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矿集团采煤塌陷地治理实现“双赢”

发布日期:2011-10-10 17:30:30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煤矿采煤造成土地塌陷,很常见也难以避免。为治理塌陷地,国家和煤炭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却一直成效有限,为此发生的地企矛盾也很多。至今已生产原煤4亿多吨的枣庄矿区,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地面出现了大量采煤塌陷地。枣矿集团领导班子认为,治理采煤塌陷地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必须坚决治理好!至于如何治理效果更好则要开动脑筋,改变观念,要鼓励探索新的治理方法,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居则居,不拘一格。

  

  柴里煤矿党委书记刘全新告诉记者,他们用建筑垃圾、电厂粉煤灰、炉渣及煤矸石等废弃物回填治理采煤塌陷区,先后在“回填区”上建了办公楼、学校、职工住宅楼,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办起了煤矸石砖厂、建材厂、种养(植)殖场,既发展了第三产业,改善了生态环境,又缓解了矿区职工住房紧张的局面。枣矿集团还在回填、治理的采煤塌陷地上,与外商合资,建起了大型煤化工基地,形成了年产80万吨焦炭、10万吨甲醇、16万吨苯加氢的煤化工园区。这些“三产”企业,总计已为枣矿集团和该矿安置富余人员和待业青年3000多人。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的各个煤矿治理采煤塌陷地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记者在枣矿集团蒋庄煤矿东北面的采煤塌陷地上看到,经过综合治理,曾经坑洼不平的沼泽地成了平整的良田和波光粼粼的小湖泊。该矿党委书记张胜海介绍:这块采煤塌陷地总面积1020亩,全部为常年积水的杂草丛生地,最大水深4.5米。由于地表沉降量较大,复垦土地需要大量土方,为降低治理成本,他们采取“一抬一挖”的方法综合治理,先剥离地面耕植土,再将积水最多的地段挖成人工湖和养鱼塘,将人工湖和养鱼塘挖出的泥沙充填到积水较少的塌陷地上,然后再将剥离的耕植土覆盖到整平的耕地上,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种粮种菜。这一治理方法,被有关部门和领导称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成功模式,值得在全省推广。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