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2011-02-23 17:08:30
春节过后,青岛地区再度遭遇“用工荒”,并呈现逐步加剧和常态化的趋势。据记者调查分析,目前的“用工荒”已不再只是企业能不能招到工人的问题,在其背后,越来越折射出产业升级的迫切性。
“一天只能招到四五个人”
2月20日,太阳初升,青岛汽车北站站前广场逐渐变得拥挤起来,操着各地方言的外来务工人员穿梭其中,开始寻找新一年的生计。
由于通往省内外的长途汽车较多,加上周边工业园区聚集,近年来,这里自发形成为青岛最主要的外来务工人员招聘市场。
“服装企业招工,保底工资1800元,外加计件工资!”带来拥挤的并不只是求职者,还有数量众多的招工人员,眼见着人不多,一家本地中小服装企业的招工人员像商场促销那样大声吆喝起来。
由于缝纫工缺口较大,一些在此招工的纺织服装企业不再局限于女性,开始将目光转向男性,不厌其烦地向他们介绍起缝纫工种来。
缺工的不仅是中小企业,海尔集团、澳柯玛集团、亨达集团、金王集团等大型企业,也都在此招工,而且用工缺口更大。
亨达集团招工人员介绍,由于要扩大产能,企业用工缺口达好几百人。从正月初四开始,就安排公司员工和劳务中介在此招工。可是十多天过去了,“一天只能招到四五个人。”这两天,企业正盘算着组织人员去外地招工。
与招工企业的急切心情相比,由于对企业提供的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并不满意”,多数求职者显得并不着急。
“这些企业不管大小,提供的工资都不高。”来自济宁的宋昕转了一圈,发现招工企业大都是服装、制鞋、物流、食品、电子等企业,提供的工资大都在1700—2500元之间。对于这样的工资水平,宋昕并不满意,他说准备再到其他劳动力市场看看去。
招工吸引力为何在下降
“初步估计,青岛的用工缺口在3万到4万人之间。”2月18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人士介绍,春节过后,招工成了许多企业最头疼的事。
接受采访的多位企业主管都表示,和以前相比,这两年招工的难度越来越大,不仅技术工人难招,普通工人也越来越缺了。
“青岛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不仅跟南方城市相比没有优势,在省内的吸引力也在降低。”2月18日,青岛社科院研究员李炜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工资普遍高出1000元左右,越来越多的打工者更倾向于到长三角、珠三角;另一方面,随着我省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那里的工资水平与青岛的差距逐渐缩小,一些打工者更愿意在家门口打工,还能兼顾务农。
据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查,当地企业的用工缺口主要集中在服装制造、电子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岗位主要为操作类、业务类、服务类工种,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是造成招工难的直接原因。春节过后,青岛团市委组织海信集团、中能集团等23家青岛知名企业,带着2000多个用工岗位到临沂招工,几天时间,却只签订了200多个就业意向。
越来越多的企业感觉到,如何吸引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80后、90后,成为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中国未来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这一群体的观念变化和不同需求,越来越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青岛环球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蕴分析,相比于上一辈打工者,现在的80后、90后更独立,不再单纯以谋生为目的,更有想法和抱负,对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的缺工问题,不仅是“招工难”,实际上更是“留人难”。
“用工荒”倒逼产业升级
面对“用工荒”难题,增加工资显然是最直接的办法。然而,对于大多数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来说,因为利润空间的限制,大幅提高工资的做法并不普遍。
“企业也想增加工资,但受制于利润率低。”王蕴表示,随着原材料、人力成本、人民币汇率等上升的影响,服装代工行业的利润越来越低,没有利润支撑,工资涨也涨不高。
一些青岛企业开始走出去,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内陆设立分厂——这是因为内陆工人尤其是已经成家的工人,更愿意就近就业。青岛前丰国际帽艺有限公司到河北广平设了分厂,没怎么费劲,就招齐了所需的工人。2月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司企管总务办主任宋宝欣预测:“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岛服装企业,包括其他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逐步向劳动力更丰富的地方迁移。”
据王蕴观察,在工厂转移之外,“用工荒”也在企业内部酝酿两种变化:一方面,一些企业开始加快改造生产线,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企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开始从代工企业向品牌企业过渡,在前端培育品牌,在后端开拓内销。
“‘用工荒’的加剧,凸显了产业升级的迫切性。”李炜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考验异常严峻。在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的背景下,这些企业若不加速转型,将面临越来越艰难的处境,甚至在市场重新“洗牌”中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