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发布日期:2017-12-01 09:30:19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烟台市福山区由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可以“上天”,还可以“下海”。烟台中宇航空液压有限公司的飞机铁鸟智能加载系统、山东深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在线监测智能机器人系统,让记者惊奇不已。 

  烟台中宇航空液压有限公司先后参与了运-20、歼20、歼轰7A、歼10、直10、各种无人机等系列型号飞机的静力、疲劳试验,以及多通道协同加载系统制造。该公司的飞机铁鸟智能加载系统,采用的全数字分布式、多模态综合控制技术,可以实时采集飞机仿真系统中的飞机运动参数。 

  “以前我国做此类实验都要用气动液压,现在,我们升级成了电液伺服智能控制,结束了关键元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且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总经理倪道卫介绍说。 

  在山东深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可“下海”的机器人。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无损伤缩微实验室在线监测智能机器人系统,融合了新材料技术、电气自动化、精密机械加工等多种技术,该产品可在水况复杂、人工无法安全工作的野外环境下自动取样,并传输至传感器检测阵列进行检测,真正实现了水环境自动连续在线监测。 

  公司副总经理李东介绍说:“这套机器人系统属于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地位,可以减轻人工取样监测的繁重操作,各项工序全部通过机器设备自动完成,既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系统的稳定性,也保证了操作人员的安全。” 

  随着“机器换人”的广泛应用,福山区的制造业呈现出全新面貌,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不仅让高新技术企业受益匪浅,该区以汽车部件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也实现了智能升级。 

  烟台凯翔汽车部件有限公司,10个人的车间,4条自动生产线,一年就能实现27万套变速器离合变壳,大量核心工作是由22台加工中心机器人连线完成。记者看到,生产线“玻璃屋”内的机器人很是忙碌,加工、高压冲洗、高温烘干、检验、打码等一整套工作迅速完成。 

  “都是目前世界上一流的加工机器人,90—120秒就能出一件产品,每天能下线700件左右。”项目副总监刘武说,要是人工的话,4条生产线至少需要200名工人,无论从效率和质量上,都与机器人无法比拟。 

  山东捷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车间内,汽车后底板生产线上,忙着冲压焊接的是43台机器人。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这条生产线上至少要100多个工人,机器人上岗之后,只需要5个人。山东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三期厂房焊接车间内,只有一名工人负责上料,焊接工作则全部交给20多台阿诺德焊接机器人来完成。烟台延峰安道拓座椅有限公司的设备自动化率早已达到了70%以上,按照规划,未来三年,该公司将建设“3D智慧工厂”,从原材料订货、物料配送,到生产制造、产品发运,各个环节都将实现“机器换人”。 

  如此多的企业走上“机器换人”之路,显示了福山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也是新旧动能转换在福山落地开花的最好佐证。下一步,按照烟台制造业“六强”标志和“7+N”思路,福山区将进一步引导企业创新运用“互联网+”“机器换人”等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彰显新优势。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