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工业转型成效明显

发布日期:2013-08-23 18:58:30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今年以来,潍坊市把工业转型升级作为总抓手,精心组织,协力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一、转型成效取得突破。一是“三个比重”加快提升。据测算,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非加工制造环节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去年底有明显提高。二是工业总量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主营业务收入在去年过万亿元的基础上,上半年增长13.4%,达到5606.9亿元。三是效益显著提升。工业实现利税436.7亿元,利润283.5亿元,分别增长16%和16.1%,高于全省平均6.6个和6个百分点,利税率7.8%,利润率5.1%,同比均提高0.2个百分点。四是投入质量改善。全市工业投资完成455.8亿元,增长19.4%。其中,技术改造投资407.9亿元,增长22.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8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10.9亿元,增长24%;新兴产业投资137.6亿元,增长22.8%,占工业总投资的30.2%;节能减排投资148.5亿元,增长26.7%。五是节能降耗效果明显。我市万元GDP能耗下降5.88%,全省平均下降5.84%。

  二、“五项建设”成效明显。把“五项建设”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集中力量、集成资源,加快提升支撑工业转型的水平。一是创新能力建设。发布了2013年企业创新项目导向计划,实施创新项目432个,共有282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上半年完成技术开发费投入56.4亿元,开发完成达到国内先进以上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238项。二是品牌建设。成立了全市品牌建设指导委员会,分级制定品牌培育计划,开展“拓市场、树品牌”专题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西安制博会等展会,取得了较好成果。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工信部列为2013年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潍坊工业名品展销中心和网上展示交易平台正加快建设。新增驰名商标2件,总量达到100件,居全省第二位;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总量达46件,列全省第一。全市专利申请量7095件,增幅30.83%。全市专利授权量3986件,增幅54.02%。三是制造服务化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迈进,制定制造服务化专项行动计划,确定了100家制造服务化示范企业。四是产业集群建设。制定出台了《潍坊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3-2015年)》,确定了石化盐化、机械装备、橡胶塑料、食品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工艺美术等8个产业集群。上半年争取内燃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等1个国家级、4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五是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出台了《潍坊市“十二五”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潍坊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通过省批复。

  三、两化融合深度推进。一是启动了两化融合专题调研。二是实施两化融合“2321” 工程。即2个两化融合县市区试点、3个两化融合工业园区试点、2个“潍坊智造”特色产业集群试点、100个重点两化融合项目。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12家企业进入第三批省两化融合“四个一百”工程。三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启动“智慧潍坊”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恩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百仕达电子商务平台等5个项目入选省首批“无线城市”示范工程。四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参加了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工业机器人、3D打印、工业设计成为我市下步工业转型发展的重点,3D展示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

  四、“6+7”产业发展加快提升。六大新兴产业实现创新突破。新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新医药产业进一步做精做细原料药产业,着力推动从低级原料药中间体向高附加值制剂转化;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四大领域”;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加快发展;新材料按照“复合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低成本化、多元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规模;新能源汽车加快三大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提升产业水平。七大优势产业发展转型有了新提升。机械、化工产业生产效益保持同步增长,纺织服装、食品产业保持平稳增长。钢铁行业重组正在有序推进,造纸包装大项目达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工作中,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搭建工作推进机制。市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把推动工业转型发展作为各项工作总抓手,纵抓县市区,横联各部门,建立了工作协调会商机制。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及市直部门明确责任领导及具体负责机构及责任人。市发改、人社、质监等部门都成立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市经信委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县市区、大企业重大事项直报制度,实施100个重点转型升级项目领导包靠制度,按照要求建立通报制度。

  二是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制定出台了9大主导产业转型规划及制造服务化等4个专项行动计划。将符合重点产业招商优惠政策的项目,在土地、财政补助和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总部经济实行奖励补助。起草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招院引所工作的意见》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制定了推动工业企业向国际化转型的扶持政策。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印发了《关于整治发展环境若干突出问题的意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工商登记职能优化准入环境促进经济增量高效发展的意见》等。寿光市设立了“寿光市中小企业过桥还贷资金”,出台了《寿光市中小企业过桥还贷资金管理使用办法》,高密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工业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见》,安丘市出台了《鼓励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暂行办法》,诸城市对规模以上企业行政性规费采取减缓征政策。

  三是确立创新发展机制。青州市确立培育“3357”产业集群,实施4个5000万工程。高密市设立奖励资金1亿元。寿光市安排1000万元,聘请台湾电公会对企业逐户诊断把脉;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安丘市以“市长质量奖”为牛鼻子,引领转型创新发展。高新区大力发展技术服务公司,开展技术服务外包,拉长制造服务业链条。奎文区制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重点鼓励发展楼宇工业等。

  四是形成公共服务机制。市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加强煤电油气的协调调度,完善了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分析系统,建立大企业重大事项直报制度,实行重点项目包靠制度。定期对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建立贷款审批和投放绿色通道,上半年,利用产业投融资平台,通过补助、贴息、过桥资金等方式,投入资金6.08亿元。积极争取上级资源支持,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已建成国家级特色园区3个,省级特色园区17个,市级特色园区17个;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载体248个。举办企业家及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次13次,计1040人。继续组织“金蓝领”项目培训,培养技师、高级技师850名。共建设省级企业实训基地117家。认定市级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2个,推荐省级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8家。“潍坊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申报国家级示范平台。

  五是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召开6次专题调度会、举办7次潍坊工业系列论坛、印发300家重点企业转型案例等一系列措施,解读宣讲工业提升计划。潍坊日报社、潍坊电视台设立转型发展专题栏目,大篇幅密集报道转型情况和典型事例,积极营造全市上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氛围。

  六是建立专家指导机制。发布了工业经济发展“三库一报告”(即:产业专家人才库、对接资源库、招商项目库、产业分析报告),同时,邀请国内一流专家举办“制造服务化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如何加快两化融合等7次潍坊工业系列论坛,在食品、机械、造纸、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等领域、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专家教授管理咨询服务活动,较好地指导了企业转型发展。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