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僵尸企业”:牵住去产能牛鼻子

发布日期:2016-01-28 09:06:24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丧失自我修复能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 

  处置“僵尸企业”,钱从哪来,人往哪去?代表、委员们纷纷表达意见。 

  “僵尸”通过担保链条传染 

  民建山东省委秘书长、经济学博士李旭茂委员认为,“僵尸企业”就像“经济毒瘤”,占用社会资源却不能对社会做有效的产出,使得资源侵占、浪费的现象日益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严重损害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不仅如此,而且“僵尸企业”还会传染,影响金融安全,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要迅速斩断‘僵尸企业’的传染链条。”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王乃静说,现在经济下行,一家企业资金出了问题,成为“僵尸企业”,通过担保链,可能会“咬”五个健康的企业,把他们也“传染”成“僵尸企业”,如此继续扩大“传染”范围,对经济的损害是非常可怕的。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化解企业间担保链、担保圈风险。这一点非常重要。”王乃静说。 

  目前,国家已经确定率先从钢铁、煤炭两个行业入手,推动一批无效产能退出市场。据初步统计,“十三五”期间,山东省管企业计划压减煤炭产能4282万吨,淘汰炼钢产能380万吨。兖矿集团董事长李希勇代表告诉记者,在兖矿,“僵尸企业”主要存在于煤炭和化工两个板块,其中资源枯竭型矿井有6处,在煤化工板块也有两三家扭亏无望的企业,都将关闭退出。 

  “我们将坚持退出与清理并举,痛下狠心,减量瘦身。”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位民代表说,对于现存的长亏企业,能关闭清算的一律清算,暂时不能关闭的一律暂停生产经营,杜绝长期占用企业资源,拖累集团整体发展。山能力争3年内关闭亏损企业38家,盘活资产161亿元。 

  退出通道尚不畅通 

  “目前,清理僵尸企业及出台政策针对的仅是国有企业,对清理民营‘僵尸企业’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李旭茂委员说,事实上,许多民营企业一旦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企业主不是考虑如何盘活资产,而是选择一跑了之,导致员工一哄而散、企业财产被哄抢,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僵尸”。 

  但是,现实中也存在着民营“僵尸企业”无人垫资破产难的问题。李旭茂委员说,从我国破产案件的审理实践看,即使政府主导或牵头,国有企业破产案件审理周期也长达二至三年,甚至近十年之久。而没有主管部门的民营企业破产案件,由于既缺少破产费用和职工的补偿金,又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通过破产退出市场往往更加难以推进,破产程序中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难度远远大于国有企业。这种阻碍使得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望而却步,任由其“僵尸化”。 

  李希勇代表也认为,目前,企业的退出通道并不畅通,政府要建立起相应的“僵尸企业”退出机制。 

  “在清理民营僵尸企业过程中,如果所涉员工不能得到有效的经济补偿、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极易导致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发生。”李旭茂委员建议,社会保障部门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守住民生底线,不影响职工享受失业保险等待遇。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