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2011-07-11 17:29:30
我省原材料工业总体保持产销平稳效益较快增长的运行态势。今年以来,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原材料产业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资源类原材料产业效益大幅提升,不利的一面是下游原材料产业成本大幅增加。石油、纯碱、烧碱、尿素、水泥、黄金等产品价格涨幅较大,企业效益同比大幅增长,炼油、轮胎、平板玻璃、钢铁等行业由于受到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等影响,行业效益明显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一、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行业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山东石油化学工业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等主要指标增幅均超过三成,多数产品产量增长,行业经济增长的质量继续改善。
1、产值快速增长,近9成产品产量同比增长
1-5月,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001家,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421.8亿元,同比增长34.5%,占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的17.2%。其中,化工和原油开采行业产值分别为6888.7亿元和53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2%和26.1%。
重点监测的28种重点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25种,占89.3%。其中,增幅超过20%的有5种:合成纤维单体增长230.7%、润滑油增长71.2%、浓硝酸增长32.6%、煤油增长25.3%、合成橡胶增长23.1%。
2、产销衔接良好,收入、效益大幅增长
前5个月,全行业产品销售率98.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9个子行业中,7个行业产销率同比提高,行业产销衔接保持顺畅。实现主营收入7337.9亿元,同比增长33.5%,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统计的9个子行业增幅均在21%以上,其中,有机化工增长39.7%、石油化工增长37.9%、合成材料增长35.9%、专用化学品增长34.9%、无机化工增长34.3%。
全行业实现利税1021.1亿元,同比增长36.8%,比一季度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无机化工增长62%、合成材料增长51.4%、化肥增长50.6%、专用化学品增长45.3%、有机化工增长39.1%。
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555.5亿元,同比增长36.7%。其中,无机化工增长78.9%、化肥增长57%、合成材料增长54.5%、专用化学品增长47.5%、有机化工增长41.8%;实现利润绝对额较大的是石油开采169亿元、专用化学品158亿元、石油化工63.1亿元、橡胶加工54.4亿元。
3、出口继续快速增长,但增幅略有放缓
5月份,化工行业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受轮胎出口增幅回落影响,增幅有所减缓。前5个月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335.2亿元,同比增长44.2%,比前4个月增幅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轮胎158.8亿元,同比增长44%,比前4个月增幅回落5.7个百分点;专用化学品87.1亿元,同比增长66%;合成材料32.2亿元,同比增长45.7%;无机原料28.8亿元,同比增长50.5%;有机原料18.9亿元,同比增长46.9%;化肥1.7亿元,同比增长28.5%。
(二)重点行业、企业情况
化肥、烧碱、纯碱行业好于上年,效益较快增长;轮胎、炼油行业原材料大幅涨价,效益下滑明显,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1、化肥
尿素:上半年,受产量下降及国际尿素价格走高的影响,尿素价格同比明显上涨,企业效益明显增加。前4个月基本在1910-2150元(吨价,下同)的区间上下波动。进入5月后,国际尿素价格大幅上涨,两个多月时间涨幅高达200美元。山东六月下旬尿素出厂价格达到2400元后有所回落,现在2200元左右。
复合肥:尿素价格大幅上涨,但对复合肥市场拉动作用,有限。一是复合肥对尿素涨跌向来反应滞后,开始阶段处于观望期;二是目前许多厂家夏播用肥生产基本结束,开工率下降,原材料采购量比较少,原材料价格涨跌对复合肥行业的实质性影响比较小。此波复合肥上调的幅度一般只有20-30元,高的也仅50元。
1-5月,鲁西化工生产化肥108.6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1.7亿元,同比增长64.18%;利税1.97亿元,同比增长28%。
2、氯碱
3月份,日本大地震致使当地氯碱装置受损,烧碱供需平衡被打破,东北亚地区烧碱市场货源供给紧张,价格上扬;我国氧化铝、纺织印染等行业正处于生产旺季,也加大了烧碱的需求。二季度,烧碱价格延续上涨,开工率保持在高位运行。目前,我省32%离子膜碱出厂价750-780元/吨,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超过60%。由于PVC市场行情较差,致使液氯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目前山东液氯主流出厂价在600元/吨左右。同时,电价上调后,烧碱行业将面临较大成本压力。
3、纯碱
一季度省内重质纯碱价格1787元/吨,同比增长7%。进入5月,由于下游需求持续强劲,电荒导致省外很多小厂难以开工,纯碱价格一路飙升。6月29日,青岛轻质纯碱出厂均价2100元/吨,重质纯碱2150元/吨,同比上涨40%。海化集团轻质纯碱2150元/吨。受纯碱价格回升的影响,纯碱企业的效益大幅提升。
2、轮胎
一季度,天然胶价格持续暴涨,2月中旬涨到4.35万元/吨,与2010年1月的1.7万元/吨相比,涨幅高达153%,5、6月份在3万元/吨上下波动。轮胎行业盈利不断下滑,生产节奏不断放缓,部分企业停产。一季度重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均不同程度弱于上年。进入二季度,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回落,生产和效益有所好转。但汽车产销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52.4个和49.19个百分点,车市略显疲态,对轮胎的需求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1-5月份,全省轮胎外胎产量11621.4万条,同比增长0.7%,其中子午胎4221.5万条,同比增长9.3%。全行业营业收入883.26亿元,同比增长26.5%;利税73.18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利润54.43亿元,同比增长30.1%。
5、炼油
今年2-4月,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炼油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企业开工负荷连续回落,企业利润下降明显。4月7日,上调成品油价格,汽油上涨500元/吨、柴油上涨400元/吨,缓解了炼油企业的生产压力,企业效益回升。5月以来,原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一些库存较重的企业资金压力较大,生产和效益有所下滑。同时,成品油进口关税的下调,将对炼油企业带来有一定的冲击。
(三)下半年趋势预测分析
从化工重点行业看,受国际市场好转、国内产量下降的影响,上半年化肥市场总体好于去年,预计受生产成本支撑及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化肥行业将保持高位波动的格局;受国内汽车产销保持增长及农业、运输业发展的拉动,国内成品油市场衔接良好。但原油价格大幅度波动,对炼油行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将继续在原油价格高位拉动下维持涨势,但价格涨幅和产销增幅会有缩小;轮胎行业,受天然胶和合成胶大幅涨价、轮胎产能扩大、市场竞争激烈和汽车生产增幅回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轮胎行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上半年烧碱、纯碱价格大幅走高,但从总体看,两碱产能过剩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下半年可能呈现生产增长、价格小幅波动的态势。
预计下半年化工行业总体上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增速将有所放缓。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0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利税2400亿元、利润1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1%。
二、建材行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建材工业保持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较快增长。
(一)行业总体情况
1、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利润大幅攀升。1-5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737亿元,同比增长34.10%,比全省工业增速高6.4个百分点;利税234亿元,增长46.97%,比全省高19个百分点;利润158亿元,增长53.35%,比全省高23.6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我省建材工业完成销售收入2080亿元、利税280亿元、利润190亿元,以上三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建材工业首位。
2、产品销售小幅上升。前5个月全省建材产品销售率为97.79%,同比上升0.07个百分点。其中水泥销售率97.9%,同比下降0.79个百分点;建筑工业用玻璃97.29%,上升1.56个百分点;建筑卫生陶瓷98.08%,下降0.04个百分点;玻璃纤维及其制品96.41%,下降0.86个百分点;建筑用石加工98.45%,上升1.12个百分点。
3、建材产品出口有较大回落。1-5月份全省建材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完成44.5亿元,同比下降21.74%,出口额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水泥出口交货值1.6亿元,下降69.09%;平板玻璃15.3亿元,增长20.55%;玻璃纤维纱13.5亿元,增长23.92%。
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定。前5个月全省建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7.7亿元,同比增长34.22%,高于全国建材平均投资7.24个百分点,投资额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水泥投资完成20.6亿元,下降27.08%;平板玻璃和技术玻璃共投资完成12.9亿元,下降8.82%;建筑陶瓷投资完成9.6亿元,增长20.29%;玻璃纤维及制品投资完成17.4亿元,增长20.32%。预计上半年我省建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二)重点行业、企业情况
1、水泥。水泥价格同比上涨了约100元/吨,目前我省P.C32.5水泥价格约为320元/吨,企业利润成倍增长。1-5月份生产水泥5802万吨,同比下降2.39%,居全国第三位(江苏、四川);熟料产量为3764万吨,增长1.3%,其中预分解窑熟料完成3284万吨,增长7.18%,预分解窑熟料比重达到87.25%,同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完成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1.56倍。
2、平板玻璃。受产能集中释放等因素影响,平板玻璃价格回落,上半年我省平板玻璃价格约为72.4元/重量箱,同比下降了12元左右。加上纯碱、燃料油价格大幅上涨,企业效益大幅下滑,部分企业同比下滑50%以上,处在成本线附近。1-5月累计生产平板玻璃3390万重量箱,增长5.27%,位居第二位(河北);其中浮法玻璃产量2996万重量箱,增长12.21%。销售收入完成144.7亿元,增长33.08%,利润8.8亿元,增长3.9%,利润率只有6.08%,低于全省建材平均利润率3.05个百分点。
德州晶华集团生产平板玻璃450.12万重箱,增长50.6%(浮法三线2010年6月份投产),实现收入4.57亿元,增长12.9%,利税1686万元,下降48.8%。
3、建筑卫生陶瓷。1-5月份生产陶瓷砖4.19亿平方米,下降13.87%,位居第三位(广东、福建)。完成销售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10.03%,实现利润18.9亿元,增长31.78%。陶瓷市场好于预期,主要由于去年陶瓷行业整体低迷、基数较低,同比数据有不小提升。但我省淄博等主要陶瓷产区的长石、粘土等原料95%以上需要外地购进,随着原材料、煤炭等不断涨价,陶瓷企业压力依然较大。
(三)下半年主要行业运行趋势预测
1、水泥。从当前水泥价格走势来看,随着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的看涨以及市场需求加大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我省水泥价格将继续保持在较高位水平运行。从中长期看,随着淘汰落后产能、抑制新增产能、加快保障房与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实施,水泥供需状况有望逐步改善,行业竞争态势趋于健康。
2、平板玻璃行业。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将不断加剧。目前我省规模以上的平板玻璃企业10家,拥有21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已投产浮法玻璃产能达到9000万重量箱,在建产能1300万重箱。预计下半年平板玻璃价格有望触底回升,由于原燃材料价格高位运行,成本仍是制约玻璃企业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
3、玻纤行业。我省玻纤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泰山玻纤等国内三大公司的总规模已接近全国池窑玻纤总产能的80%,我省玻纤工业发展优势明显。但随着反倾销案件的增多,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玻璃纤维行业的出口压力将会加大。
三、冶金行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钢铁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原燃料价格上涨,企业的经营压力不断增加。电解铝、阴极铜产品价格同比有较好涨幅,企业效益有大幅提升。
(一)行业总体情况
1、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
1—5月份完成生铁2369万吨,同比下降5.27%;粗钢2421万吨,同比增长4.52%;钢材2926万吨,同比增长3.77%;焦炭1664万吨,同比增长18.22%;铁矿石765万吨,同比下降8.21%。十种有色金属114.1万吨,同比增长14.07%,其中,电解铝89.1万吨,阴极铜24.0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70%和11.42%。
预计上半年完成生铁2860万吨,粗钢2910万吨,钢材352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58%、增长8.02%和增长5.04%。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全国排名第二、第三和第三位。
2、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4月份,工业总产值1479亿元,工业增加值296亿元,同比增长15.77%。实现利税103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税金36.44亿元,利润66.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0%和0.76%。
3、冶金产品进出口完成情况
1—5月份,进出口总额214.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96%,其中进口184.78亿元,出口29.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93%和18.62%,进口铁矿石1082万吨,出口钢铁产品54.4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72%和0.67%。
4、冶金产品实物产销率
1—5月份,省内重点钢铁企业的钢材实物产销100.64%,钢材库存由年初50.17万吨,下降到40.01万吨,下降10.16万吨,降幅20.25%。预计上半年冶金产品实物产销率达到100%,产销基本平衡。
5、产品价格变动情况
年初钢材价格不断小幅上涨,从2月下旬起价格连续下滑,至3月下旬钢材价格趋于稳定,3月下旬大部分钢材价格降到4500—4800元/吨之间,与年初价格基本持平。4月份钢材价格出现回升,二季度钢铁产品价格一直在高价位盘整,从6月下旬钢材市场价格出现全线快速下跌。六月下旬螺纹钢4700元/吨,比年初上涨100元,同比上涨890元;中厚板5340元/吨,比年初上涨380元/吨,同比上涨490元/吨;热轧卷板4950元/吨,比年初上涨210元/吨,同比上涨390元/吨;冷轧卷板5820元/吨,比年初上涨80元/吨,同比上涨10元/吨;优质碳结圆钢4900元/吨,比年初上涨150元/吨,同比上涨700元;H型钢4780元/吨,比年初上涨160元/吨,同比上涨640元/吨。
二季度阴极铜市场价格在69000元/吨上下波动,铝锭市场价格在16800元/吨左右波动。受电价上调因素影响,6月份电解铝价格再次上涨到17000元/吨以上。六月下旬阴极铜68340元/吨,同比上涨16180元;铝锭17040元/吨,同比上涨2550元。
(三)下半年行业发展走势预测和判断
下半年冶金行业面临的市场形势比较复杂,最困难的时期有可能是2012年。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家金融政策的不断收紧,各行业的投资下降幅度较大,影响着社会对冶金产品的消费。二是冶金产品下游行业运行质量的下降,突出的是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的产销量已连续三个月出现下降,铁路建设投资和发展速度减缓的信息传递,对冶金产品的需求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利条件一是全国各地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投资拉动了冶金产品的消费。二是全球经济的复苏,拉动冶金产品的消费和出品,缓解国内产能过剩造成的竞争压力。预计今年下半年冶金行业经济运行走势与上半年相比将会有所减缓,生产经营的环境不太乐观。
四、黄金行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省黄金行业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行业运行呈现出质量和效益双增长的良好局面。
(一)行业总体情况
1、产值、效益大幅增长。1-5月累计,全省黄金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6.52亿元,同比增长24.78%。其中:山东黄金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72.09亿元,同比增长13.25%;招金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01.62亿元,同比增长20.02%。
1-5月累计,实现利润29.62亿元,同比增长46.84 %。其中,山东黄金集团实现利润11.78亿元,同比增长45.71%;招金集团实现利润7.35亿元,同比增长67.4 %。
2、矿山企业产金稳定增长。1-5月累计,全省黄金行业矿产金22.89吨,同比增长5.56 %,其中,山东黄金集团矿产金11.12吨,同比增长13.1%;招金集团矿产金5.16 吨,同比增长3.98%。
(二)黄金市场预测
今年以来年黄金价格延续了自2001年开始的上涨趋势,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范围内通胀的加剧,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恶化及其后续影响,黄金具有的抗风险和通胀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价格屡创新高。今年1、2月最低280元/克附近,4、5月达到最高323元/克。预计下半年会保持300元/克以上价位运行。
五、原材料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能过剩,行业内竞争压力增加。2010年浮法玻璃产量6880万重量箱,今年全省浮法玻璃产能将超过1亿重量箱,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将不断加剧。去年全省新增钢铁产能约1000万吨,今年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产能不断增长,产品的同质化较多,国家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钢铁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难以缓解,钢铁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
2、炼油行业原油供应严重不足。现在地方炼厂主要依靠进口质次价高的燃料油维持生产,进口燃料油比原油价格高1000元左右,同时消费税抵扣问题没有解决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成品油进口关税的下调,将对炼油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
六、下半年工作措施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注重依托现有基础,加快转向高新技术产业,追求高端化发展,再造产业新优势;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加快培育聚氨酯、有机氟、有机硅、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发展粉体材料、专用化学品和功能化学品、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特种工程塑料、特种纤维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
2、以自主创新增强行业内生发展动力。切实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作用,进一步做强现有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技术联盟,并积极争取上升到国家层面。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技术带头人,注重整合国内外研发资源。用足用好政策,通过研发平台、创新项目、申报课题等多种形式和渠道,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3、大力开拓市场,保持行业稳定增长。在行业内深入开展“市场营销年”活动,推动原材料产业从资源型增长向价值型增长转变。一是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本、诚实守信的市场信誉意识,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通过创新的产品、创新的营销、创新的服务,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二是坚持“走出去”和产业转移相结合,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三是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专业性展销活动,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强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树立行业良好形象。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及工艺设备,加快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高能耗产品比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二是积极推进节能标准化工作,制定企业内部能耗控制指标,并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三是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进先进能源管理项目能效评价体系,增强节能减排降耗的科学性。四是按照今年省政府确定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和四个阶段集中行动的要求,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企业安全稳定运行。
5、加强分析监测和预测,促进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及时调研和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变化对企业生产运行和效益的影响;充分利用好行业直报系统,监测分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和变化趋势,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行业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