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超级风口”,山东不能再错失了

发布日期:2019-10-09 09:17:21 信息来源:大众网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壹 |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基础性技术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指出发展路径。

如2018年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2019年5月16日,习近平主席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

自2017年以来,“人工智能”已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各部门也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等。

可以说,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贰 |没有人工智能,就没有智能制造

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在于与具体行业的结合。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人工智能的赋能,将极大强化制造企业的数据洞察能力,是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保障,是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也是打通智能制造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在传感技术、工业大数据、云服务及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将助力制造业企业完成制造智能化的冲刺阶段。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制造业将是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具有广阔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在上一轮互联网发展浪潮中,山东被认为错过了“互联网+”的历史性机遇,没能诞生出像BATJ一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但山东可以而且必须抓住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新的战略机遇,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探索形成独特模式,引领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

山东属于传统产业占比较重的省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绕过的一道坎,而这一强烈需求,正与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采用多种路径解决复杂工业问题成为可能,将助力企业建立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适应、自执行的智能制造系统,大大改变以往产业的资源配置方式、组织方式和价值创造方式。

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工业体系,为下一步人工智能的渗透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根据《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测算,在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方面,山东人工智能企业已实现19个场地落地;已累计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34个,居全国首位,其中海尔COSMOPlat、酷特智能C2M平台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今年5月,山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指导意见》,这是全国首个“产业+人工智能”的省级政府文件,并确立了150家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

叁 |打响“人工智能+山东制造”品牌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整体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山东应尽快明确赋能模式和推进路径,打响“人工智能+山东制造”品牌。

明确产业智能化赋能模式。赋能产业发展是人工智能最大的应用场景。当前人工智能在安防、医疗、金融等领域产生了较高水平的场景应用,产业改造成效显著。但对于山东需求最强烈的传统制造业领域,由于其基础设施复杂、工艺流程多样、数字化程度参差不齐等原因,造成了比其他行业更高的赋能门槛,也造成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整体渗透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山东的“产业智能化”,究竟是像以往的消费信息化那样,以“人工智能+”为主(以BAT等为代表);还是以“+人工智能”为主(以西门子的MindSpere平台等为代表)?这需要结合山东实际,从战略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具体推进路径和政策体系,并对不同行业开展新场景应用评估,以此确定山东在全国的定位、优势及地位。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监测,截至2019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达到2500余家,数量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北京、广东和上海,合计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3.4%,而山东仅有51家,位列第9位;在园区建设方面,全国20个省已建有95个人工智能园区,山东仅有3个,未进入全国前十强。不管是企业数量,还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均与山东巨大的需求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对经济赋能的能力。

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可划分为以芯片、数据和算法等研发为主的基础层,以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算法研发为主的技术层,以集成与应用开发为主的应用层。从全国来看,各地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布局在应用层,企业数占比达到68%,技术层为24%,基础层仅占7%。在三个层面均有企业布局的省份达到18个,而山东仅布局了技术层和应用层,尚未形成完整的链条。可以说,在规模和结构方面,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明显的“极化”现象,山东亟须加快产业培育步伐,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和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人才及创新供给能力。虽然目前我国也在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建设,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人工智能课程,分散于计算机、自动化、机械等相关专业中,直到2018年,人工智能专业才被正式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仅35所高校首批获取成立该专业资格,这造成目前人工智能人才极其匮乏,供需比例严重失衡。首批获得人工智能专业本科建设资格的高校,主要分布在江苏(5所)、北京(4所)、陕西(3所)和四川(3所),而山东仅山东大学获得该资格。

在创新能力方面,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突飞猛进,但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这五省市在论文及专利方面的产出量,占全国比重达到60%以上。山东在这些方面与上述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山东多数人工智能企业的自主研发、底层技术攻关能力,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相比仍存差距。

强化基础支撑和环境优化。当前,人工智能尚处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数据智能阶段。根据复旦大学地方政府开放数林2019年上半年报告,全国超四成省份已推出数据开放平台,而山东仅位列第六位;山东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数据化和网络化水平也不高,可全面解析的数据难以获得。在算力方面,人工智能对算力有强大需求。国际数据公司(IDC)通过对我国城市人工智能算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北京、杭州、深圳、上海、广州位列前五位,山东未有城市入围。山东虽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机等大型基础设施,但人工智能对算力的需求有多样性,还应加强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算力平台建设。

同时,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能够引发诸多领域产生颠覆性变革的前沿技术,需要提前研究谋划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框架,从科学、技术、应用、标准、法律、政策、社会等多角度探讨治理体系的构建,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政策方面,截至目前,山东围绕人工智能仅出台了2项政策,主要是针对如何支持人工智能及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举措,这与山东人工智能发展相对滞后有直接关系。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亟须开展前瞻性研究,构建起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人工智能赋能山东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