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绿色·低碳·高效

发布日期:2010-02-06 17:37:30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主战场之一的滨州市,下面这组数字令人振奋: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46亿元,同比增长 13%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0.17亿元,同比增长 13.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3.5亿元,同比增长 15.6% 。市委书记邓向阳说:“滨州是黄河三角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高效生态、现代集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是我们探索黄河三角洲开发创新模式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去年,香港一家国际知名财团董事长来到滨州,便利的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条件,优良的投资环境,让他流连忘返。回到香港不久后他就决定:计划投资20亿港元,在滨州港建一座现代化化工企业。可是,滨州环评部门进行了认真论证后,提出了婉拒的建议。据统计,去年滨州市“舍弃”60多个500万元以上的外来投资项目。

  生态和绿色,是滨州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调。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必须坚守项目准入高“门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虽然工业总量偏小,滨州还是下决心先后关停了70多个能耗高、环境污染较重的企业。与此同时,一批符合黄河三角洲开发标准的企业落户滨州,无动力浮力风车循环发电设备生产项目注册资本1亿美元,计划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建设20 条生产线,达产后年可创造利税100亿元以上。

  滨州临海。 汇泰集团公司董事长张荣强形象地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比喻为“大海涨潮”。他们借势而上,筹集资金50亿元,建设山东最大的“低碳经济”产业园,总面积 150 平方公里,其中生态化工区规划面积 3500 亩,集海洋钾肥、磷肥、热力、海水淡化等项目于一体,是全国首家被科技部确定为“ 十一五”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既能变废为宝,使海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又可实现“零排放”。

  滨州企业借势“ 黄三角” 开发频频发力,在金融危机的漩涡里妙手绘就“调结构,转方式”的壮美画卷。去年1月,钢材价格狂跌,许多钢铁企业为了回笼资金,送货上门、给钱就卖。华兴集团董事长孙献华拿出公司资金储备8000万元,又从银行协调贷款 3 亿元,大规模“吃”进钢材。 2009年,这家公司的石材机械产量创全国第一,钢构产量全省第一,出口创汇 4.5亿元。

  “ 盐碱地长出了西洋海笋” ,并非天方夜谭。 无棣县埕口镇在80亩荒碱洼里建起海水蔬菜种植和深加工示范基地,去年8月,首批试种的西洋海笋收获。西洋海笋色如翡翠,状如珊瑚,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有“植物海鲜”之称,在国外属名贵蔬菜。埕口镇东官村党支部书记张同贵说:“盐碱地里能长出海水蔬菜,既能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又可丰富城里人的菜篮子,还能为农民增加收入。”今春,滨州市将在沿海区域推广“植物海鲜”种植技术。

  滨州有240公里海岸线, 3394平方公里风场资源。他们积极利用这一优势,建立特色生态电源基地。已吸引华能、大唐国际等发电企业抢滩滨州北部沿海,总投资 28.6亿元。

  大唐鲁北 2× 30万千瓦生态电厂1台机组发电不久,2× 100万千瓦机组也将并网发电;北京能源集团投资的 2.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项目也准备投产。

  依托特色产业,创新融资方式,是滨州市创新发展模式的又一“高招”。去年10月,滨州市举办银企合作促进会,签约资金 945.9亿元。去年7月,赴港举办经贸洽谈会,签约 11个,吸引投资 14.2亿美元。到温州、深圳、东莞等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达成合同、协议30项,引进资金 44.6 亿元。今年1 月,中国建设银行与魏桥创业集团等企业建立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伙伴关系,第一笔合作协议资金50多亿元。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中,滨州后劲十足,不断加速。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