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2016-01-15 15:57:46
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机制,是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优化服务方式、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曾入选2013年度市政府改革创新优秀工作案例。2015年,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产学研常态化对接的多种有效形式,线上线下征集企业技术需求700余项,推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500余项,促进产学研对接550余次,达成合作协议50余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进一步加强。
一、推进产学研对接的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互联网+”产学研对接平台,推进线上对接便利化和常态化。去年,我委加大了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的应用推广,依托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线上对接功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院所积极关注并运用。该平台不仅成为技术需求征集和科技成果发布的平台,而且以其资源广、反应快、成本低等特点,实现了线上对接便利化和常态化,为线下实质性对接与合作做了前期准备。
二是借助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推进我市企业产学研对接。2015年组织40余家企业参加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集中展示机械装备、新型家电、智慧家居、3D打印、生物工程技术等最新成果50余项,发布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20余项,与省内参会高校院所和创新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其中1项技术合作现场签约。
三是联合高校院所、专业协会,组织一系列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去年与中科院有关院所、青岛农业大学、市工业设计学会,分别以“智能制造与工业软件信息化”“食品加工及农业现代化装备”“设计创新引领青岛智造”为主题,举办产学研对接会3次,78家企业参加对接,现场签订合作协议6项。经过后期跟踪推进,全年促成产学研合作17项。
四是探索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现场发布、观摩和推广机制。面向我市重点发展的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蟹壳海藻制丝技术、工业设计技术、特殊钢新材料及电永磁吸盘新产品、海藻纤维新材料及纺织应用、LED绿色照明、仿真技术、3D打印技术等为主题,举办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7场,现场签署技术合作协议7项,190多家企业的专业人员参加了对接交流,加快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应用。
五是组织点对点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建立了产学研资源库,充分利用积累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对企业提报的具体技术合作需求,直接组织专家赴企业进行现场技术诊断和咨询服务,全年有30家企业的30多项生产技术难题得到解决或正在进行中。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拓展了我市企业对外合作的渠道,提高了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为提高企业借助外部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推进产业升级的能力,去年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与中科院青岛产业技术创新育成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与中科院8个所建立了日常联系并成功开展专题对接。至此,我委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资源数据库,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50家高校院所的优秀专家团队建立了联系,每年收集推广一批最新技术成果,促进一批技术合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拓宽了合作渠道。
二是拓展了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增强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能力。2015年探索建立的新产品新技术现场发布、观摩和推广机制,瞄准了技术创新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借助于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助推了新产品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通过现场讲解、实物演示、对接交流等形式,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效益得以放大,得到各参与方的广泛认可。在去年企业申请立项的1990个技术创新重点项目中,有173个项目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关联企业共同研发,呈现出社会创新要素向企业创新主体有效集中的有利态势。
下一步,我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创”工作要求,围绕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在常态化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作用,积极整合高校院所和各行业优势企业的人才、技术、装备资源,加大线上线下对接,提高技术合作的可选择性和成功率。以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和新兴产业为主要领域,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2016年计划举办10次以上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发布对接活动,服务企业300家以上,促进产学研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