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约法三章”趟出国企改革发展新路子

发布日期:2012-06-11 17:25:30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由一个濒临破产的老国企,到今天拥有3家上市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整车制造、动力总成、核心零部件、游艇四大板块,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超级航母”,潍柴,这家老国有企业,通过不断丰富“约法三章”内涵,持续加强企业管理,促进规范运营,趟出了一条国企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创造了中国动力领域的奇迹。

  “约法三章”夯实企业腾飞之基

  13年前,在百废待兴之际,潍柴新一届领导班子向全体职工作出了“约法三章”的郑重承诺: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不当“太平官”;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为企业干实事、为职工办好事;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要求职工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不允许职工做的,领导坚决不做。

  三项承诺,掷地有声,用最朴实的话语告诉员工、团队和股东,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改革之初,企业销售收入才5亿元,福利费支出就有6000万元!”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告诉记者,他来到潍柴之后,开始了潍柴历史上最艰难、最痛苦的一次改革——精简机构、缩减管理人员。言必信、行必果。谭旭光顶着种种压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机构和人事改革,将管理部门由53个减为35个,管理人员由1550人缩减为700人,辅助人员由4400人减为2200人。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潍柴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发展成为跨国集团,一切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坚持“约法三章”的宗旨却始终没有改变,真正成为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和凝聚人心、引领跨越发展的重要“法宝”。

  现代企业管理激发员工内生动力

  大刀阔斧的改革打破陈规陋习后,谭旭光接着又把目光瞄向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在“约法三章”的引领下,潍柴开始了内部管理制度改革。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交流制、竞聘制;同时还在当时率先实行了存优汰劣的用人机制,按照各单位生产任务负荷大小和责任轻重程度,进行定编定岗定员,实行全员竞争上岗,硬是将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了出来。

  不断创新思维,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约法三章”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丰富。特别是2005年并购重组湘火炬和2009年成功收购法国博杜安发动机公司后,潍柴正式发展成为国际性集团化企业,谭旭光在坚持职工代表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业务发展到哪里,监督点就延伸到哪里”的新思路,对全体人员进行全方位监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在潍柴内部网站上,记者看到,集团领导开通的博客,不但设立了各类讨论主题,还对员工举报的问题进行反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自主创新走出国企发展特色之路

  从“借牌”到“合牌”再到独立创牌,围绕“约法三章”,潍柴近年来走出了一条不断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潍柴从奥地利引进斯太尔发动机品牌后,经过上百项脱胎换骨的国产化改造和性能提升,顺利将其应用范围拓展到工程机械、发电、船舶等领域。在此基础上,潍柴又马不停蹄加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力度,目前,“蓝擎”系列发动机的基本性能和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型产品。

  今年,潍柴动力宣布自主研发制造的我国首款高压共轨电控系统(ECU)批量上市。同时,潍柴动力全球研发中心总部在潍坊揭牌,潍柴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根据规划,2015年潍柴的年销售收入将达2000亿元,并冲刺世界500强!”谭旭光言简意赅、一锤定音。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以“约法三章”为核心价值观的管理体系推动下,潍柴将继续坚定不移地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创新发展之路,谱写“中国动力”的传奇篇章。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