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莱芜市经信工作呈现八个“亮点”

发布日期:2016-01-27 15:18:04 信息来源:莱芜市经信委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一个强化、四个提升”的工作总要求,扎实开展“七项竞赛”,强力推进重点产业振兴提升,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提振信心,攻坚克难,全市工业经济总体保持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6亿元,增长6.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0亿元。 

  一、产业培植成效显。一是强化产业振兴提升。市经信委牵头负责钢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编制了发展规划,制定了推进方案,明确目标,加强调度,严格考核,取得明显成效。全市钢材产量完成1879.2万吨,产销率100.1%,年末库存下降4.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0亿元。特厚板、焊接钢管、冷轧薄宽钢带分别生产10.9万吨、100.7万吨、117.4万吨,分别增长17.6%、7.3%、5.2%;不锈钢生产71万吨,增长18.2%。二是开展企业培育竞赛。起草并实施实施方案,建立调度、督查、考核机制,实施由分管市长为总召集人,市直有关部门、各区、重点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7.5%,总数达到637家。三是加强运行监测。建立了40户骨干企业网上直报系统,强化对企业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对资金、运输和重要原材料等方面分析摸底,准确把握运行态势,确保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结构调整步伐快。一是钢铁产业加快转型。加快莱钢、泰钢、九羊等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加快推进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和钢城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建设,拉长钢铁产业链条,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二是非钢产业加快发展。2015年,全市非钢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9.8%,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工业逐步“软化”。三是新兴产业日益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19.7%。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幅均在30%以上。 

  三、技改投资力度大。2015年,全市技改投资完成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2%。一是抓项目推进。在组织各区、各企业提报和到有关企业进行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初步筛选确定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投资过5000万元的60个项目作为全市重点技改项目。项目总投资254.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05亿元,占年度计划103%。实行委负责人和科室包服技改项目办法,进驻蹲点、座谈了解、现场办公,促其快建设,早达产、见效。二是抓投产量产。部分项目进展较快,如鲁中啤酒10万吨圆形箱平铺式麦芽生产线项目、昊宇车辆小型电动汽车项目、维京新材料年产10万吨短流程精密铜棒项目等项目,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2015年全年有30个项目基本投产。三是抓对上争取。围绕工业技改、节能降耗、两化融合等重点领域,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帮助企业筛选、凝炼、提报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扶持。2015年共计争取省提质增效资金1100万元。润达化工、金鼎电子、固可力轮胎申报的2015年度省重点行业升级改造项目贷款财政贴息项目,可获省财政贴息支持239万元。 

  四、创新引领动力强。一是加快技术中心建设。继续开展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的培育、推荐和认定工作。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8家。二是建立企业研发基地。力创科技、华冠智能卡、杰讯电子等企业,积极入驻济南高新区莱芜研发基地,为引进技术、人才等创造了条件。高新区高标准建设了企业孵化中心,依托威马泵业发展工业4.0产业园。宝纳新材料、润达新材料等4家企业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平台4个,争取省提质增效资金470万元。三是加快产学研联合。朗进通信、金鼎电子、力创科技等企业与中科院、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在电子信息材料研发检测中心、智能供热云平台、机器人用高超柔细金属导丝导线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合作新成果。成立莱芜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联盟,在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强化标准引领。实施“工业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推动各行业各企业“寻标、对标、提标、达标”,目前我市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3项。 

  五、企业管理层次高。一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出台了《加快推动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并研究制定实施细则。目前,正在进行规范化改制的企业有18家。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金雷风电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中远型钢、耀华医疗器械、泰金精锻等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全市上市挂牌企业累计达到22家。二是加强企业家培训。组织100名企业家分别赴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参加7天封闭式培训。组织15家企业赴济南参加了以企业融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组织70名企业家参加在青岛举办的互联网+与商业模式创新培训。帮助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2000余人,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三是加强高端人才培养。泰钢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引进2名韩国浦项制铁公司CEO,陈培墩被评为“泰山学者”,力创科技郝振刚入选全省首批泰山新产业领军人才。 

  六、节能降耗措施实。2015年,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57%,顺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一是开展节能竞赛活动。按照竞赛方案,调度各区(功能区)竞赛成绩,按时每季度上报竞赛情况,并指导后进单位进行问题整改,确保节能基础工作上台阶、节能创新工作有突破。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莱芜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工作,依托莱芜市福泉橡胶有限公司,打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组织我市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做好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抓好综合治理。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作,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做好油气回收治理、成品油监管、加油站综合整治、油气管道安全协调等工作。 

  七、“两化”融合推进快。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达到3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93亿元,增长8.79%。全市软件业完成业务收入9564万元。目前规模以上企业设计数字化率达到9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90%,网络营销率达到60%。一是组织企业参与两化融合助企活动。积极开展2015年度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和区域评估工作,重点对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定的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加快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四个一百”工程。二是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以金鼎电子、义和信息科技、博兰特等企业为龙头,以生产挠性覆铜板、电子PI膜等为主导的电子新材料加工基地。建设以力创、朗进、华冠智能卡、杰讯电子、博大电子等企业为代表的信息产品制造业集群。三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加强载体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雪野软件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山东鲁中钢铁物流园区、莱芜泰捷信物流有限公司、山东汶汇港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物流骨干企业。 

  八、协调服务效能升。一是开展服务活动。针对100家企业开展“摸、排、消”活动,切实摸清问题、排出清单、消除困难。并推出“6大政策工具”,即设立股权引导基金、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过桥资金延期并扩大规模、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鼓励企业上市挂牌政策清单,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协调莱芜电厂、泰钢、昊宇等企业项目用地、用电、资金等问题,支持九羊过桥资金1亿元。二是破解要素制约。全市利用市过桥资金为32家企业提供52次搭桥服务,累计提供过桥贷款8.87亿元,续借贷款31.17亿元。利用“两证办理”资金为4家企业办理“两证”周转,累计使用7940万元。开展发电用电企业直接交易工作,根据省经信委《关于提报2015年电力直接交易试点用户的通知》精神和要求,市经信委积极把握机遇,认真研究政策,努力对上争取,有3家企业入选2015年全省电力直接交易试点用户,年可为企业节省用电支出1212万元。三是提升服务效能。大力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尽最大可能为企业减轻负担。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实行大项目联审联批、“一窗式”服务,企业注册登记“一表通”等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