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陵县纺织服装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发挥企业内生动力机制调查

发布日期:2014-09-03 16:08:30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近几年来,国内棉纺企业饱受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原料价格起伏跌宕、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的影响,许多企业被迫停产或限产。而我市陵县的纺织企业经营却是产销两旺、蒸蒸日上,2013年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增长39.48%,税收增长45.75%。今年1-6月份,陵县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1.8亿元,同比增长33.97%;实现利税7.1亿元,增长15.6%。带动就业2万多人,社会效益显著。

  陵县纺织服装产业经营何以焕发生机、如火如荼?市产业基地办对此进行了调研,核心观点是陵县企业充分发挥内生动力机制作用,积极主动实施自我创新。

  一、原料创新,解高棉价困扰之难。

  2012年以来,,国内棉价每吨一直高于国际棉价3000到6000元,由于国内外棉价倒挂、下游消费疲软、出口订单锐减、融资难等问题,让整个棉纺织产业步履维艰。如何逆境突围,陵县纺织企业下了一番苦工。当多数企业单纯竞争纯棉纱线市场时,陵县纺织企业开始探索利用新型纤维替代原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研发出高科技、环保型、功能型等附加值高的特色新型纤维纱线,莫代尔、天丝、竹纤维,竹碳纤维、吸湿排汗纤维、羊绒、羊毛、牛奶蛋白纤维、大豆纤维、玉米纤维、芳纶、工业用纤维、天然有机棉等各种差别化纤维一举成为纺织企业的主导原料,不仅增加了原料的品种,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开了棉花价格忽高忽低、国内外高价差,同时有效规避了棉花税率高征低扣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目前,各企业非棉原料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恒丰集团非棉原料占到总原料的75%;富华生态非棉原料占到总原料的90%;蓝天纺织非棉原料占到总原料的60%以上。按40支棉纱计算,棉纱利润率不足5%,新型纤维纱线利润率可达10%-13%,是纯棉产品的2-3倍,保证了企业“有利可图”。“陵县的新型纤维纱线产业,无论在产业规模、研发能力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新型纤维纱线产品的首选地。”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这样评价。

  二、技术创新,解产品低档次之难。

  一提到纺织企业,给人的印象是噪音高、温度大、飞花多,纺织女工在机台前不停地穿梭忙碌。而走进陵县纺织企业的生产车间,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车间装有中央空调,地上一尘不染,连个线头都没有,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很多工作靠按按钮就可以完成。这种现象的变化,源于技术的创新,这种创新又带动了陵县纺织产品的档次提升。

  近几年,陵县纺织企业投资1.2亿元,建起常规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测试仪,把好每一道工序、每一批产品的质量关。恒丰集团各个分公司后纺车间都开通了乌斯特电清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提供实时数据,有效指导生产管理,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分析、工艺参数修定等远程监控,通过专家系统检测,跟踪纱疵数据进行分析,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各车间做好成纱质量把关和控制工作。

  富华生态公司中心检测部门采用瑞士LUWA全自动恒温恒湿系统、瑞士USTER5型检测试验仪器,为稳定成纱质量提供了保证;清梳设备采用德国特吕次勒TC5清梳联,每台机器产量高达1000Kg/h以上;并条工序采用“宝花”FA322B带自调匀整并条机,实现了牵伸并合与自调匀整控制的完美结合;粗纱采用四变频电脑粗纱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率更高;细纱机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经纬1200锭带集体落纱装置,从满管到落纱,动作可靠、柔和,大大降低纺纱成本;后纺工序采用村田公司全自动络筒机,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纱,降低能源消耗。该企业从日本引进10台世界一流的N870智能涡流纺纱机,将纺纱原有六大生产工序简化为清花、梳棉、并条三道工序,节省了生产空间,产能提高8万锭,纺纱速度达到每分钟400米产量,相比环锭纺每分钟18米提高了21倍,10台机器年增加纱线产量3600吨,增加销售收入约1.5亿元。同时,减人增效非常可观,取消了推粗纱工、推细纱工、细纱落纱工,跟班修机工由3个工序4人减少为1个工序1人,共节约用工320余人次。另外,采用涡流纺纱机年能源需求量为540.4吨标准煤,较环锭纺每年节约257.4吨,节能效益显著。

  除了采用新技术、新装备,陵县纺织企业还以“特”创优势。陵县蓝天纺织主攻气流纺新型纺纱技术,目前拥有30条气流纺生产线,每天可生产各种气流纺纱50吨,是江北乃至全国最大的气流纺生产厂,公司气流纺机全部采用目前市场上较为先进的欧瑞康BD416半自动气流纺纱机,前纺配备国内一流的清梳联机、自调匀整并条机等设备,这些设备生产的产品用工少、成本低、产量高、质量稳定,市场竞争力强。凭借生产高、精、专特色产品,以及品种规格齐全、订单供货及时,蓝天纺织与国内许多大型终端产品企业都有合作。在全国纺织市场持续低迷的状态下,今年又新上气流纺纱生产线8条,订单比去年增加了1500多吨。1-6月份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34.04%。

  三、模式创新,解企业规模扩张之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纱布产量增幅回落;中棉行协跟踪的大企业为主的数据显示,纱布生产平稳趋升,可见大企业主导着纱布生产的平稳运营。陵县纺织服装企业基本属于中小企业,如何在市场中站稳脚步,实现由“小”变“大”,全县在抱团经营、提高竞争能力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从全县层面上,成立了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把县域内40家企业纳入基地规划,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统一制定扶持政策,在产业政策制订、生产要素配置、发展环境治理等方面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同时,加强与国家、省、市行业协会的联系,及时掌握行业信息;深化与新型纤维生产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保证原料供应;紧跟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新型纤维利用水平;开发纱线新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努力打造全国新型纤维纱线生产集聚区和新产品研发基地。

  恒丰集团“客户变股东联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新型发展之路。恒丰集团是奥地利兰精公司、中国天竹联盟的会员单位,享有新型纤维原料的采购优先权;2010年,与唐山三友、深圳贝利爽开发特种纤维色纺纱项目,实现跨区域产业链合作;2011年,与日本蝶理株式会社、青岛雪达合资兴建恒碟高档服装生产项目,年提高销售收入2.5亿元;2013年,与深圳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开展大宗物资采购工作,资金引进来,技术拿进来,管理吸收进来,甚至设备都不用自己购买,而是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就是这样的创新合作,让恒丰集团从2008年的7.5万纱锭发展到目前85万纱锭的生产规模,实现快速膨胀壮大。集团目前下辖德州恒丰纺织、陵县恒丰纺织、陵县恒宇纺织、平原恒丰纺织、临邑恒丰纺织、陵县七彩莲羊绒、德州恒蝶服装、夏津仁和纺织、宁夏恒丰纺织等17家子公司。

  四、协作创新,解小企业竞争之难。

  联合是生产型企业自身发展的捷径,也是共同抵御风险的妙招。合作是共享的前提,有了上下游的集团作战,供求信息便会以更快的速度传递,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会更加灵敏。为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恒丰集团17个企业成立联盟,统一进料、统一仓储、统一配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结算,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联盟成立后,争取棉花配额1300吨,年节约成本260万元;实行“五统一”,每吨原料节约成本200-300元,每年节约成本2500万元。1-6月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55.25%;实现利税1.36亿元,同比增长33.9%。

  富宏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纺织服装联盟,搭建起企业与客户的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将松散的单个小微企业整合为一体,形成优势力量,对外以联合体形象推出,对内各自分工协作,对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规范行业行为、遏制恶意竞争、无序炒单现象具有重要作用。联盟直接与派单企业、贸易公司签约接单,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承担对外联系公关,企业专抓生产避免盲目抓单,降低市场风险。目前该联盟以德州周边的服装加工企业为主,加盟企业有德州恒丰集团、山东德棉虹晟工贸有限公司、德州凯诚制衣厂、德州尼米丽服饰、济南锦翎制衣有限公司、济南齐伟兴业工艺品、德州卓美制衣、临邑亚太制衣、德州鹏浩制衣等40多家。为做大做强服装联盟,更好的为加盟企业服务,富宏股份2014年在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成立富宏服装设计工作室,并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使得富宏股份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方面得到更大大的进步,目前正在开发智能服饰系列,为户外运动提供安全保障。

  近年来,在纺织行业经营环境内外交困、波涛汹涌的情况下,陵县纺织产业立足自身、激流勇进,通过提高完善企业内生动力机制,在激发自主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探索了一条“弯道超车”、逆势而上的发展路径,为全市纺织服装企业乃至各工业产业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