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转调”之间谋发展

发布日期:2013-11-05 18:53:30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却缺少高科技产业的支撑;有很大的工业规模,却面临着产能过剩;有很强的区位优势,东西部发展却不均衡——由经济大省迈向经济强省,山东的方向在哪?

  对此,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的回答是:抓好“转、调、创”,“将改革进行到底”。

  初战告捷: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在不久前一场淘汰落后产能的观摩会上,枣庄市的负责同志算了这样一笔账:全市水泥产量3100万吨,能耗占25%,但增加值仅占GDP的3%,砍掉1000万吨水泥只影响1%的GDP,腾出的能耗空间可以上很多好项目。于是,这个市对小煤窑、小火电实施了“全国第一爆”,万元GDP能耗两年内下降了8.7%。在煤炭市场火爆的时候,变卖燃料为卖原料,新上投资580亿元的煤炭精深加工项目,成为全国最大的新型煤化工基地。

  山东省的“双高产业”占比很高,把“落后”变成“先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山东对水泥、煤炭、化工、印刷等行业都展开了“大动作”,范围涉及全省17个市。截至今年1月份,全省共有1122户企业淘汰了落后产能,数量是国家任务的3倍,其中累计淘汰水泥产能7841.5万吨,是国家计划的156%;淘汰炼钢产能214.3万吨,是国家计划的179%;淘汰焦炭产能378.9万吨,是国家计划的185%……

  以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产业升级,山东的“转调”之路初战告捷。

  转型升级:全省17市你追我赶

  2013年4月22日,齐鲁大地上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现场交流会。全省17市共安排158个考察点,展现“转调”的亮点项目、最新成果。

  济南加快“转调”步伐,2012年全市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超过60%,济南药谷、山东华芯、中电装备等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泉城。

  淄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改计划,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5年倍增工程。

  潍坊着力培育农业发展新优势,全面实施工业提升计划、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

  烟台依托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新光电等高科技产业,仅开发区的创新成果就累计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166项。

  两年来,山东对传统产业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7万亿元,工业利润居全国之首。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两年内由26.1%提高到29.1%。随着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山东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11年的8.8︰52.9︰38.3,逐渐调整为8.6︰51.4︰40,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增加,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提升。

  “一圈一带”:平衡东西共谋发展

  今年8月,山东省出台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标志着“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正式启动。

  “一圈”包含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7市52个县(市、区),总人口3368万,面积5207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34.8%和33.2%。按照规划,这一地区被定位为山东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同时,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差距;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实现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是这一地区的发展目标。

  “一带”则包含了山东西部的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这一地区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因种种原因发展滞后。按照规划,西部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骨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逐步建成山东西部经济的隆起地带。

  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表示,山东西部大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十分强烈,要深入谋划、积极推进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

  从具体到宏观,从局部到全局,无论是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全省的平衡发展,山东的前进之路都离不开“改革”二字。“先进”带动“后进”,“效益”兼顾“公平”,齐鲁大地的“改革进行曲”越发嘹亮。(

  物流业成为我省服务支柱产业时间:2013-11-05 07:41:16    来源:大众日报

  物流业已成为我省服务业支柱产业,去年我省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约占全省GDP的7.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占全省GDP的5.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3%左右,在服务行业中排第二位。

  10月29日,省交通运输厅召开全省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视频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我省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工作,进一步推动我省交通运输物流建设再上新台阶。

  大交通引领大物流

  青岛市规划建设8大物流园区、12个物流中心和8个配送中心,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412家;临沂市物流网络直达全国2100余个县级网点,可实现600公里以内次日到达,1500公里隔日到达,3000公里以上3至7天到达,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渤海湾烟台至大连航线陆海联运甩挂运输项目被列入国家试点,每车次可降低成本1000余元……

  省交通运输厅巡视员高洪涛表示,我省交通物流业近年来蓬勃发展,运输组织效率持续提升、运输装备标准化程度快速提高、专业物流取得较快发展,有效提高了物流的运作效率,降低了全社会物流成本。我省交通物流的规模和能力基本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推进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平台,已具备交通物流业大发展的条件。

  日趋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我省交通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12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975公里,形成了较为发达完善的路网布局;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10.6亿吨,我省是全国唯一拥有3个超双亿吨海港的省份;全省有14个城市纳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等级货运站达到511个,规模物流园区40余个。

  此外,经过试点,陆海滚装和公路甩挂运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探索形成了渤海湾滚装甩挂、集装箱集疏运甩挂、零担专线甩挂、危险品甩挂和中韩国际陆海联运甩挂等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甩挂运输运作模式。全省甩挂运输试点企业达到32家,其中部级试点企业14家,争取国家补助资金249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2200万元。

  集装箱海铁联运比例仅2%

  我省交通物流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也有许多不足。交通物流业运输结构不尽合理,运输组织集约化程度低,小型物流企业居多,从事传统装卸、储存、运输服务的企业依然占很大比重,无序竞争还比较严重;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缓慢,集装箱海铁联运比例仅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水平;各地对推进物流业发展或多或少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越位不利于企业的自我健康发展,而缺位更会贻误行业的发展良机。

  围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法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我省采取措施破解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难题:扶持集约化程度高、网络覆盖面大、组织方式先进的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业务,逐步形成专业性或区域性省级龙头物流企业30家;加快对老旧车辆和黄标车的淘汰力度,推动货运车辆向标准化、厢式化方向发展,推广新能源货车;发展集装箱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直达运输,积极发展甩挂运输。

  同时,我省将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加快构建网络体系,推进多式联运;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推进交通与邮政合作,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转型升级成为必然

  “当前,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传统货运业的转型升级变得更为现实和迫切。”高洪涛说,“把现代物流理念、方法、技术应用到货物运输发展中,将过去以投资拉动增加运力的运输方式逐步转变为以提升运输效率为主的发展模式,实现货物运输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是传统货运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物流业是复合型产业,物流相关工作跨行业、跨地区、涉及部门较多,我省把研究制定好政策作为推进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引领,将出台《山东省交通物流发展规划》,细化全省交通物流发展实施方案;加快跨区域、跨领域及行业内政策之间衔接配套;对“看得准,抓得住,管得了”的重点、焦点问题,力求近期取得突破。

  我省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实现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输装备现代化、运营方式多样化、管理服务智能化、物流人才高端化,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网络发达、信息畅通、立体集约、成本低廉”的现代交通物流网络。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