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结构性改革调查与思考·关注共享发展(上)

发布日期:2016-10-28 09:21:37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 

  落实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山东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从起点层次,人人参与;到过程层次,人人尽力;再到结果层次,人人享有——三个层次环环紧扣,依次推进,托起一条共享发展的价值链,为每个个体生命的发展保驾护航。 

  起点公平—— 

  补齐农村教育短板 

  优质资源城乡流动 

  一个班,13个孩子,一位园长兼老师。侯家村隶属济南市市中区兴隆办事处,距城区边界15公里,与山东最普通的乡村无异。由于村办幼儿园硬件设施差,有的家长不惜长途接送,把孩子送进城区幼儿园。 

  近两年,这所幼儿园获得20多万元的上级专项建设资金支持,翻修屋顶,加固院墙,整修户外场地,增设室内厕所。冬天里,孩子们再也不用冒着寒冷“怕怕”地上旱厕了。 

  立足现实,要想最大限度促进“起点公平”实现,需将落后区域的教育资源短板补齐。市中区教育局学前科负责人石梅说,市中区在撤镇改办的过程中,没有简单地把村办园撤销,而是将其纳入幼教集团管理,通过硬件投资、老师助教、交流活动等方面改造提升,形成“幼儿园—集团—集团链”三个层次的资源共享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持续输向城郊幼儿园。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当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然而,中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的深刻变化中。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客观现实,这涉及到起点公平。 

  今年,我省全面改善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办学条件。40.26万平方米新校舍,61.12万平方米新运动场,2.36亿元新设备,505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焕然一新。“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年任务提前完成。 

  但是师资资源差距比硬件更难补齐。让先进区域师资向落后地区流动,推动学校之间教育均衡,需要制度建设。 

  潍坊多名校,多名师,这首先得益于“校长职级制”的率先实施,中小学去行政化,校长摘官帽,专家办学更心无旁骛,高级人才更如鱼得水。 

  有限的优质师资如何共享?2015年暑期,潍坊市4066名优秀教师参与跨校岗位竞聘,自愿到相对偏远薄弱学校交流轮岗。以潍坊为试点,山东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师资的统筹均衡配置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同一片天空下,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更为焦虑,更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省社科院农村研究所所长张清津说,缩小区域间教育资源差距,我省还要加大力度,持之以恒往前推进。 

  作为人口大省,影响教育质量的一大症结,是普遍存在的大班额问题,一个班七八十人甚至上百人并不鲜见,既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还造成入学难。 

  我省去年专门作出部署,着力从人、地、钱三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到今年8月底,全省各地累计完成投资402.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32.88%,新建学校和改扩建学校已开工593所和1121所,分别占总规划数的52.85%和64.76%,全省新聘教师44564人,占规划总数的39.33%。但应该看到,要实现2017年底解决问题的目标,在投资和师资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机会平等—— 

  就业创业做大蛋糕 

  收入分配分好蛋糕 

  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之间横向对比,收入拉大的趋势被遏制。但不能不正视的问题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根本扭转。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就有收入,这对进城务工人员尤为重要。 

  我省农民工总量2431万人,占全国的8.88%。农村人口转移突出的特点是,就地转移的人口比重很高。2015年,选择在省外就业的山东农民工仅占16.4%;占总量的41.1%的农民工选择在县内从业。让如此庞大的群体,就地找到谋生岗位,关乎社会稳定,更关乎国计民生。 

  泰安市泰山区圣元村是个仅有1400多人的小村子,党支部书记秦桂明认为,在村里“上班”守家守地,比出去打工好。近两年,圣元村招商引资建起了三家厂子,200多户村民不出村当工人,工资不亚于城里企业。 

  而在枣庄、菏泽等地,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正在“回流”返乡就业创业。自2014年8月起,山东每年180多万农民工参加各类技能的实名制培训。菏泽市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千县万村”项目合作后,电商创业者遍地开花,不少是“零基础”的返乡农民工。 

  但也有受访者提出,一谈创业言必称“电商”的现象也值得思考。开网店仅仅是创业的一种形式,成功率并不高,表面看来创业就业人数众多,但从创业就业的质量上看,并不令人乐观。 

  脱离农业的农民,帮他们找到饭碗;留守农业的农民,能否持续增收?普惠金融组织如涓涓细流,汇成山东解“三农”融资之渴的一大亮点。 

  今秋土豆丰收季,滕州祥龙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社员丁传珍,急需购买土豆收获机。合作社内信用互助,封闭运行、民主决策,社员有闲置资金可以出资,像老丁这样的社员就能申请。老丁用银行不认的库存土豆做抵押物,两个小时就审批拿到1万元借款,刚好够买一台收获机。 

  山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 

  逐步扩大信用互助业务试点覆盖面。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423家,发放贷款370.07亿元,助力“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 

  “收入差距不缩小,共享发展就缺乏稳固的根基。”省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周德禄分析。 

  根据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吞噬消费动力的内因。 

  为了促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我省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地区和城乡差别明显缩小。 

  工资性收入是城镇老百姓“分蛋糕”的主要方式,山东在全国率先推进同工同酬政策落实。2016年,省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基本(基础)工资提高500元。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同工同酬,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趋于合理。 

  成果共享—— 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公共服务资源均等 

  五莲县一位村民因交通事故要求赔偿,请来律师核算金额,律师算完摇头:你要是城市户口,能要求赔18到20万,农村户口只能赔不到10万。生活中更极致的上演是“同命不同价”,按“死亡赔偿金相当于生前收入的补偿”的法理,城乡两套死亡赔偿标准,这成了城乡收入、地域收入差距悬殊的现实反映。 

  “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发展‘机会平等’的关键和要害。”省人社厅长韩金峰说。 

  抓制度建设,必须认真审视现有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利于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哪里有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要进行改革,通过创新制度安排,第一时间回应老百姓的期盼。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每个人朴素的愿望。然而城乡之间的差别对待,不仅管理困难,而且明显有悖公平。并轨再并轨,山东率先击破城乡壁垒,多项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养老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2013年,我省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统一整合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比国家部署提前了近一年。截止今年6月底,4518.5万人纳入全省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医疗保障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2013年下半年起,我省率先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原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项制度并轨。山东成为党的十八大后全国第一个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省份。 

  共享发展,享有什么? 

  邹城市城前镇,距离市区约40多公里,是邹城的“东大门”,曾因道路交通不便,一度让山区群众“望城兴叹”。自邹城101公交车开通以来,一元票价全线通,农民走出去了,游客进来了。 

  通过一体规划城乡路网和城乡公交建设,邹城市累计投入近40亿元,不仅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格局,而且串联起乡村旅游资源。 

  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推进,背后是公共财政的支撑。荣成市市长刘昌松告诉记者一个数字,让人印象深刻:过去的一年,荣成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由83.6%提高到89.85%。这意味,政府近九成的钱,花在为群众办实事上。 

  上海财经大学年度评估,2015年,山东财政透明度全国第一。就全省来看,民生支出上去了,什么支出下来了? 

  2015年,省级“三公”经费支出比2014年下降11.8%,2016年“三公”经费预算比上年预算又下降19%。节省下来的这些资金,主要用在保障涉农投入和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上,以此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保障人人参与的权力,提供人人尽力的机会,让人人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才能托起人民群众的期盼。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