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东平板玻璃行业近年主要经效指标 |
熔融的玻璃液漂浮在火红的锡液上,在1500度的窑炉内只能看到一条亮线。一旦点火8-10年内就一天不能停的窑炉,让玻璃成为过剩行业中最“粘”、最难刹车的一个。
4月2日,菏泽巨野县麒麟开发区,山东巨润建材有限公司门口冷冷清清,半小时厂内只出来两辆拉玻璃的大车。两个烟囱冒着烟,而厂区南部一排屋顶不全的“半拉子”厂房和北部挖了一半的运渠,则寂寥地晒着太阳。
“2009到2011年,那叫一个火。各地来拉玻璃的大车排队能排二里地。大车司机、搞维修的、搞土建的,都排队在这吃饭。”午饭时分,巨润厂门对过的麒麟镇双孙庄村内,东北菜馆的老板娘招呼着仅有的两桌客人,念叨着逝去的好时光。
2008年,这家在同业劝阻声中拿到批文的玻璃企业,原计划上马8条生产线,打造“国内最大浮法玻璃制造加工基地”,最终建了4条,第五六条还没来得及安装设备,需求回落让产能过剩隐疾发作,为这一宏愿提前画上句号。
进入4月,玻璃市场还没有像往年那样回暖。4月3日,在滕州金晶玻璃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路边有玻璃放在铁架上。“以前哪见到过存货呀。现在超厚超大玻璃畅销,普通玻璃年后已下调了两次价格,每重箱从71元下调到65元,已在成本线上下。”总经理徐承明告诉记者。
和水泥一样,我国的平板玻璃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而我省产量是国内第三大省,去年产玻璃8280万重量箱。2007年,我省对包括平板玻璃在内的十几个高耗能行业加严准入,要求新上项目必须上“省政府联席会”通过。但全国的产能在2008年后扩张严重,而玻璃比水泥运输半径长,更易受全局影响。
对山东玻璃市场冲击最大的是河北沙河。这个县有42条玻璃生产线,是整个山东的2倍,其中不少是2009年后新建。其产品质低价廉,运到山东比当地玻璃还便宜。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浮法玻璃在产生产线共248条,日熔量159580吨,同比增速高达14.70%。虽然近期国家屡屡出台化解平板玻璃产能过剩政策,但对已通过审批的在建生产线约束力不强,今年1-4月仍有10条新线点火投产。
如何逃脱“红海”?向功能化、高附加值、深加工方向发展,成为企业的共同选择。“过剩的是普通建筑用玻璃,高端玻璃还是供不应求。”金晶集团董事长王刚告诉记者,目前,金晶70%的产能都改造为节能Low-E、镀膜玻璃、超白玻璃、颜色玻璃、太阳能微晶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与美国PGW公司合作的汽车节能玻璃有望明年投产。“好的汽车前挡风玻璃,一块上千元;而同样大小的普通玻璃,也就几十元。”他说。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总经理辛长平也告诉记者,他们也准备利用迁建良机,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对产品重新定位。
最初即定位于差异化的中国玻璃蓝星(临沂)有限公司,今年特意选在房地产不景气时推出“在线彩色镀膜”玻璃,结果供不应求。“玻璃在建筑造价中占比很小,但装饰和节能效果却非常明显。房地产不景气时,开发商急寻卖点,这正是机会。”公司总经理叶志会说。
深加工也是个方向。在滕州鲍沟镇,记者看到,围绕滕州金晶,形成了300多家玻璃深加工企业,制镜、家具玻璃、家电玻璃等应有尽有。滕州化建工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程茂山告诉记者,这些企业一年能“吃掉”滕州金晶两条线的原片产量,有17家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2成产品出口国外。另外,“买全国卖全国”的集散地优势,也让这些企业能选择最好的原料和市场,避险图存。
但是,即便是再优秀的企业,也难以摆脱行业大气候。“不怕竞争,就怕政策不公平。”一位企业家说,一个是行业准入,当初有的企业以“特种玻璃”的名义报审批、上项目,实际生产的都是大路货,甚至连生产“特种玻璃”必备的设备都没上;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扩大税收,不顾行业整体情况,硬“做工作”、抢搭“末班车”。
另一个是环境监管。企业反映,不同地方有严有松,且不说治污成本,就在占玻璃成本1/4的燃料上,烧天然气和烧石油焦成本能差出很多,造成不公平。还有的地方实行“定税制”,税负比正常纳税甚至低出80%,等于暗中鼓励企业多干多留。
“不怕竞争,只要政府一碗水端平。产能过剩必然引发优胜劣汰,企业有准备。如果留下的都是优的,倒也不枉拼一场。”一位企业家说。
需求端的拉动对行业转型升级非常关键。王刚说,平板玻璃用在建筑上,遭遇的困境是“好坏难辨”,开发商倾向于用最低成本的产品。
金晶有个著名的公式:“30%×50%×70%=10%”,建筑耗能占社会总耗能的30%、门窗耗能占建筑耗能的50%,而采用节能Low-E玻璃,比普通中空玻璃节能70%。如果所有建筑都采用这种玻璃,全社会能耗可降低10%。
“每年我国新建20亿平方米建筑,每百平米建筑窗面积25-30平方米。如果都用Low-E玻璃,每年6亿平方米的产能,就会由落后变先进。”王刚说。“还有未来的太阳能玻璃,如果能攻克透光性,每一扇窗都能发电,玻璃就会给生活带来无限想象。当然,这些都要政府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