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2011-06-17 17:50:30
省委常委、副省长 王军民
编者按 在全国节能宣传周到来之际,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省节能奖励大会精神,打响“十二五”节能攻坚战的重要时刻,我们不会忘记过去艰苦奋斗的历程。“十一五”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节能减排严峻挑战和复杂经济形势,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抓手,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22.1%,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为全国节能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彰显了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山东精神。本特刊特撷取“十一五”为节能作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迹,以飨读者。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必须全力做好节能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是巩固和扩大“十一五”节能工作成果的内在要求。
一、加强节能工作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工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确保全面完成各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省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提出,要将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抓好“十二五”节能减排,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转方式调结构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强化节能减排,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破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兑现向世界作出的碳减排承诺,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重要战略。从我省发展历程看,尽管过去的五年,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方式粗放仍是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重外延、轻内涵现象仍较普遍,支撑发展付出的资源能源代价过大。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能源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突出,影响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必须把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作为工作着力点,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生产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我们必须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二、努力开创“十二五”节能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阶段,也是深入推进节能工作的重要时期。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把节能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长效机制,实行总量控制,推进调控转型,强力推进节能工作,确保完成“十二五”万元GDP能耗降低17%的目标任务。重点实施“661”节能行动计划,即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商业与民用六大领域,组织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新能源推广应用工程、节能服务产业促进工程、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节能人才工程等六大节能工程,开展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促进节能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一)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结构节能的重大突破。调整优化结构是节能的潜力所在。要把产业调整振兴、加快服务业发展和源头控制作为实现节能目标的重大措施,抓紧、抓好。一要抓好产业调整振兴。“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发展不断加快,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是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节能还有较大空间。要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新变化和技术发展新趋势,抓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指导意见的落实。二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据测算,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够拉动万元GDP能耗下降近1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税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且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耗强度。要把全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作为节能工作的重要抓手,摆上突出位置,加大措施,确保实现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三是强化源头控制。要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强新、改、扩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严把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关,从源头遏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生产力腾出发展空间。
(二)加快科技进步,着力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大力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突出重点行业、企业和领域,大力实施节能核心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今年要利用国家和省扶持政策,重点实施好200个节能项目。加快推进节能产品认证,推进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积极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加快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步伐,壮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形成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拥有核心技术、资源消耗低的优势企业和产业。着力推进节能服务产业促进工程,建立合同能源管理能效评价认定机制,鼓励发展节能诊断、评价、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培育一批现代化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积极实施新能源推广应用工程,坚持以应用促生产,以生产促发展,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
(三)突出管理创新,提升重点企业节能管理水平。要深入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强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大力实施节能人才工程。完善企业能源管理师制度,围绕企业能源管理,造就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稳定的节能人才队伍,今年实现3000名企业能源管理师持证上岗。加强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建设一批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引导重点用能企业逐步建立高效规范、持续改进、节能成效明显的能源管理体系。积极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查找能源利用薄弱环节,挖掘节能潜力,编制实施节能规划。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出一批能效标杆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抓好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建筑节能要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和工程质量。加快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今年要确保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700万平方米。以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今年全省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面积1500万平方米。加快淘汰白炽灯,全年推广节能灯600万支以上,抓好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建设。交通节能要发展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严格执行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继续推进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项目建设,今年开通不停车收费车道66条。积极推广甩挂运输,提高运输效率。公共机构节能要强化监督管理,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推进既有高耗能机关办公楼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抓好公务用车节能,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活动,实现公共机构人均办公能耗降低3%以上。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循环经济立法调研,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扩大再制造领域,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在抓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同时,加强工程机械、机床、办公信息设备等领域的再制造工作。围绕做好废旧金属、废塑料、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建设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抓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和城市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扩大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落实《山东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强化咨利用。
询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单位不少于1000家。开展清洁生产对标建设活动,创建一批清洁生产先进单位。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进节约用水工作,强化用水总量与定额管理,加强海水、矿井水、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
三、切实形成推动节能的强大合力
推进节能工作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关键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长效长机,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工作实效。
(一)加强组织协调。推进节能减排,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关键在落实。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对节能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要靠上抓,把每项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明确完成时限。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大督导力度,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使节能成为全社会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要加强舆论宣传,把舆论监督作为促进节能工作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加强节能宣传引导,切实增强全社会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二)加强政策扶持。要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确保节能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严格落实节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购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实施节能环保项目。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发电上网价格政策,鼓励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积极开展节能金融产品创新示范,建立银行、企业、担保、节能服务公司四方参加的节能融资平台,拓宽节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落实节能产品惠民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引导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理念和资金。落实节能产品惠民政策,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三)加强依法节能。要认真落实节能法律法规,加强节能执法监督检查,巩固省市联动机制,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完善日常监察与专项监察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建立节能监察与帮促服务相结合的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节能监察工作长效机制。加强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专项节能执法监察,对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到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四)加强监测考核。各市、各部门要围绕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从自身实际出发抓好节能工作,东西部地区要承担共同的节能责任。依托实施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加快建设节能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节能预警调控常态化机制,将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发挥节能预警调控形成的倒逼作用,推动形成法律、经济和市场手段为主、必要行政手段为辅的长效机制,促进高耗低效企业转型升级或关停淘汰。要科学组织实施预警调控,强化调度跟踪。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健全考核结果运用制度,严格落实节能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一票否决制度和“四不一奖”等规定,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切实兑现奖惩。
推进节能减排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让我们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的节能主题实践中,努力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