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2015-12-15 16:49:37
(一)建平台,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继续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的培育、推荐和认定工作。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8家。二是建立企业研发基地。以济莱协作区建设为机遇,在济南高新区建立了莱芜研发基地,力创科技、华冠智能卡、杰讯电子等企业研发中心已入驻。高新区被省经信委认定为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并高标准建设了企业孵化中心,依托威马泵业发展工业4.0产业园。宝纳新材料、润达新材料等4家企业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平台4个,争取省提质增效资金470万元。三是加快产学研联合。朗进通信、富硕康通信、金鼎电子、力创科技等企业与省科学院、工信部第五研究所、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在电子信息材料研发检测中心、智能供热云平台、机器人用高超柔细金属导丝导线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合作新成果。今年5月成立了莱芜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联盟,在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创品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开发高端产品。积极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莱钢、泰钢等企业已先后开发出磁悬浮轨排F型钢、冷轧薄板等多款高端产品;化工行业的高性能酚醛树脂、减水剂等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居国内前列。目前,全市已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山东名牌产品29个,省长质量奖1个,市长质量奖15个,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大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大大增强。二是加大技改投入。围绕钢铁、电力、采掘业等传统主导产业,持续加大技改投入,推进重点产品及关键部件生产线改造,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工艺、设备,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1-11月份全市共完成技改投资170亿元,同比增长28%。三是发展高新技术。2014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家,比2010年增加34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到318.9亿元,比2010年增加1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8.7%,居全省第8位,连续多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四是强化标准引领。制定实施了《关于实施“工业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推动各行业各企业“寻标、对标、提标、达标”,目前我市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3项。
(三)抓管理,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省政府要求,制定出台了《加快推动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今年4月份,金雷风电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中远型钢、耀华医疗器械、泰金精锻等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全市上市挂牌企业累计达到21家。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今年已组织两批共计100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分别到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进行了培训辅导,提高了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能力。帮助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2000余人,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泰钢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引进2名韩国浦项制铁公司CEO,陈培墩被评为“泰山学者”,力创科技郝振刚入选全省首批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三是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加速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力创科技成为我市首家领跑“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从思维模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全部转向互联网思维,变身为“e力创”,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四)强服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近几年连续开展集中服务企业活动,按照“敲开核桃、一企一策”的原则,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强化对企业的资金扶持。近年来,市里出台了《关于支持我市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的专项资金,优先向公共研发平台、重大创新项目等方面倾斜。今年又集中推出了设立股权引导基金、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过桥资金延期并扩大规模等“6大政策工具”,支持企业加快发展。三是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大力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尽最大可能为企业减轻负担。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实行大项目联审联批、“一窗式”服务,企业注册登记“一表通”等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