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通信行业超额完成“十一五”农村通信任务全省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发布日期:2011-05-16 17:33:30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省内通信业的共同努力,我省提前2年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村通工程任务目标。山东省通信管理局作为电信行业主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部署,认真组织省内通信运营企业开展了我省通信史上划时代的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全力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着重从建设和完善通信基础设施、推广信息服务两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信息通信,推进农村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并提前2年完成了“十一五”农村通信发展规划目标。

  一、我省村通工程完成情况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约6700万,占全省人口总数超过70%,全省行政村数超7.2万、自然村数近8.3万,因此,落实好村通工程、解决农村通信的普遍服务问题,对发展地方农村经济、缩小数字鸿沟、维护农村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我省的村通工程始于2004年,当时虽未被纳入部试点范围,但山东管局根据省内实际,参照试点方案的要求,主动组织电信运营企业分阶段开展了村通工程,每一阶段均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局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有关工作汇报,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分管领导靠上抓,亲自主持制定了相关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省内各电信运营企业均成立了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联络和协调,为村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山东管局在认真组织调查摸底、精心部署各阶段的村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调度情况、研究措施、督促进度。在工作过程中,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部署和任务分工,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按照“固网延伸能够服务到的由原网通承担;固网延伸较困难的,由移动和联通承担”的原则,多措并举,加快了“村通工程”进度;各通信运营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切实措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前完成村通任务奠定了基础。

  2005年我省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电话,2007年实现全省行政村通宽带且90%以上村通光纤,2008年又实现了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在实施最后811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过程中,虽然这些村多处偏远山区或海岛,村通任务比较繁重、复杂、完成难度较大,但山东管局主动请战,自我加压,号召各通信运营企业通力合作,克服困难,重点攻关,仅用了1年的时间就提前2年超额完成该阶段的村通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2008年以来,山东管局积极推进“信息下乡”工作,按照“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工作要求,组织各企业持续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开发力度,整合网络、技术资源,科学打造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农村信息化应用,全省“村通工程”和“信息下乡”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主要工作成果

  通过政企的共同努力,我省村通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十一五”期间,山东各电信运营企业用于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约为204亿元。农村地区接入光缆从“十一五”初期的8.4万皮长、138万芯公里,增加到23万皮长、337万芯公里,距离光缆1.5公里内的行政村占93%;乡村本地中继光缆线路长度超过5万公里,乡村本地中继光缆长度达11.7万皮长公里,乡村本地中继光缆纤芯长度达171.6万芯公里,乡村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达5.9万公里,乡村接入网光缆长度达13万皮长公里,乡村接入网光缆纤芯长度达128万芯公里;宽带接入能力从417万增加到1140万,覆盖100%的行政村,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GSM基站实现了对农村区域的有效覆盖,农村地区载频总数达到18万个,话音信道数为1101.6万个,GPRS业务信道22.32万个,乡镇全部开通GPRS业务,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实现无线覆盖;通信企业在全省所有乡镇建立了乡镇营业厅,在所有行政村建立了村代办点,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二)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近年来,山东通信行业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开发适合农民使用的电信业务,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不断加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建成山东省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承担了中组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建设、农业厅12316平台、科技厅12396平台建设和农村教育点接入等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村用户提供涉农信息和服务,并不断对上述平台进行完善和扩容。在引导农民利用平台查询涉农政策、致富信息、科技信息和电子商务的基础上,推出系列惠农产品,开发了12316语音报、手机报,面向涉农单位和农村用户提供服务。同时,投入上千万资金,购买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服务器平台,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为农村党员提供党教和农村农业服务。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与农业部门、涉农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了农业专家与农民之间的短信、彩信互动平台,实现了农业信息“到田间、到大棚”。

  (三)推进“信息下乡”工作

  针对广大农民对现代信息技术比较陌生的实际,山东管局要求通信企业积极走出去,到农村地区推广信息技术应用。通信企业通过信息服务大篷车流动培训、专家讲解、电脑下乡、信息化成果展示、信息化应用体验和发放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等方式,深入进行农村信息服务宣传推广,支持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5319个,做到了“宽带入户、信息进门”;与乡镇政府合作推广“田园时讯”业务,将惠民政策、农业预警、农业种植等信息及时、便捷地传达给农民群众,协助政府建立有效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发布体系;在乡村,大力推广农村信息服务,满足农民对村务信息、农产品求购、农资销售等信息的需求;完成了“十百千万”工程,即:实现10个涉农龙头企业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打造100个农村信息化示范乡镇,建立1000个信息化示范村,发展100万农信通用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期间,山东联通还融合了原山东网通、联通的服务机构和资源,开展了光进铜退工程,优化农村基站覆盖,提升了宽带网络接入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配合省有关部门完成了示范省建设方案的编制和相关汇报工作。山东移动自2006年提出“镇镇有厅、村村有点”以来,农村渠道的建设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通过构建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助推“信息下乡”。

  (四)助力“平安山东”建设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平安山东”建设部署,山东管局组织通信企业发挥技术、网络等优势,积极为“平安山东”建设作贡献。从2007年起,在农村试点并推广“平安互助网”业务,在每个村安装一套自动电话报警设备,将村民家中的固定电话与村委“大喇叭”相连,遇有被盗、急病、火灾等情况,村民拿起身边的电话,按下事先设定的特定号码,即可免费拨通报警电话,触发“大喇叭”发出警报。截至目前,全省共发展平安互助网点59708个。其中,在临沂建设的集平安互助网、居家卫士、神眼、宽视界等“四位一体”的安防技防体系,较好解决了农村联防联保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管局年初确定的2011年山东省村村通工程的主要任务是:95%的乡镇实现“一乡一个信息服务站、一村一个信息服务点、一乡一个网上信息库、一村一个网上农副产品信息栏”的“四个一”目标。

  电信普遍服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在完成村村通电话和构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任务的基础上,山东通信业将继续积极开展信息下乡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点建设和适农信息内容开发,为广大农民提供功能更加强大、种类更加丰富、更加灵活便捷的涉农信息服务,发挥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助农效用,着力研究农村信息服务站的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台惠农资费政策,减轻农村用户的信息通信消费负担,让村通工程惠及更多的农村用户,使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