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2013-01-14 18:32:30
近年来,菏泽市把抓大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促发展、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关键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服务推动力度,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和建成。2012年,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达到568个,300万吨重质油综合利用、10万吨己内酰胺、2000万套子午胎、陈蛮庄煤矿等15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2亿元,增长23.5%。
一、强化考核奖惩,完善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
按照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要求,加大了项目的管理力度,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实行 “年计划、月调度、季观摩、年终考评”的考核机制。年初对重点项目进行梳理,制定推进计划;每月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度通报;每季度组织组织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副市级以上领导、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县区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重点项目进行观摩评比;年终对项目建设进行综合考核,凡是综合排名前三名的县区奖励正县级干部一名,副县级干部一名,排名倒数第一的县区政府一把手进行诫勉。二是落实包保责任。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省级重点项目由市级领导进行包保,县区重点项目由县区的县级领导包保,明确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限。市级分管领导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项目建设情况汇报,研究部署项目建设工作,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县区实行周六调度制,县区分包领导每周六到项目建设工地现场办公,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三是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实行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切实解决项目在立项、土地、规划、环评、安评、能评等方面的问题。市政府督察室牵头对各级各部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专项效能监察,对执行政令不力、工作不落实、推诿扯皮等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进行重点查处,严格实施行政问责,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强化服务协调,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把服务协调作为促进项目早日投产达效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政策、立项、融资三项服务。一是抓政策服务。每月收集整理政策变动、金融形势、行业变化、产品动向等信息,及时发布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将最新信息与研究成果迅速传递到基层和企业,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抓立项服务。根据政策变化,积极筛选项目予以指导,通过积极汇报、争取理解、蹲守办理等办法,使我市众多的项目实现了高级别立项,近几年我市工业项目在省级立项占全省的20%左右。开发区精细化工区、东明海洋石化深加工园区两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开发区聚兴化工28万吨/年已内酰胺、东明县30万吨/年石油焦综合利用等33个“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列入方案,享受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相关资金扶持政策。三是抓融资服务。通过招商引资、银企对接、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形式,针对企业不同情况,积极提供各种有效的筹融资服务。组织召开了三次银企对接会,银企对接签约到位资金229.6亿元,到位率达到73.5%。筹备召开了“支持菏泽打造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银企对接会”,869个项目得到了省、市各金融机构的认可,签订协议金额1269亿元。
三、狠抓措施落实,加快项目建设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投资增长、培植地方财源、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措施。市县乡各级领导都抓具体、具体抓,实行一线工作法,发扬“8+8”、“5+2”、“白+黑”、“阴加晴”等工作精神,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加强调度督导,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力推进大项目建设,近几年全市每年亿元以上项目的投资增幅都在25%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216个,是“九五”、“十五”总和的1.3倍,总投资4620亿元,单体投资3.8亿元,其中洪业化工10万吨己内酰胺、金奥玻璃深加工等5亿元以上项目136个,巨润特种优质浮法玻璃、凯雷圣奥化工10万吨RT培司、步长中医药工业园等10亿元以上项目65个,洪达化工200万吨焦化、东明石化120万吨高硫重油综合利用项目和华润电厂项目等30亿元以上项目11个,成为拉动工业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抓大项目建设,优化了经济结构、延长了产业链条,膨胀经济总量、提升了产业水平。东明石化形成了1200万吨炼油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地炼企业;玉皇化工建成亚洲最大的碳五深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顺丁橡胶生产基地;华盛荣镁业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镁合金生产加工基地;源铜带是全国乃至亚洲生产规模最大、产品质量领先、装备水平先进的散热器精密铜带(箔)行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