。管理体制的改革、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服务职能的转变,把技术改造的管理提高到了新水平。
“十五”期间企业技术改造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资源加工型产业占比较高;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比重偏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三是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与参与国际竞争、建设制造业强省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四是资金、土地等要素供应紧张,成为制约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瓶颈;五是技术改造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政府指导工业发展的职能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还不适应。这些问题和矛盾,须在“十一五”期间认真研究、切实解决,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八届十一次全委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改进管理,依靠技术进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突出壮大支柱产业、做强大型企业和培育知名品牌,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制造业强省建设,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遵循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
2、科学发展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3、技术进步原则。提高项目技术含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
4、集中投入原则。突出支柱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集中连续投入,力求关键性突破。
5、国际化原则。加强企业的国际合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本,对现有企业进行改组改造,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6、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以项目为突破口,吸引民间资本、国外资本的进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企业改革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完善。
(三)规划目标
1、全省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2、全省制造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8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以上。其中七个产业链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万亿元以上。
3、全省工业技术改造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4、全省主要行业65%的技术装备达到当时的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0%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技术改造单个项目投资聚集度提高到7000万元以上。
6、培育100户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50—100亿元25户,100—500亿元66户,500亿元以上9户(其中1000亿元以上3户)。培育1000家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培育160个中国名牌产品。培育100种居全国前三位的重点优势产品。
7、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技术改造投资管理体制。
三、实施重点
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及家电、机械设备、化工、食品、服装纺织、材料六大支柱产业,拉长提升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纺织七个产业链,突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技术,实现重点突破和重点带动。
(一)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
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以最终产品为龙头,拉长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与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产品、集成电路、软件、高智能信息家电、新型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汽车电子八大产品领域,壮大规模,形成新的增长点。
1、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以浪潮、海尔、海信为重点,加快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创新,提高工作站、高性能服务器的性能和技术水平及生产工艺水平,发展基于网络计算机的应用软件支撑平台及相关核心产品、中央处理器(CPU)和操作系统。发展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加快打印机、驱动器、存储设备、无线网卡和模式识别输入设备及其关键部件、配套件、各种消耗材料的产业化步伐。
2、网络与通信产品。重点依托青岛朗讯、海信、浪潮LG、海尔等企业,优先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深亚微米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信息家电技术,大力发展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信息管理、信息安全技术,积极开拓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产品。大力发展数字程控交换机、光通信系统、路由器、无线接入系统、手机、基站及网络产品和配套件。
3、集成电路。重点培植海尔、海信、浪潮、山东大学、哈工大威海国际微电子中心、滨州芯科等集成电路设计机构和企业,追踪国际集成电路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和应用SOC(系统芯片)技术、IP(知识产权)核技术,在消费类电子、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其他应用电子产品领域形成特色优势,成为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发展基地。
4、软件。以中创、浪潮、东方电子、青鸟华光、海信、鲁能积成为重点,大力发展网络、通信、制造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CAD/CAM、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等)、建筑、数字娱乐和游戏等领域的应用软件。
5、信息家电。以海尔、海信、小鸭、澳柯玛为重点,积极采用数字、网络、节能、环保技术,开发新一代数字化家电产品和家居集成产品。电冰箱和冷柜,重点采用节能变频、超低温、电子蓄能、双循环技术和高效压缩机技术,发展智能化产品,拓展产品在商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空调器,重点发展直流变频一拖多、抗菌、多层过滤空调,无氟节能变频空调,小型家用、工业用中央空调。洗衣机,重点发展智能化、多功能、节能型工业用洗衣机、大容量洗衣设备。数字视听产品,加快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重点发展电视机、音响及关键元器件;采用等离子扫描、大屏幕投影等新技术,发展智能化、超大屏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机、多媒体一体机,以及数字电视机顶盒、接收机等产品;加快数字家庭影院系列等新一代数字音响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摄像器材,积极发展高清晰度、高色彩分辨率、多功能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以及相配套的光学镜头、感光芯片、数字图象处理芯片、大容量储存芯片等。大力发展小家电产品。
6、新型元器件。以烟台正海、华光光电子、鲁颖电子、沂光电子为主,积极发展新型元器件,开发中高档片式元器件、机电元件、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新型硅微器件、敏感元器件和各类传感器、混合集成电路和高频频率器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小型精密无刷电动机、微型通讯电声器件、新型电源/电池等。
7、电子新材料。以烟台正海、招远金宝、山东鲁鑫贵金属等企业为主要依托,发展电子材料,重点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锗硅外延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宽带隙半导体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集成电路用关键结构材料与工艺辅助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液晶材料,高性能大面积导电玻璃基板,高纯度多晶材料,多晶硅、8~12英寸单晶硅及外延片,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用化合物单晶及外延片,塑封料以及包封料等。
8、汽车电子。鼓励海尔、海信、浪潮与汽车企业合作,加大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发展高档汽车电子产品。济南易恒、济南优乃特、青岛晶星、烟台只楚等企业,进一步提高现有产品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发发动机控制系统、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安全和故障诊断系统、信息系统、电子元器件、汽车环保类产品以及汽车设计、制造、试验系统及软件。重点发展燃油喷射电控装置、节油环保型电子点火装置、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气囊防护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接收装置、防撞雷达、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
(二)机械设备制造业
积极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网络制造技术、并行制造技术、模块化技术改造现有机械加工工艺,提高设计水平和加工装配精度,拉长汽车、船舶产业链,提升优势基础零部件,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
1、交通运输设备。汽车,以中国重汽、一汽青岛汽车、上汽东岳“三大平台”为依托,开发适应高速公路运输条件的高档大功率重型汽车及牵引车、工程用车、国防用车等新型中、重型汽车,进一步提高产品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扩大家用轿车生产,发展厢式轿卡、旅行车。扩大中长途高速豪华型大客车生产能力,开发中短距离的高等级公路客车及超低地板城市公交客车。发展集装箱运输、厢式冷藏运输、工程施工、消防、城市环卫等多功能改装车。以潍柴、渤海活塞、山东曲轴、山东金麒麟等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我省有优势的汽车发动机、活塞、曲轴、连杆、刹车片等关键零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和配套材料,完善提升汽车产业链。船舶,以胶东半岛南、北和济宁“三大基地”为依托,北海船舶重工、青岛造船、青岛前进船厂、威海船厂、烟台莱佛士、黄海造船、济宁航宇船舶等企业为重点,巩固提升集装箱船、成品油船、散货船、海洋工程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优势产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系列化、标准化,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大型钢结构、玻璃钢船艇、内河集装箱船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大中型油船、集装箱船、天然液化气船、石油液化气船等高新技术船舶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潍柴、济柴、青岛船用锅炉、青岛风机、济钢、莱钢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船用柴油机、锅炉、风机、蓄电池、锚链、船板、电缆、起重机、曲轴、电子通信等配套产品。
2、通用机械。机床,以济南一机床、二机床为依托,进一步提高数控化率、加工精度和可靠性能,大力发展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多工位大型压力机、上下料机器人及自动化冲压生产线,开发数控化、精密化、高速化、工序复合化的专用机床产品和关键功能部件。发动机,以潍柴、胜动机械等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增压、大功率、低油耗、环保型柴油机和燃气发动机,提高配套能力。发电和输变电设备,以济南锅炉、青岛捷能、齐鲁电机、鲁能泰山电缆、泰开电气、金曼克集团、达驰电气等为重点,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发展大型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粉炉、碱回收锅炉、大型热水锅炉、“三联产”煤气发生炉以及以水煤浆为燃料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力发展高增压、大功率、低油耗、长寿命的新型柴油机、燃气发动机,提高配套能力;以大机组和高电压等级、高性能方向为主攻方向,开发大型空内冷汽轮发电机、燃汽轮发电机、大容量汽轮机、工业拖动式汽轮机以及高电压等级电缆、变压器、断路器等输变电设备。基础零部件、仪器仪表,以博泵、济南气动元件等为重点,发展电机、泵类等通用设备,以及气动元件、液压件、密封件、精密高速低噪音轴承、精密模具等,提高加工精度和可靠性。
3、专用设备。农业机械,以五征、时风、福田重工等企业为依托,提高低速载重车技术水平,增加产品功能,积极发展大中型拖拉机、高效联合收割机,开发设施农业机械、大型植保机具、播种机具、农产品烘干、冷却、储藏成套设备等新型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依托山东工程机械集团,重点发展大马力推土机、挖掘机和大吨位系列装载机,开发生产高性能压路机、路面铣刨机、路面冷再生、路面摊铺机等筑路机械;积极开发油气输送施工、钻地式管道铺设、吊管、环保清压、高速公路救援等新型工程机械。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以安丘汶瑞、亚星集团、皇明集团为重点,发展草浆造纸废液处理、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垃圾综合处理成套设备、烟气脱硫装置、太阳能利用装置、光电转换设备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设备。新型医疗器械,以新华医疗器械、威高集团、潍坊精鹰等为重点,发展新型一次性无菌超滑导尿管、器官插管、人工颅骨、消毒灭菌设备、放射治疗设备、自动采血器、中心静脉导管及压力检测组合套装等产品。适应我省工业技术装备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轻工、纺织、化工、冶金、建材、煤炭、现代物流等专用设备。
(三)化工
拉长石油化工产业链,调整优化橡胶、化肥产品结构,提高基础化工产品质量,积极发展精细化工。
1、石油化工。依托齐鲁石化、济南炼油、青岛大炼油和地方骨干炼油企业,采用加氢、延迟焦化、醚化、减粘等措施,提高成品油质量,达到国内93#、97#和国际欧Ⅲ标准。支持现有炼油装置的节能降耗改造。改造原料路线,采用高硫原油加工技术,增加高硫原油加工比重,提高开车率。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采用重油接触裂解、重油催化热裂解技术提高乙烯、丙烯、丁二烯产能;改造气分装置,扩产丙烯及系列产品;采用催化裂化后的碳四、碳五馏分醚化工艺发展正丁烯、高纯异丁烯、异戊二烯、甲基叔丁基醚、甲基叔戊基醚及其系列产品;采用液化气制芳烃以及重整技术工艺发展有机化工原料,拉长石化产业链。
2、橡胶加工。以三角、成山、玲珑、青岛黄海、双星为重点,加快原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引进国外先进的硫化、成型等技术和设备,增加全钢子午胎的品种、规格,提高乘用子午胎的比例,发展节能、环保、安全为标志的绿色产品,包括节能环保轮胎、低滚动阻力轮胎、仿生花纹轮胎、耐刺扎轮胎等,子午化率达到75%以上,适度发展轮胎翻新产业。其它橡胶制品主要发展大型、轻量、高强力及阻燃的输送带,各种规格的轻型、薄型输送带等专用胶带,汽车、工程机械、石油、煤矿等行业专用胶管,以及适用于家电、汽车、电信、航空、能源、交通等行业的圈、垫等高档橡胶制品。
3、化肥。以华鲁恒升、恒通化工、鲁南化肥、鲁西化工、鲁北化工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开发利用品位较低、杂质含量较高的磷矿生产高浓度磷复肥的工艺技术,采用高塔造粒技术和设备、缓控释肥料和掺混肥料技术和装备,生产利用率高、肥效长的高浓度复合肥。大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高氮复合肥和磷酸二铵、磷酸一铵以及适应测土施肥的复合肥品种。肥、化并举,多效联产,以洁净煤气化技术的改造为契机,向煤化工方向发展,形成洁净煤气化为龙头,肥、化为两翼的产业格局;充分利用合成氨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加快发展系列产品,以肥支农、以化增效,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改造原料路线,采用常压流化床气化、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等先进的洁净煤气化技术,降低原料成本,支持骨干企业的单套尿素装置发展经济规模;改造现有磷酸萃取系统和硫酸生产系统,加大国外磷矿、硫矿的原料利用。
4、盐化工。纯碱,重点依托山东海化、青岛海湾,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国外先进的水合技术等,加大低盐优质重碱的比例,使其比重达到70%以上。烧碱,以齐鲁石化、恒通化工、青岛海晶化工、滨化集团为重点,主要采用高性能的离子膜和改进电解槽技术,提高离子膜烧碱比例;通过共聚和共混改性,生产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聚氯乙烯产品,增加其附加值;加快有机氯产品、烧碱下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通过多产品、精细化和差别化提高竞争力。
5、精细化工。橡塑助剂,重点支持亚星集团、齐鲁增塑剂、淄博宏信等企业,氯化聚乙烯(CPE)向多品种化、新材料化方向发展,拓展应用领域;增塑剂向高效、特效、无毒、无公害的复配、多功能化方向发展;采用碳黑生产新技术,提高软质湿法新工艺碳黑的比例,发展子午胎用白碳黑;扩大绿色橡胶助剂的能力和品种以及市场占有率;积极开发低毒、低烟(或抑烟)、低腐蚀、无卤阻燃剂。染料,以青岛双桃、博山元华明洲为重点,发展活性染料、分散染料、功能染料和天然染料,加快开发纤维素纤维用的还原染料、直接染料、硫化染料和酸性染料的新品种等。涂料,以山东乐化、聊城昌裕为重点,发展水溶性、环保型内墙和丙烯酸系列等防污染外墙以及道路标志涂料,支持木器家具涂料、家用电器涂料、重防腐涂料、中高档汽车涂料、船舶涂料和防火涂料等品种向水性化、粉末化、高固含、无溶剂、节能和环保型方向发展。农药,以大成化工、华阳农药等为重点,增加除草剂、杀菌剂的品种和产量,继续优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比例,积极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安全、经济、低污染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农药及生物农药。以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潍坊亚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发展工程塑料、氟材料、有机硅材料、膜材料、塑料合金等新材料。
(四)食品
采用生物工程技术、速冻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分离技术、组织化重整技术、保鲜技术、辐照技术、微波技术、挤压膨胀化技术、超细磨技术、高压灭菌技术、过滤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食品产业链。
1、食品加工。粮油加工,依托山东青援、济南民天、青岛食品、莱阳鲁花、渤海油脂等龙头企业,以小麦、玉米、甘薯深加工为重点,以高档面粉、玉米薯类淀粉为基础,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以花生油和大豆油为重点,提高食用油品质,开发专用油新品种,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开发大豆低聚糖、大豆纤维、大豆异黄酮等高附加值产品。肉禽加工,以诸城大龙、金罗、华盛、凤祥、得利斯为重点,发展肉类深加工制品,扩大高温火腿肠、低温肉制品生产;采取生物技术,搞好动物器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果蔬加工,以汇源、中鲁、山村果园、天府为重点,扩大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及饮料加工能力,开发果冻、脆片、果酱、果酸等系列产品,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保鲜菜、蔬菜汁、净配菜等蔬菜深加工产品。水产品加工,以青岛正进、荣成好当家、青岛新大洋等企业为重点,发展速冻、即食性熟食水产食品、调味品,扩大提高鱼类、藻类的加工广度和深度,提高低值鱼、藻类、贝类下脚料的综合利用率。
2、食品制造。依托济南佳宝、青岛圣元、文登鹏程、金洋乳品,大力发展消毒奶、发酵奶、果汁奶,开发“有机奶”、“免疫奶”等营养性乳制品和高附加值的乳制品。扩大调味品品种,提高加工精度和营养成分。
3、饮料制造。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发酵工艺,积极发展果汁加工产品,提高酒饮料质量和档次。控制白酒总量,重点支持兰陵、生力源、孔府家等企业,向优质、低度、多品种方向发展,采用生物发酵新技术,开发新品种,提高白酒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啤酒,以青岛啤酒、趵突泉等为龙头,开发风味纯正淡爽、醇厚、保鲜新产品;推广无氧酿造、无菌过滤、无菌灌装新技术,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和新鲜度。大力发展张裕、华东、威龙的全汁型葡萄酒和干型葡萄酒的生产。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水果资源和矿泉水资源,提高果汁、蔬菜汁、茶汁、天然矿泉水、豆奶等软饮料生产集中度,发展天然绿色、健康营养型饮料。
(五)服装纺织
以服装服饰及家纺产品为龙头,提高面料质量和档次,开发新型化学纤维。
1、服装服饰。采用计算机集成设计制造系统、三维量体、三维裁剪、立体整烫等技术和装备以及吊挂生产流水线,对耶莉娅、新郎、仙霞、红领、鲁泰、海珊、兰雁、岱银、省标志服、元首、即发、华金、等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育自主品牌。重点发展高档西服、色织衬衣、牛仔服、时装、职业装、休闲运动装、针织内衣、针织时装等八大系列产品。
2、家纺产品。以孚日、亚光、喜盈门、金昊、美好、雄鹰等现有毛巾企业为基础,瞄准国外先进水平,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充分利用各种纤维、纱线,广泛采用交并、交拈、交织、特种后整理等技术,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市场份额,继续保持我省巾被类产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在巩固发展文登、滨州家纺基地的同时,积极推动烟台北方、潍坊二印、莱芜泰丰、德棉集团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系列化床上用品,形成多条以中高档产品为龙头的家纺产业链。
3、面料。支持棉纺织、毛纺织企业采用精梳、自动络筒、新型纺纱、无梭织造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配套改造,提高高支纱、精梳纱、无接头无疵纱比重和无梭布比重,提高服装面料档次,以德棉、鲁泰、魏桥、兰雁、如意、康平纳、南山、天香为重点,发展高支轻薄、防皱免熨、绿色环保等高档面料,替代进口产品。采用少水、少污染的清洁印染技术、微悬浮体染色、数字喷射印花、自动制网、四原色印花、等离子体处理、小浴比染色、生物酶加工、多功能染后整理、天然纤维织物的防皱整理等先进印染后整理技术改造华纺股份、潍坊二印,增加面料花色品种,改善面料的外观风格、手感性能和成型性,提高面料服用性能。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面料。
4、纺织用纤维。以烟台氨纶、潍坊巨龙、济南正昊、淄博腈纶、万杰集团为重点,采用差别化技术,提高功能化、差别化纤维比例。重点发展耐氯、易染、超细旦、高伸长、复合功能性氨纶、芳纶以及碳纤维(原丝)等特种纤维;采用超细化、多异法、纳米改性等技术,提高化学纤维易染、抗静电、高吸湿、阻燃、高收缩等特性,发展功能性、舒适性、高仿真、差别化新型化纤;积极开发甲壳素纤维、新一代高湿模量纤维素纤维、竹纤维、玉米(聚乳酸)纤维、大豆蛋白共混改性纤维等生态纤维;发展高性能彩色棉,进一步开发大麻纤维加工技术,提高大麻纤维服用性能。
(六)材料
围绕冶金、建材、造纸、塑料等行业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改善产业布局,提高生产集中度,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
1、冶金材料。钢铁行业,依托济钢、莱钢、青钢,采用精料入炉、富氧喷煤、铁水预处理、大型高炉、转炉和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铸、连轧、控轧、控冷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薄板、中厚板、优特钢、H型钢、不锈钢薄板、Ⅲ级螺纹钢筋、优质线材、管材等系列产品。铝加工行业,重点支持南山、丛林、信发,采用高速宽幅热轧、冷轧技术和装备,发展铝板带、电子铝箔、亲水铝箔、大型工业铝材、合金铝材和涂层铝材等高附加值的铝材深加工产品。
2、建筑材料。水泥行业,在原料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其它地区重点发展年产100万吨及以上大型水泥粉末站,大力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重点改造山水、晶华、鲁南水泥等骨干企业。平板玻璃,依托山玻、晶华、蓝星,采用优质复发玻璃生产技术、节能安全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发展优质浮法玻璃,提高原片质量,开发超薄、超厚及大规格产品和自洁、光致变色、热反射和低辐射玻璃等节能新品种,增加品种规格,提高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建筑卫生陶瓷,依托淄博皇冠等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发展大规格、多花色、高强度、豪华型墙地砖,提高建筑陶瓷防潮、抗冻、高强度等内在性能和外观质量;卫生陶瓷向节能、节水、无噪声、舒适、豪华及抗菌保健等多功能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及化学建材。大力发展节土、节能、利废、环保、多功能墙体材料,实现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集约化、系列化、标准化和配套化,重点发展空心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产品、轻质板材等墙体材料以及绝热隔音、防水密封、装饰装修、节能门窗、塑料管材等环保型化学建材。玻璃纤维,依托泰山复合材料、中材金晶,采用无碱池窑拉丝和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技术,发展年产3万吨及以上玻璃纤维生产线,以及过滤材料、土工织物、代钢筋材料、多轴向缝编织物等各种高性能多功能制品,大力开发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拓展在交通运输、电子、能源与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3、造纸。重点支持晨鸣、华泰、太阳、泉林、银河、博汇、华金等骨干企业,发展符合经济规模的林纸一体化木浆、纸和纸板生产。采用高速宽幅纸机、中浓打浆、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高档涂布纸、牛皮箱纸板和高强度瓦楞原纸、高档新闻纸、胶印书刊纸。支持一批中小规模企业,发展信息化办公用纸、食品医疗用纸及商品包装、装潢用纸、中高档卫生纸等产品。开发特种用纸和工业加工纸、复合包装纸、彩色喷墨打印纸、防伪纸、干法系列纸、高档薄页纸等新品种。
4、塑料。以山东富维薄膜、汇丰塑料等企业为重点,采用生物可降解技术、新型复合材料技术,开发生产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多层复合薄膜,重点发展多层热收缩膜、无菌包装和保鲜薄膜、PP合成纸等塑料包装制品,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弹性塑料、塑料合金等工程塑料,以及农用新型节水器材、新型塑料保温板、大口径管材、超低噪音排水管、防渗土工膜、医用塑料等新产品。
5、新材料。围绕产业链配套,采用超细粉体材料技术、纳米技术、复合技术,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冶金材料、化工材料、包装材料、服装纺织材料、建筑材料等六大类新材料。
(七)生物技术及医药
追踪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化。重点发展化学合成药、中药、基因工程药、发酵工程药和海洋药物,壮大医药产业规模。
1、化学合成药。采用先进的合成技术改造现有合成药物的生产工艺,加快新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新华医药、鲁南制药等骨干企业,提高布洛芬、扑热息痛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增加系列新产品。加快发展心脑血管及抗肿瘤药物。
2、中药。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为核心,加快东阿阿胶、国风药业采用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中药产业,促进中药现代化。重点发展阿胶及阿胶系列产品、心脑血管用药。
3、基因工程药。以新华医药、鲁抗医药、齐鲁制药、荣昌制药为骨干,加快发展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免疫球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11等产品。
4、发酵工程药。以鲁抗医药、菏泽睿鹰为龙头,重点发展新型头孢类抗生素及中间体,开拓抗生素应用新领域,重点发展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药物。
5、海洋药物。依托我省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技术开发力量,支持海洋生物制药研究机构以及威海达因药业等企业,积极开发抗癌、心血管、抗菌抗病毒、消化系统、消炎镇痛、泌尿系统、免疫调节等七大领域海洋生物药物,并加快实现产业化。
(八)能源产业
采用节能、环保、安全技术对现有煤炭、电力骨干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新能源。
1、煤炭。支持省属七个矿业集团和市县大中型煤矿采用节水型选煤工程技术,矿井水资源保护技术,矿井瓦斯、煤尘、矿井水、火、冲击地压等灾害防治技术,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薄煤层综采开采技术,深厚表土层建井技术,软岩及大采深矿井支护技术,对煤矿进行安全改造;采用高效洗选脱硫技术,重点改造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高产高效煤矿、高效选煤厂;采用水煤浆技术、煤炭液化气化技术、低热值燃料及煤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煤炭深加工产品;支持煤电、煤化工一体化工程。
2、电力。采用脱硫、热电联产、热电冷多联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以及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等洁净煤发电技术对现有大型发电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采用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机组,30万千瓦及以上洁净煤发电机组,和20万千瓦及以上煤矸石、劣质煤发电机组。支持现有机组采取通流改造等措施,提高单机发电效率,鼓励现有机组的节能、节水、节电改造。
3、新能源。支持皇明、长岛风力发电等企业,提高太阳能和风力资源利用水平,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发展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发电。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体制保障。各级政府加强对技术改造工作的领导,强化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各级经贸部门继续深入推进技术改造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和备案、专项资金使用、设备招投标、减免税确认管理、投资统计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结合我省实际,及时发布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引导企业投资方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管,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技术改造投资宏观调控体系,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法制、有序、高效、公平的体制保障。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自有资金主渠道作用。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鼓励企业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并利用好折旧资金、税后利润加大技术改造投资。抓住现代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推动银企合作,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联动,争取银行贷款支持。扩大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在国内外发行债券、上市募集资金,提高直接融资在技术改造投资中的占比。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企业技术改造。建立对外招商项目库,以各种形式和渠道对外发布招商信息,宣传我省优势和各地优惠政策,吸引省外、国外资金向我省企业投资。
(三)落实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政策保障。省政府设立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省财政从预算内安排1.5亿元资金,连续五年扶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引导社会资金和各种优势资源,按照较大产业规模、较高技术水平、较强品牌影响的内涵要求,培育100种居全国前三位的重点优势产品。继续落实好国务院国发[1997]37号文件,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引进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或《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外的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督促各地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9]290号文件,对现有内外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购置国产设备投资的40%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同时,针对新形势下技术改造工作的新特点,进一步搞好调查研究,探索新的鼓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四)抓好重大项目实施,带动技术改造投资增长。围绕培育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规划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并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组织实施。每年筛选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启动,采取向社会发布、向金融机构和国土资源等部门推介的方式,引导资金、土地等要素向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投入,省里和各市的优惠政策也要向重点项目倾斜,举全省之力加快实施。召集有关部门建立重大项目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重点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保证重点项目顺利建设。
(五)加强对外合作,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继续降低的机遇,进一步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跨越式提高。利用好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际大公司、跨国企业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全面合作,实现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全面对接,利用其先进技术和资金改组改造现有企业。围绕全省技术改造重点,每年选择一批项目,通过各种渠道对外招商,争取在利用外资总量和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