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多措并举加快产业转调步伐促进船舶工业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2011-11-14 17:58:30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十二五”期间,威海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船舶工业的一系列部署,紧紧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威海市被评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坚持走具有自主特色的地方造船之路,努力推动全市船舶工业要素汇聚交融、企业集群共生和产业集聚发展。在产业调整方向上,要从发展造船向造修船、海洋工程、游艇及配套业协调发展转变,产品结构由“小散弱”向“新特优”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2011年,力争实现造船完工量150万载重吨,到2015年形成50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

  一是强化重点带动。对皂埠湾、俚岛湾和石岛湾三大聚集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内引外联,引导大企业、大项目聚集。对中航威海船厂、黄海造船、西霞口造船等十大重点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引导其错位发展,做好“专精特新”的文章,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是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加强省级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建设,抓好哈工大(威海)船舶技术研究所、山东德他马林海事工程有限公司、三星造船船舶研发中心、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创新体系。争取到2015年,船舶行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以上。以创新为动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发展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远洋捕捞船、油船、集装箱船、游艇等高端产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

  三是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加快荣成、文登、经区船舶配套园区的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鼓励华力电机、克莱特菲尔风机、怡和船用舵机等重点配套企业加大投入,形成规模能力。支持中航威海船厂、黄海造船等骨干造船企业加快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配套产品的研发。依托我市船舶工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配套产品。争取到2015年,本土配套设备装船率达到30%以上。

  四是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面对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造船标准提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加快建立以设计为先导、总装造船为核心、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努力实现数字造船、敏捷造船,提高造船效率。中航威海船厂、黄海造船等企业加快向现代化总装方向发展,争取到2015年建成3家大型现代化总装企业,5家企业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

  五是营造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威海市船舶工业推进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全船舶工业发展协调管理、指导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各级出台的船舶工业发展政策,抓好在建船舶抵押融资等各种融资手段,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对造船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抓好在建重点项目的跟踪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船舶协会建设,发挥好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