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经济转型升级重大成就

发布日期: 2017-06-07 09:03:12 信息来源:山东省政府网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提要] 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17年6月6日(星期二)上午10: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省经信委负责同志介绍全省经济转型升级重大成就。 
  
09:49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省政府新闻发言人 魏长民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新文先生,省经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信先生,介绍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五年以来全省经济转型升级重大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鲁新闻单位,香港新闻媒体驻鲁分支机构,省直及济南市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 
  首先,请张新文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10:01 山东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 张新文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下面,我主要就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面的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10:02张新文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突出表现为“两个1”。第一个“1”,即生产总值达到6.7万亿元,约合1万亿美元。如果把山东看作一个独立经济体,那么GDP在世界排第16位,接近墨西哥,超过印尼。按可比价格计算,现在我省1天半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52年全年。第二个“1”,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达到10193美元。根据测算,到2019年,我们这样一个1亿人口的大省就将迈入高收入国家水平行列,这在山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4年突破了五千亿,达到5027亿元,去年为5860亿元。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使我们能够办成一批多年以来热切盼望的大事好事。集中力量办大事,已经成为我们新的体制优势。 
  (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了农业49个、工业22个和服务业“17+6”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方案,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016年的7.3:45.4:47.3,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农业方面:2016年,一产增加值4929亿元,居全国第一位;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产量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940亿斤,稳居全国第三位。农产品出口1075亿元,占全国的1/4,连续18年领跑全国。工业方面: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600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145家、过1000亿元的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形成了海尔、海信、浪潮、兖矿、晨鸣、重汽、重工等一批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服务业方面:2016年实现增加值3.17万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居全国第三位,拉动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5.3%。目前,服务业吸纳了全省70%的新增就业,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就业蓄水池。 
  10:04张新文 
  (三)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深化简政放权,加大“放管服”力度,连续两年修订省级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共取消和下放核准、备案事项62项,下放率超过一半,向着审批少、效率高、环境优的发展机制稳步迈进。2016年年底,实有市场主体达到710万户,居全国第二位,与2013年商事制度改革前相比增加了近300万户,平均每天诞生企业1425户。出台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期基本建成,初步建立起了信用联合奖惩机制。财税金融改革富有成效,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范围持续扩大。全省党政机关公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取消各类公务用车6万辆,压减率48.2%,节支率14.1%。科技、人才、国企、价格、电力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水平,制定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7项重点任务和40条政策措施,“三去一降一补”成效走在全国前列。去产能方面,加快“5+4”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任务,电解铝、平板玻璃、子午胎行业产能利用率回升到80%以上。去库存方面,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等,推动房地产去库存。加快工业品和农产品去库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去杠杆方面,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企业资本金比重,支持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企业杠杆率进一步降低。2016年,全省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5794.7亿元,增长2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降成本方面,切实降低税费、融资、社保等企业关切的重点领域成本。通过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年可为企业减轻成本负担600亿元左右。补短板方面,统筹运用财税、金融、价格、土地等政策,着力拉长补齐短板,2016年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养老卫生、旅游休闲等领域蓬勃发展,投资同比均增长20%以上。 
  10:08张新文 
  (五)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不断增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各类经贸园区8家,累计投资23亿美元,开通了4条国际货运班列和5条洲际直航航线。201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3.5%,进出口、进口、出口额增速在外贸总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均位居第一,对外投资合作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在加快提升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新兴市场,我们的合作伙伴已经遍布五湖四海。 
  (六)创新引领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黄三角农高区两大国家级创新区加快建设,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获批。全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7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国家地方共建实验室56个,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2016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3%,比2012年提高0.2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0.17个百分点。1427.2亿元的研发经费支出,已经达到全国第三位,而且这一数值还在不断增长。 
  (七)城乡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0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东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区域联动升级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加快新一轮县域科学发展,2016年县域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元,是2011年的1.47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4709亿元,是2011年的2.22倍,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始终名列前茅。加快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率先在全国探索开展了省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市、示范区试点,军民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10:11张新文 
  (八)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编制实施全省交通、能源、水资源等中长期规划,济青高铁、鲁南高铁、海阳核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形成了全省长远发展的坚强支撑。加快“两网两通”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全省快速铁路网规划,境内京沪、京九、胶济、青荣城际等铁路纵横贯通,铁路通车里程达到5410公里,实现了17市全部通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10公里,覆盖全省96%的县(市、区)。合理配置港航资源,实现了港口功能差异化发展,沿海港口吞吐量14.3亿吨,是北方唯一拥有三个过亿吨大港的省份。加强机场布局建设,现有9个民用机场,开辟了300条国内外航线。深入实施“外电入鲁”战略,大力推进重大能源项目建设,2016年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10941.8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580.6万千瓦,近五年来年均增长31%,能源结构朝着更加优化的方向迈进。 
  (九)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下大力气增进民生福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8.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012元和13954元,城乡收入比为2.44:1,不仅优于全国的2.72:1,也优于主要的经济大省。新增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12年“双过百万”,2016年新增城镇就业1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2012年以来,累计开工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02万套,基本建成(竣工)148万套,连续5年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省各级投入财政专项资金49亿元,2016年全年脱贫151万人,超额完成年度120万人脱贫目标,今年将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等重点工作进展顺利,经过不懈努力争取,近期又得到了中央强有力的支持,滩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将会更安全、更便利、更舒心。 
  (十)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咬定重点领域污染防治不放松,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生态补偿制度,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将城市生活垃圾设施功能向乡村辐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开展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治污考核实现“九连冠”和“七连冠”。积极推进济南、淄博、临沂以及青岛红岛经济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采煤沉陷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 
  总之,经过五年来全省上下的团结奋斗,山东已经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机制保障,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呈现出发展更好、结构更优、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10:14魏长民 
  下面,请王信副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10:13  山东省经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信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借此机会,我代表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情况。 
  10:18王信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近五年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集中力量抓好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全力打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主动仗,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蓬勃发展,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新旧动能转换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比全国平均增速快0.8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万亿元,是2011年的近1.5倍,占全国比重从2011年的12.15%增长到13%;实现利润8643亿元,在采掘业利润比2011年减少1000多亿元的情况下,我省工业利润占全国比重没有下滑,仍高达12.56%,居全国第2位;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38.66万元/年,同比增加8.99%,绝对额居全国首位。总结近年来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进展情况,可以集中概括为“七个持续有力、七个明显提升”。 
  (一)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有力,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紧盯抓牢企业技术改造,不断激发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活力。五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1万亿元,年均增长13.5%,2016年投资额达到1.52万亿元,是2011年的1.9倍;累计实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7.2万项,更新改造设备100余万台(套),建设先进生产线2万多条。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向高附加值、绿色低碳和消费终端延伸。纺织服装、地方炼化、轮胎、有色金属、农机、造纸、家电、家具、建筑陶瓷等9大传统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增幅,均超过面上工业增幅,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8%,比2011年提高6个百分点。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6万亿元,是2011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4大新兴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23%。落后过剩产能加速淘汰化解。五年来,全省累计淘汰水泥落后产能5044万吨、炼铁427.4万吨、炼钢883万吨、焦炭410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任务。在抓好国家确定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五大产能过剩行业基础上,自我加压,主动增加炼油、轮胎、化工、煤炭4个行业。2016年,钢铁行业提前完成压减生铁产能270万吨、粗钢270万吨的年度任务,煤炭行业化解产能1960万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20.6%;19家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配额6265万吨,淘汰落后产能5052万吨,产能平均利用率达到84%;船舶、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子午线轮胎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67%、76%、86%、81.6%和93%。强力推动化工产业“打非治违”、“三评级一评价”和“进区入园”,整顿企业3306家,关停安全环保隐患企业1284家,2016年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0%和50%。 
  (二)企业技术创新持续有力,发展内生动力明显提升。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用,大力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9家,均居全国首位;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24家、行业技术中心35家,推动建立了胶东半岛汽车制造业集群创新平台等8个重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894家、创新企业10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05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的65%以上。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加快。累计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4607项,形成新技术7954项、新产品11440项、新工艺5188项,浪潮集团的“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康平纳集团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盛瑞传动公司的“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研发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深化。省政府每年举办全省产学研展洽会,组织骨干企业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建成“产学研合作网上对接平台”,建立了浙江大学枣庄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烟台先进装备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载体,全省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10:20王信 
  (三)自主品牌建设持续有力,供给质量效率明显提升。以“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标准强省”建设为抓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着力弘扬老品牌,做强大品牌,培育成长型品牌,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品牌建设大会,举办了中国绿公司年会,出台了加快品牌建设的意见,开展了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集中打造“好品山东”区域品牌,营销平台上线企业突破5万家,带动网上营销额600亿元。目前,工业领域拥有全国驰名商标523件、著名商标2739件、山东名牌1406个,分别占全省的96%、92%和99%;先后有兖矿、潍柴、海尔、鲁泰、威高、如意等6家企业荣获中国大工业大奖,山东临工等14家制造业企业荣获全国质量奖;海尔、海信、青啤、潍柴、九阳等26家企业被认定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2家企业列入国家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占全国总数五分之一,居全国首位。 
  (四)跨界融合发展持续有力,新业态新模式明显提升。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举办了“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山东工业云”平台服务企业已超过6000家。开展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20场,培训企业3000多家,118家企业进入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全省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点。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全省规模以上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达到23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居全国第2位。近两年,我省有14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支持,15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2016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在首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在全国9件金奖产品中,我省有4件,数量居全国首位;目前,全省拥有企业工业设计中心450多家,其中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9家,数量居全国首位。2016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4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额19.5万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3.2倍和1.45倍;累计培育总集成总承包模式示范项目72个,合同总额39.3亿元。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基地32个、示范企业200家。 
  (五)企业家队伍建设持续有力,企业发展活力明显提升。坚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推动企业管理全面创新,提升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省政府召开了我省历史上首次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企业家队伍建设意见,集中宣传优秀企业家事迹,树立了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加快发展的鲜明导向。制定实施企业家培训五年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对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轮训一遍。2016年举办各类专题培训16期、培训2500多人,与国外企业达成合作意向30余个。推动市、县两级开展培训456期、培训6万余人。推动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能力,目前全省已改制企业8017家,完成目标进度的22.6%。推广企业管理创新典型,省政府通报表彰创新成果20项。2016年,全省共有4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76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数均居全国第2位。 
  10:29王信 
  (六)生态环保约束持续有力,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大力实施节能重点工程,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7亿元,支持实施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及污染治理项目62个、绿色制造集成项目4个,拉动企业和社会投资61.2亿元。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制定地方标准6项,完成项目2735个,年节约标煤83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95万吨,锅炉平均热效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煤炭燃尽率提高到98%左右;淄博等四市列入全国工业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试点市,数量占全国的一半。积极扩展“爱心阳光工程”,支持建成太阳能集热系统示范项目535个,日产热水2.01万吨。实施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产品推广计划,3年应用LED照明产品2000万瓦,实现照明节能30%,重点领域照明综合节电40%,形成年节电能力10亿千瓦时。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以循环经济条例冠名的地方性法规,44个项目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10个项目列入京津冀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示范工程,26个企业进入国家再生资源准入公告企业,5家企业入选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86.1%,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5%。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在钢铁、水泥等5个行业实施项目378个,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项目13个,全省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已达5000多家。 
  (七)政策激励引导持续有力,工业发展环境明显提升。完善制度体系。先后推动出台了“1+22”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加快推进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山东省循环经济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规,为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对“1+22”工业转型升级方案推进情况开展中期评估,举办山东工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召开全省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经验交流会,加大实施方案推进力度。促进政策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改增、促进民间投资以及省政府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等政策措施,2012年以来,累计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357.4亿元,建立了3只产业引导基金和6只天使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对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存在市场失灵的特殊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提质效。着力降低企业成本。推动电力直接交易,落实电价下调政策,2016年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100亿元以上。每年组织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推动银行信贷资源与企业融资需求有效衔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16年,围绕重点技改项目、企业流动资金、节能环保等方面组织了四次银企对接活动,向各金融机构发布融资需求2044.5亿元,贷款资金到位率为41%,其中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到位率达到83.6%。完善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完成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5个工业行业协会行政脱钩改革,组建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支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服务企业和行业发展作用。建立省经信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工作机制,推广实施银企对接、大企业直通车、企业工作日等有效做法。推动减轻企业负担,省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深入推动放管服,加强依法行政,公布“三个清单”,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6项,行政权力事项全部实现上网运行。 
  新闻界的朋友们,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能有效地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积蓄力量、拓展空间。恳请大家多宣传、多报道工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和意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关心、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更好更快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谢谢大家! 


  10:47魏长民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10:47大众日报记者 
  张主任您好,国家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动能,很多省包括一些中西部省份都在积极推进,请问我们山东省在这方面有哪些动作?具体到产业转型升级上是怎样考虑的?

 
  10:48张新文 
  大家知道,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是需要动力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传统动能有所衰减,就必须有新的更强劲的发展动能来接续。山东是经济大省,多项指标都排在全国前列,但客观来看,我们传统动能占比较大,新动能培育不足,发展的质量效益还不够高。(“两个70%”: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近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以动能转换统领全省经济发展大局,这在全国都是一个创举,可谓立意高远、恰逢其时,抓住了“牛鼻子”。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对山东来说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责任,山东走出一条路子,对整个北方格局的改变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将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目前,省里正在组织重大课题研究,编制起草相关方案和规划,建立重大项目库,用工程的办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各级各部门都已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迅速行动起来,全省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浓厚氛围。 
  “新动能”不是“新兴产业”的同义词。新动能既来自于新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来自于“老树发新芽”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对山东而言,就是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做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两篇大文章。我们要聚焦代表山东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十大产业,也就是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信息产业、能源原材料、海洋经济、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医养健康、旅游产业、现代金融,构建全省新动能的主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一方面,我们要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这是培育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有的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规模,比如高端装备制造、信息产业、海洋经济,要掌握核心技术和领先标准,推动其向更高层次和更大集群方向发展。有的正在蓬勃兴起,比如共享经济、3D打印,要完善支持政策,审慎监管,在产业化和标准化上取得突破。有的正处于萌芽状态,但是潜力无限,甚至具有革命性、颠覆性,比如虚拟现实、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等,我们要聚焦引领性和标志性前沿技术,助推更多“俊鸟”“靓鸟”展翅腾飞。另一方面,我们要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这是培育新动能的基础,也是我们山东的看家本领。有些传统产业集群规模大、技术积累广、产业链条长,比如高端化工、能源原材料,要整合资源,统筹布局,向价值链高端进军。有些传统产业产品品位偏低、深耕潜力较大,比如纺织服装、建材,要加快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促进供给水平整体跃升。还有一些属于“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产业,对这些产业要更多地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强化质量标准约束和资源环境倒逼,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这样,通过分类施策、有的放矢,我们就能扩大优势、拉长短板,推动新动能快速成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基本形成以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真正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谢谢!

 
  10:56山东电视台记者 
  由于制造业效益的提升,在采掘业利润比2011年减少1000多亿元的情况下,201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全国占比仍然保持前列。请问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我省制造业为什么能够保持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10:57王信 
  我省制造业能够保持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省对制造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方面,我省产业体系完整,传统动能基础稳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省产业门类齐全,重点行业优势突出。2016年,我省轻工、纺织服装、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医药等七大传统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618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万亿元,利润763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5.3%和88.4%。其中,化工、建材、医药3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98万亿元、6588亿元和4608亿元,均居全国首位;轻工、机械、纺织3个行业分别达到3.37万亿元、2.78万亿元和1.3万亿元,均居全国第二位;冶金行业达到1.25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110中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其中46种产品居第一位。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行业显著增多,轮胎子午化率达到91%,平板玻璃深加工率达到45%,食品精深加工占比达到40%,医疗器械产业占医药行业比重达到7.6%。另一方面,新产业新业态规模不断壮大,新动能带动作用凸显。当前,我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工业领域各个方面发展良好,成为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有效支撑了制造业的持续稳定发展。2011年以来,全省39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专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5项,四方机车、如意集团、浪潮集团、康平纳、宏济堂、盛瑞传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3.8%。新能源汽车及小型电动车产量近年来年均增长50%左右,轨道交通装备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首位,海工装备、高档仪器设备等行业居全国第2位。工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不段深化,近年来销售额实现年均20%的增长速度,2016年仅“好品山东”网络营销平台上线企业就突破了5万家。个性化定制模式加快推广,涌现了海尔、红领、迪尚等一批典型企业。一批制造业企业实现了从单纯出售产品向“产品+服务”的转变。 
  总之,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基础,新兴业态的壮大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二者为我省制造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1:01中国日报社记者 
  我注意到,您刚才反复提到了“优势”这个词,我想请问张主任,您认为山东有哪些优势?应该怎样抓住机遇,把优势打造成亮点?

 
  11:04张新文 
  山东无论在城乡、区域、陆海,还是经济社会其他方面,均衡性都比较强,这是我们的一个鲜明特点,同时我们又在一些领域亮点突出、优势明显。刚才我提到的十个方面,就是我省优势的集中体现。但是,优势领域中也存在劣势和不足,需要辩证看待。如果能够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机遇,加快信息化改造提升,加强新技术应用,整合优势资源、统筹优化布局,劣势就能够转化成优势;反之,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的冲击下,这些“优势中的劣势”,反而有可能成为我们未来的负担。按照“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我们必须首先在这些方面持续做大做强、走在全国前列,才能确保山东整体走在全国前列。 
  比如,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都是我省的优势。化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位;机械装备达到2.8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电子信息达到1.4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但同时,布局分散、集聚度低、中低端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问题比较突出。我省是全球第三大炼化产业功能区,产能2.1亿吨,仅次于美国休斯敦(2.9亿吨)和日本东海岸(2.2亿吨),其中地炼产能1.3亿吨,高达全国的70%;但汽柴油、石脑油等初加工产品占比80%以上,下游高端石化产品严重短缺(乙烯50%依赖进口,芳烃57%依赖进口)。在装备领域,农业装备、轻工装备、工程装备等行业的信息化高端产品占比不到20%。在电子信息领域,传统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占比较大,代表未来方向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领域还亟待提升。近期,我们在高端石化等领域不断加大向国家争取力度,进展比较顺利,下一步如果能新建一批投资大、利税多、链条长的重大项目,不仅将对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为优化全国石化产业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 
  比如,国企改革方面。山东是传统的国资国企大省,国企改革呈现制度设计起步早、任务落实进展快、探索创新步伐稳的显著特点。过去几年,一些关键性政策问题实现突破,一批创新性举措落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产业布局调整、并购重组推进、治理结构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带来的政策红利也正在微观层面显现。下一步,在重组整合、激励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再比如,海洋文明方面。山东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占全国1/6,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2位,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国1/3以上,拥有青岛海洋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全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19个新区中位居第4位,仅次于天津滨海、上海浦东、大连金普),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责任义不容辞。在下一步发展中,我们就要做好海洋强省建设这篇大文章,引领全球海洋科学新突破和海洋产业新方向,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把山东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 
  谢谢! 


  11:13记者 
  李克强总理前段时间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更大力度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省里也已经启动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请问,山东作为传统产业大省,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11:14王信 
  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根本上补齐短板、提高质效,打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总体思路是: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瞄准传统产业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八个推动”提升“八个新动能”,加快传统产业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派生新产业,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 
  一是推动产业布局集约化,以新结构提升协调发展新动能。以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为主战场,发挥我省海岸线长、海陆交通便利的优势,遵循循环型、低碳型、集聚式发展模式,加快推动钢铁、石化等“大进大出”型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布局。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一批产业功能区,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制定扶持激励政策,积极开展省内产能和装备“走出去”,推动产能的省际、国际合作。 
  二是推动创新体系协同化,以新技术提升自主发展新动能。面向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若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攻克一批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鼓励骨干企业牵头成立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共同投入、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三是推动制造过程智能化,以新模式提升智慧发展新动能。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模式,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制造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转变,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强化智能制造装备支撑能力,提高核心装置研发能力,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 
  四是推动品牌建设高端化,以新供给提升竞争发展新动能。从今年开始组织实施“山东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选择一批品牌价值高、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更多百年品牌。近期将与工信部共同举办中国工业品牌之旅山东站活动,召开“树高端品牌,创百年企业”主题论坛,分享品牌建设经验,倡导品牌文化,共谋品牌发展。在消费品领域集中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扩大传统优势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扩展新兴供给。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突出“省长质量奖”示范带动。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支持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推动团体标准建设。借助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大力宣传山东优秀工业产品,集中树立“好品山东”山东工业区域品牌、集群品牌形象,扩大“山东制造”品牌的影响力。 
  五是推动企业管理精细化,以新活力提升内涵发展新动能。完善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实施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五年行动计划”,力争三年内50%以上的规模企业完成改制任务。深入开展行业对标行动,发挥好省政府“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引导作用,坚持选树“管理创新示范企业”,积极促进企业的对标赶超。 
  六是推动跨界方式多元化,以新业态提升融合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发展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工业统领、三次产业融合”,采用工业化组织模式,以工业为主导带动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坚持“军民融合”,发展一批“民参军”专业化企业。 
  七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化,以新变革提升持续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八是推动政策环境宽松化,以新机制提升健康发展新动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推广无还本续贷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企业负担调查信息平台,完善涉企收费项目清单制度;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11:24魏长民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