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组数字看中国经济70年: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

发布日期:2019-07-02 09:02:24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迈向繁荣富强。中国国家统计局1日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透过其中七组数字可以一窥中国经济70年来走过的不凡历程。

  经济总量连上台阶

  新中国诞生时,中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民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2000年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达到412119亿元人民币,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近三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80万和9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2018年达到900309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比重接近16%。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中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5%、20.8%和28.7%。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36.1%和59.7%。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国初期,中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197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仅为17.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比1978年末上升41.7个百分点。

  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

  建国初期,中国外贸落后失衡,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195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总额791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68倍,居世界第2位。

  渐成吸引全球投资热土

  建国初至上世纪70年代,中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2018年,中国实际使用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1350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居民“钱袋子”日渐丰满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195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8元人民币,人均消费支出仅为88元人民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28元人民币,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人民币,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乡居民生活较新中国成立前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按照2010年标准,197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大力推进,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过去6年共减少823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过去6年下降8.5个百分点。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