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2012-05-22 17:02:30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努力推动工作指导转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省委、省政府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认真贯彻实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建设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1、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后续影响,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经济运行先后经历了“下行—见底—企稳—回升”四个阶段,实现了“V”型发展轨迹,总体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经济增长偏快、物价上涨过高等问题,中央和省果断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经济增速由2006年的14.7%平稳回落至14.2%。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大、经济增势自三季度明显减弱等困难,全省上下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全年实现经济增长12.0%,稳定了经济发展大局。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最不平凡的一年,全省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全年实现增长12.2%,夯实了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2010年,全省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全年经济增长12.3%,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201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全省认真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年增长10.9%,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综合五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全省经济发展继续稳定在较快增长区间,呈现逐步趋稳态势,五年年均增长12.3%,比全国年均增速快1.8个百分点,高于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2.1%的速度。
2、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跃升。我省一年创造的生产总值,从1988年过千亿元到2002年过万亿元用了十四年,再到2006年过2万亿元用了四年。2007年之后,经济总量攀升的速度继续加快,于2008年突破3万亿元,2010年接近4万亿元,达到39169.9亿元,突破万亿的时间缩短为两年,2011年达到45429.2亿元,为2006年的1.8倍。人均GDP的跃升也呈同样规律,从1987年过千元到2001年过万元用了十四年,从2001年过万元到2006年过2万元用了五年,再到2008年过3万元仅用了两年,2010年超过4万元,达到41106元,2011年达到4726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317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水平,五年年均增长11.5%。经济实力的不断跃升为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全省始终把培植壮大财源作为富民强省的长远大计,紧紧围绕财税增收抓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地方财政收入继2005年迈上千亿元台阶之后,2009年实现2千亿元跃升,2011年实现3千亿元跃升,达到3455.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6.2%提高到7.6%。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企业效益水平稳居全国前列。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增速为30.4%,200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速大幅下滑,2010年逐步扭转前两年局面,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态势,增速达到37.6%,在此基础上,2011年继续保持27.2%的较快增长,利润达到6998.3亿元,居全国第一位,为2006年的3.0倍,五年年均增长24.2%,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稳步提高,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在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做大做强社会财富的同时,全省坚持富民优先的政策导向,着力使全体人民分享发展成果,城乡居民生活富裕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根据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逐年稳步提高,由2006年的74.6%提升到2010年的85.5%。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6年12192元的基础上,2010年接近2万元,2011年达到22792元,为2006年的1.9倍,五年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6年4368元的基础上,2008年过5000元,2011年达到8342元,为2006年的1.9倍,五年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于2010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年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5.0个百分点,五年年均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0.5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主体地位增强,2011年分别占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8%和44.5%;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年均分别增长16.8%和22.8%,依次比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快3.5和9.0个百分点。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加快,五年年均增速分别为11.4%和13.4%。城、乡居民用于医衣住行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2006年的44.0%和42.0%升至2011年的45.8%和47.2%。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和生活面积分别由2006年的29.3平方米和30.7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33.2平方米和36.3平方米,分别比2006年扩大13.3%和18.3%。城乡居民储蓄在2006年突破1万亿元的基础上,2011年突破2万亿元,达到22173.3亿元,为2006年的2.1倍,五年年均增长16.4%。
4、扩大内需取得实效,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稳步提升全省积极实施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注重不断增加消费需求的即期和预期欲望,消费和投资需求稳步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95.1%提高至2009年的111.7%、2010年的103.8%,在外需对经济增长为负贡献的条件下,内需的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
消费需求稳步释放。在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17.1亿元的基础上,2008年过万亿元,2011年达到1667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006年的17.0%逐年加快至2008年的23.8%,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9年增速回落至16.0%,2010年又提升至18.3%,2011年增长17.3%,五年年均增长18.9%。
投资持续快速提升。在2006年完成投资1.1万亿元的基础上,2008年超过1.5万亿元,2010年超过2万亿元,2011年达到26770.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2.9%。服务业投资逐步加快,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06年的2.4:61.8:35.8调整优化为2011年的2.1:47.9:50.0,服务业投资比重年均提高2.8个百分点。
5、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转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全省努力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加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省万元GDP能耗在2006年下降3.46%的基础上,2007年、2008年下降幅度逐年扩大,分别为4.54%、6.47%,2009年下降5.46%,2010年下降4.39%,“十一五”时期下降22.0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是共同获得节能和减排表彰的两个省份之一。万元GDP能耗由2006年的1.27吨标准煤降至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2011年,全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节能措施,继续巩固和扩大“十一五”节能降耗成果,万元GDP能耗超额完成年度下降目标任务。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污染排放连年下降,继2006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6%和2.1%之后,减排幅度逐年扩大至2008年的5.73%和7.15%,2009年分别减排4.67%和 6.01%,2010年分别减排4.09%和3.30%,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2011年又分别减排1.68%和2.86%。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兴鲁”战略,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07%提升至2011年的1.8%,年均提升0.15个百分点。发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9.9%,2011年接近6万件,为58843件,其中发明授权量年均增长39.9%,2011年达到5856件,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由2006年的6.9%提升至10.0%;发明授权的成功率大幅提升,发明授权量占发明申请量的比重由15.1%提升至22.9%,年均提升1.6个百分点。
6、产业结构稳步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全省坚持把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建设制造业强省,加快发展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朝着一产稳定、二产优化、三产加快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之比由2006年的9.8:57.4:32.8调整优化为2011年的8.8:52.9:38.3。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973.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2%。粮食总产量自2003年以来连续九年增产,2011年达到4426.3万吨,五年年均增长1.6%。我省用占全国7.2%的人口,占全国6.2%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全国7.7%的粮食,创造出占全国8.3%的农业增加值。农业的平稳较快发展,优势地位的巩固,不仅为全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更为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290.3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五年年均增长13.4%,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1.1个百分点。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83.4%提高到2011年的87.8%,五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23.9%提高到2011年的26.3%,五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加快,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连年提升,2011年达到27.3%。
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1年实现增加值17418.0亿元,增长11.3%,由2006年慢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转为快于0.4个百分点,五年年均增长12.9%,比GDP年均增速快0.6个百分点。五年服务业比重提高了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1个百分点。
7、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强省建设稳步推进全省结合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努力推动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文化领域逐步从事业形态向产业形态拓展,文化产业进入较快发展期,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2.74%稳步提升至2010年的3.12%。2011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投入实现较快增长,全省文化产业完成投资1434.4亿元,增长22.8%,增幅较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达到6.6%。为更全面地反映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在文化产业统计中增加并突出了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内容,2011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2300亿元,增长1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其中,以体育休闲娱乐、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体专业教育培训和网络文化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新业态迅速扩张,实现增加值925.1亿元,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2%,较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全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提升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逐步焕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46.1%上升到2011年的50.9%,年均提升0.96个百分点,对扩大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2.0%上升到2010年的53.9%,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比由40.2%提升至43.2%。非公有经济在投资、外贸领域的份额迅速增大,2011年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提高到71.7%、占外贸进出口比重提高到78.5%。
对外贸易稳步走出低谷,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进出口总值由2006年的952.9亿美元扩大至2008年的1581.4亿美元,两年年均增长28.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影响显现,进出口总值缩减为1386.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4%,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外部需求明显扩大,实现进出口188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9%,规模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2011年继续保持较快增势,实现进出口2359.9亿美元,增长24.8%。五年进出口年均增长19.8%,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6.5%,进口年均增长24.4%。进出口总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先由2006年的34.7%提升至2007年的36.2%,又回落至2009年的27.9%,2010年提升至33.0%,2011年达到33.6%。
10、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山东抓住“蓝黄”两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着力培植区域发展优势,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经济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10年,区域内实现生产总值18724.9亿元,增长13.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94.9亿元,增长18.7%;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0.8和0.1个百分点。2011年,加大投资力度,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生产总值21395.1亿元,完成投资13090.3亿元,分别增长11.7%、22.6%,增速均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全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扎实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区域内实现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3219.8亿元跃升至2011年的6522.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8%,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132.3亿元迅速提升至390.7亿元,年均增长23.2%,比全省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快2.6个百分点。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蓬勃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抓住机遇,大力提高省会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省会经济的辐射作用,成为我省中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领力量。区域内实现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不足8000亿元大幅跃增至16276.2亿元,年均增长13.3%,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1.0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由不足400亿元跃增至1028.7亿元,年均增长20.9%,比全省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快0.3个百分点。
鲁南经济带影响力增强。充分发挥港口资源、自然资源、区位等优势,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带动鲁南地区加速崛起。区域内实现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不足5000亿元跃增至近万亿元,达到9918.6亿元,年均增长13.6%,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1.3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由227.6亿元跃增至628.6亿元,年均增长22.3%,比全省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快1.7个百分点。
经过五年的发展,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全力推进经济文化强省的建设。未来五年,是我省转型发展赢得竞争新优势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省应将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的强力支撑,充分乘借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创造的广阔前景,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注入的强劲活力,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惠民生紧密结合起来,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持续性和战略性问题,积极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一轮良性循环的扩张期,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