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2017-02-08 09:51:46
莱芜市因钢立市,因钢兴市。钢铁产业一度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的40%以上。
一钢独大的客观实际,让莱芜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着更大的转调压力。
如何发展?向哪发展?
2015年,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十大重点产业振兴提升的意见》,确定了钢铁生产及深加工、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十大产业,并在十大产业之中,筛选100家左右的骨干企业,对“十业百企”进行重点培育,推动产业强筋壮骨,提升支撑引领能力。通过“十业百企”的培育提升,带动全市产业发展增实力上水平,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梯次分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到“十三五”末,全市十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实现税收35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5%,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为推进十大产业振兴提升,我市建立了包扶机制。实行每两名市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包扶一个产业,“敲开核桃”、一业一策,扎实做好建链、补链、长链、强链的文章,增强产业支撑带动力。同时强化政策扶持,在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市财政安排1亿元,成立了产业发展基金,连续5年吸引30亿元的社会资本;成立了规模5亿元的政府参保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了首期1亿元规模的中小企业应急转贷资金;扩大政府过桥资金规模,支持企业发展。
组织成立“稳调促”指挥部。由市发改委牵头,在钢铁生产及深加工、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十大产业中选取100家左右重点企业开展困难“摸排消”活动,立足全市,走进企业,摸清问题,积极探索服务企业新机制,通过集中会商,为企业消除问题,促进企业发展。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王良提出,要突出“大抓工业”,加快产业振兴。要把“大抓工业”落脚到推动十大产业振兴提升上,以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转调、实力提升。同时对“稳调促”重点工作指挥部体制、重点企业困难“摸排消”活动、市级领导抓产业“一条龙”工作法等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无疑再次将产业振兴摆在了全市发展的根本和拳头位置,而这也正是莱芜的潜力和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