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2011-04-11 16:44:30
站在船头,4月的海风有些冷。一起出海的研究人员很兴奋,不时用手指着前方喊:“快到了,快到了!现在咱们国家海域上,所有在位业务化运行的都是我们研制、建造、提供技术保障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有分布,你一定得上去看看!”
他们要带记者去看的,是青岛近海一座大型海洋资料浮标。
海洋资料浮标是一种现代化海洋观测装置,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收集海洋环境资料能力,能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标示和自动发送,是现代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主体,对海洋气象、水文、国防安全有特殊意义。3年前,我国沿海布放不足20座,现在100多座。
真正靠近浮标、登上浮标,才明白了他们的自豪由何而来:在海风、海浪昼夜不断地拍打、侵袭中,浮标兀自随波沉浮。这是浩瀚莫测的海洋!这就是海洋监测装备的工作环境!按科研界说法,这是最恶劣的设备运行环境,研制比航天设备还难!就是在这样的领域,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一个地方所——为了国家海洋监测、开发的紧迫需求,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成熟可靠的产品门类。
“在海洋监测设备领域,仪表所的研究及应用在国内处于主导地位。”曾任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所长多年的省科学院副院长王军成说得温和含蓄。而事实上,他们做的东西,很多在国内只有他们有能力做。在用户眼里,他们经常是“唯一”可信任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几家科研单位开始海洋资料浮标攻关,最终只有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做成了较为成熟的产品。1989年,第一台在北海投运。但当时我国尚不具备布设浮标网的条件,但王军成他们认定浮标这个研究方向没错。到了2007年,沿海浮标网布设受到重视,而国内只有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能够担当。至今,他们研制的第一台浮标仍在运行,只是随着技术进步、产品完善,“心脏换了”。2009年,国家科技部评选国家自主创新新产品,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的海洋资料浮标成为海洋界入选的两项产品之一。
在1992年的一次会议上,王军成和科研团队得到消息,海军对当时装备的船舶气象仪不满意。他们立即向海军领导汇报、沟通,投入研发。军品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做一次定型测试就得一两年,终于,1997年第一代产品定型,在使用中得到海军认可。现在,我国海军大型舰艇装备的船舶气象仪都是“山东造”。
王军成告诉记者:“历来注重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这是我们所与一般意义上的地方研究所最显著的区别。”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从选题开始就立足国家需求和市场需要,研制过程中反复征求用户意见优化设计,转入定型、转化阶段,与工艺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不仅研制出定型产品样机,还固化生产、检验、测试标准,进行批量生产。目前,他们的海洋监测设备年产值过亿,形成了从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位于青岛市南区浙江路的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门前挂有多块牌匾: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国际合作基地、省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省海洋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863海洋高技术领域成果产业化基地。“十五”以来,他们承担的研究经费千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有15项。
◆学者名片
王军成,山东省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2006年被聘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环境监测及自然灾害预警技术”特聘专家。
主持了海洋资料浮标、潜标探测系统等重大科研课题以及与独联体国家开展的多个合作大项目,获国际生态保护研究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骑士勋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