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2015-07-10 00:44:30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企业生存的动力源泉。日前,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潍坊市在国家和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门类齐全、部分领域优势明显的产业基础。工业方面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培育出潍柴、福田、歌尔等行业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年收入都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成为省内第三个过万亿的城市。

  “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端领域的跨越发展,核心在创新,关键是融合,目标是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跨越。当前,潍坊市正处在转型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给企业添活力强实力,走出一条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发展之路。”市经信委主任马中平对记者介绍了潍坊市工业的发展走向。

  在新常态、新挑战的背景下,蕴藏着无限的新机遇、新作为。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经信系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给创新搭建服务平台

  技术创新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体现了企业创新的实力。

  今年,潍坊市经信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成立了现代产业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和产业推进办公室,从行业办抽调技术骨干合署办公,出台工作考核办法、工作调度和信息提报等制度,建立起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年计划、月调度、月通报、季督查、年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

  潍坊市企业技术创新虽然发展很快,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够强,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偏少,创新质量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研发主要集中在生产工艺、新产品等方面,在行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比较少,特别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研发项目较少;创新人才不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缺乏。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与核心技术缺乏的矛盾突出,制约了全市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对此,我市对企业进行“科学定位,突出创新,分类推进”。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创新有不同的需求。对初创企业,潍坊市提供全方位科研支持,引导企业高点定位,实现“人无我有”,让企业先声夺人;对成长期的企业,引导企业加快改进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装备,降低生产成本,以“人有我优”,提高产品竞争力;对成熟期企业,引导整合优势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攻克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创建自主品牌,占领产业高端,拥有行业话语权。

  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有效的载体。潍坊市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围绕建设“6+6”现代产业体系,按照“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多渠道发展,分层次培育,有重点支持”的原则,建立市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梯次培育制度。潍坊市经信委会同财政等部门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将企业划分为制造业、电子信息、建筑业三个行业,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扩大评选范围。通过技术平台建设,突破一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成果产业化,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全市80%以上的大中型骨干企业都建起不同层次的技术研发机构。

  为强化技术创新载体支撑,我市坚持政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与企业建设研发平台相结合,着力提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快科技孵化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能够引领、带动潍坊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进行重点支持。另一方面,高度整合企业建立的科技研发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推动联盟企业间共建共享,推动区域、行业的共同发展。

  据介绍,潍坊市已建设了山东省模具产业、诸城创新创业园、半导体照明产品检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对产业发展的集聚、支撑、示范作用逐步显现。高新区生物医药公共平台建设核磁共振等11个重点实验室,聚集100多家医药企业。潍坊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吸引聚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产业集聚和发展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域性研发中心。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平台服务新模式,围绕“孵化器+科技金融+创新产业基地”,与清华大学科技园合作建设启迪之星创业孵化器、启迪创新基地,联合设立科技投资基金,在美国建设了硅谷创源孵化器,成为清华科技园海内外孵化项目来我市创新创业的“转化器”和“加速器”。积极推进潍坊市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的原则,建设中国(潍坊)国家级创意设计产业综合集聚区,打造我省首个工业4.0产业园,努力实现“与国际国内一流对标、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走在全国前列”的工作目标。经济区模具平台聚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服务。平台已初步建成产品研发设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产品展示四大中心和产品加工、模具加工两大基地。目前,已为3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培训认证1500多人次。

  目前,全市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5家,在孵企业824家,累计毕业企业279家。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408家,其中企业技术中心346家,国家级9家,省级97家,市级240家;工业设计中心52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42家;行业技术中心10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7家。形成了市级、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梯次培育制度。

  让新项目形成大产业

  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纵观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无论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的“工业4.0”战略,还是欧盟的“再制造化”战略,主要是在信息网络、高端制造、生物医药、可再生能源、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重要领域争夺技术创新的主导权,引领产业发展。

  实施创新战略,激发了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我国也由食品、纺织生产和出口大国,逐步向高铁、核电站等高端装备生产和出口转型,正在逐步甩掉“加工车间”、“世界工厂”的帽子。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市的工业也由传统产业,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海洋化工、新材料等产业转移、升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为推动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潍坊市经信委组织专家深入行业、企业诊断技术需求和科研开发,大力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按照“全球视野、国际一流、高端定位、现代理念、科学规划”的原则,借助全球一流诊断咨询机构的智慧和资源,对主导产业进行专业化诊断和指导。

  在对全市工业进行全面摸底、纵横比较的基础上,我市确定了机械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及应用等9个产业的诊断咨询工作,从园区配套建设、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政策措施等领域着手,坚持高端规划、创新驱动、项目引领,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工业节能环保产业链发展为核心,依托“市场+龙头+政策”三重驱动模式,打造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先导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生物医药产业以生物农业、现代中成药、智能制药装备三大领域的新突破带动产业升级,把潍坊建设成为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高地和山东省医药流通核心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在壮大电声器件、光电子、节能节电设备、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尽快突破集成电路、无线射频标识、北斗导航等应用电子等潜力产业,打造全国高端电声器件研发生产基地。

  根据潍坊市工业实际,我市出台《潍坊市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方案》,力促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非加工制造环节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技术创新成效明显。盛瑞传动被列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企业,潍柴动力、歌尔声学两家企业项目列入国家强基工程,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达到13个。节能考核保持省内第三位的基础上,去年万元GDP能耗同比又有下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列入国家淘汰计划的全部完成,其中落后焦炭产能40万吨、造纸产能6.6万吨、印染产能9470万米。

  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潍坊市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市政府出台《潍坊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启动两化融合助企等7大工程,潍柴、福田、晨鸣三家企业获批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国内首个“软件工程内核国际标准中国认证中心”落户我市。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核心业务信息化全覆盖比例超过25%,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60%。去年,我市企业创新项目列入全省计划484项,盛瑞传动8AT变速器、豪迈科技高效节能换热器、大洋泊车立体智能车库等实现了产业化,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靠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潍坊市针对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占比重较大,而且不少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和价值链低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要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更新设备,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形成核心竞争力。

  潍坊市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进行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年高幅递增,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行业内领军企业,引领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潍坊市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重点来抓,软件园、光电园、电商园等产业发展载体不断完善,拥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形成测绘地理信息研发孵化中心、数据园区、装备园区三大板块,组建了产学研结合的全省首个地理测绘产业联盟,承接日本、欧美、韩国、澳大利亚、印度、阿曼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包业务。

  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是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的重中之重。我市组织企业在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共性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水平。

  一批创新项目汇集成新兴产业。去年,全市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666个,其中过亿元项目687个。盛瑞传动携手北航,整合德国国际领先8AT概念设计,吸纳英国里卡多公司国际一流的工程化技术,联合江铃陆风全程参与管控,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款8挡自动变速器,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潍柴动力依托“五国十地”研发平台,成立了内燃机可靠性国际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组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发动机。帅克机械联合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机器人及核心部件减速器的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与制造,目前已攻克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制造的技术难关,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现已申请国家专利25项,正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豪迈科技技术水平长期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与世界轮胎三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轮胎模具制造基地,竖起了先进制造业标杆。

  为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潍坊市秉持开放理念,弘扬创新文化,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围绕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我市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让创新的点子变成项目,让项目发展成企业,实现了“创意——创新——创造——创业”。

  潍坊市确立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思路: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助力“1669”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加快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支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创新发展,引领行业发展。

  围绕上述思路,潍坊市确定今年企业创新的任务目标是: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平台30家以上;组织实施机器人减速器、汽车自动变速箱、绿色纤维素膜、高档植保机等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尽快实现产业化;组织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300项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潍坊市突出抓好产业诊断咨询和“6+6”产业实施方案编制,主动对接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分行业、分产品、分技术摸清现状,重点落实好全市工业技术创新突破的领域、具体措施,不断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创新项目导向计划,优化投资结构。

  为推动创新发展,市经信委强化创新服务机制,强化运行监测机制。依托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整合构建潍坊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强1000个骨干企业的调度分析,指导引领产业发展。市经信委组织工业转型升级咨询对接、青年精英企业家培训班和工业发展讲坛,编印推广重点企业转型升级案例,着力提升企业转型意识。充分发挥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等各方创新优势资源,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全市建有高校院所分支机构29家,建成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18家,产学研联合基地118个;建成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7家,其中国家级4家,居全省首位;省级院士工作站31家,居全省第2位;企业实训基地116个。

  在资金扶持方面,我市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抵扣等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优惠政策,在市政府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的49条意见中,涉及技术创新的内容,不折不扣兑现落实。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在高端人才和团队引进、创新创业、研发平台建设、合作交流等方面研究制定扶持政策,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全市经信系统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每年帮助企业筹措创新资金300多亿元。

  潍坊市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大力引进培育企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潍坊市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做强潍坊制造,做优潍坊质量,叫响潍坊品牌,实现制造业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发展集约化、产业绿色化。全市经信系统将进一步做好服务企业大文章,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绿色通道’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环境,建设更多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让工业企业快发展、大发展,做到‘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全市工业技术创新,市经信委主任马中平充满信心。

  为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市突出抓好发展基础好、产业链条长、技术水平高的自主创新项目,重点围绕产业链条完善、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组织实施一批、招商引进一批强链、补链项目,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成果,提升产业档次,提升了“潍坊智造”影响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