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田
发布日期:2020-12-15 10:15:00 信息来源: 山东省政府网
张桂林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召开“‘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邀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于海田先生,省化工专项行动办专职副主任李莎女士(正厅级),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新生先生介绍我省“十三五”期间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于海田厅长介绍相关情况。
于海田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山东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关心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工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丰硕成果,制造强省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为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工业大省地位持续巩固
经过五年改革发展,山东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更加雄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526个。2019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3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2.3%,总量占全国的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其中,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10%以上的大类行业有10个,5%以上的有29个。今年,山东有14个县(市)、11个区,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和百强区。
二、市场主体实力显著增强
截至今年11月,全省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170.9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363户。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青岛海尔、滨州魏桥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83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青岛海尔、青岛啤酒、烟台张裕等9个品牌入围中国品牌价值百强,41家企业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2019年市值过千亿元的上市公司达到7家,其中,万华化学、潍柴动力、兖州煤业、海尔智家等4家企业盈利能力进入A股前100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5万家,比2015年末增长近2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企业家队伍综合素质加快提升。
三、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加快推进钢铁、地炼、电解铝、焦化、轮胎、化肥、氯碱等高耗能行业调结构、优布局、提质效。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生铁产能970万吨,推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1936万吨粗钢、1716万吨生铁落实产能转移计划。焦化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800多万吨,其中,2019年以来压减1356万吨,是全国首个将炭化室高度小于5.5米焦炉及热回收焦炉列入淘汰范围的省份,对保留的焦化产能实施清单管理,下达产量控制计划,实行以煤定产。电解铝行业,关停违规产能321万吨,向省外转移合规产能241.4万吨。化肥行业,停用和淘汰固定床气化炉255台,压减合成氨产能98万吨。轮胎行业,压减斜交胎产能1300万条(标准胎)。地炼行业,推动2790万吨炼油产能整合转移,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关停退出13家“小炼油”产能;启动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开展评级评价,强化标准倒逼,因不达标退出2070家生产、仓储、运输型企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出清,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两大先进钢铁制造基地、世界铝谷、一批智慧化工园区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与此同时,聚焦机械、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十三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余个,完成技改投资3万亿元以上,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率先走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通过改造创新,传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6年的22%提高到2019年的28%,预计今年将突破30%。
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医药等“十强”重点产业规模迅速提升,发展势头强劲。济南信息技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烟台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淄博新型功能材料、临沂生物医药等7个优势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574.6亿元,增长9.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5个百分点;海尔、海信、浪潮、歌尔4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高端化工产业,化工园区由2016年的199个调整到目前的84个,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烟台万华、东营威联等一批高端化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开工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化工产业完成投资647.7亿元。高端装备产业,济南智能装备、烟台海工装备、潍坊动力装备等优势集群初具规模,15家装备制造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8家企业入围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今年前三季度,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11.3%,高于规上工业8.4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重点培育了淄博氟硅新材料、滨州高端铝材、烟台新材料、日照先进钢铁、泰安建材5个“雁阵型”集群,碳纤维、第三代半导体、稀土、功能陶瓷等新材料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四、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加强,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3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24家,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5家,认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581家。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每年推动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4000项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1%,预计今年将达到45%左右。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等关键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康平纳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先进印染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年,潍柴发布了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13L柴油发动机,具备了量产能力,成为全球柴油发动机行业的翘楚。
五、数字赋能形成先发优势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累计开通5G基站5.1万个,实现全省16市城区5G网络全覆盖。软件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国内第一梯队,2019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506亿元,济南、青岛被命名为“中国软件名城”。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相向而行,深入开展“云行齐鲁”企业上云行动,发放“云服务券”补贴超过1亿元,推动上云企业超过22.6万家。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370个。开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成为国家首批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工程,培育省级及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49个,带动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中国智能化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山东智能化发展指数67.20,位居全国第6位,其中,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全省工信系统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发挥原材料大省、化工大省、医药大省、装备大省的综合优势,迅速建立防护物资应急保障机制,组织企业“临战式”生产、“搬家式”援助,圆满完成了保障湖北、驰援全国、支持复工复产任务,全面展现了山东工业体系完备、支撑有力、反应迅速优势,积累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增强了安全稳定发展的信心。
“十三五”期间,我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取得的这些成效,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增创了新优势、赋予了新动能。面向“十四五”,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第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目标任务,抢抓机遇,埋头实干,积极培育优良产业生态,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就先介绍这些基本情况,下面,我和同事们愿意回答各位的提问。
谢谢!
张桂林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中国新闻社记者
“十三五”时期是山东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五年。请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支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于海田
谢谢您的提问。“十三五”期间,我们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全面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多”“强”“优”的良好态势。
所谓“多”,是指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多。截至今年11月,全省民营市场主体发展到1154.9万户,年均增加100多万户;中小企业达到346万户,年均增加40万户。
所谓“强”,是指民营经济地位作用持续增强。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达到98%以上。2019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415.8亿元,占全省GDP的51.2%;民营企业进出口13297.08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5.1%;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安置就业3700多万人,成为吸纳就业最重要的渠道。
所谓“优”,是指民营企业发展质量持续优化。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3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
具体来说,重点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市也都建立了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政策协调。全面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对非公10条、实体经济45条、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42条、民营经济35条等政策,加强督导评价,促进了政策落地。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329亿元。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狠抓转型升级。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一县一企一策”开展技改供需对接,加大贷款贴息、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普惠性政策实施力度,滚动实施万项技改、推动万企转型。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以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双跨”平台为依托,加快建设“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5万家以上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持续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三是狠抓高成长企业培育,着力做强市场主体。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路子,认定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534家、“瞪羚”企业709家、“独角兽”企业13家、新跨越民营企业20家,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22家和368家,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集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是完善为企服务体系,提高涉企服务质量。集聚社会优质服务资源,搭建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公共服务,累计推出服务项目1.2万多项,开展服务活动3万多场次,培育省级及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41个。深入开展“送政策上门精准对接”服务民营企业活动,累计举办民营经济政策巡回宣讲53场次、培训企业负责人1.4万人,开展民营中小企业线上公益培训大讲堂107期,推送政策信息3万多条。加大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力度,成为全国首个非涉诉类账款“清零”的省份。
五是强化银企合作,积极化解企业融资难题。联合有关部门用好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应急转贷等政策手段,搭建产业项目与基金对接合作平台,积极缓解融资难题。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分别多增1524.08亿元、1737.1亿元。11月份,组织举办了首届“2020中国产业·资本对接大会”,进一步激发了民间投资的内在动力。
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快推动《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的出台实施,在政策落实落地、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记者
传统产业中的落后产能制约了山东工业发展。请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淘汰落后产能这方面,主要抓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效?
李莎
好的,谢谢您对我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关注。“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起到领头雁作用、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趟出一条新路子来的指示要求,坚决打好淘汰落后产能攻坚战。我们会同省有关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201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调整“四个结构”、做到“四减四增”的决策部署,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钢铁、铝业、地炼、焦化、化肥、氯碱、轮胎等七大高耗能行业产能压减、整合转移,努力实现高耗能行业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质效提升。在此基础上,又根据7个行业的特点,分行业制定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实施路径和推进措施。坚持压旧上新、压小上大、压低上高、压散上整“四压四上”,切实推动高耗能行业大调整、大优化、大布局。
二是坚持“一业一策”,有序有力推进。炼化行业,加快地炼产能整合转移,组织企业签订产能整合转移协议,为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提供产能条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做好装置拆除、职工安置、债务处置、金融风险防控、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以及检查复核等工作。焦化行业,坚决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对现有焦化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并落实“以煤定产”措施,确保今年全省焦炭产量不超过3200万吨。化肥行业,细化分解落实各市合成氨产能退出任务,累计停用和淘汰263台固定床气化炉等主要生产装置,压减合成氨产能98万吨。轮胎行业,从产能、能耗、环保、质量、亩均税收等方面,加强对斜交胎企业的现场评价,“一企一策”压减低端产能。氯碱行业,开展企业能耗审核,引导企业改造提升,加快淘汰能耗不达标电解槽,13家企业吨碱能耗达到国家先进值标准。钢铁行业,加快行业优化布局,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妥善解决“十二五”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历史遗留问题;坚决打击和取缔“地条钢”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36家企业、675万吨产能;推动传输通道城市钢铁企业落实产能退出计划,并推进两大钢铁产业基地项目落实产能置换方案。铝行业,推动电解铝产能梯度转移;支持滨州建设“中国铝谷”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世界级高端铝业基地;支持南山铝业创建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汽车轻量化分中心;指导南山铝业、魏桥铝电联合建立山东省高端铝合金材料创新中心,打造新型企业创新联合体。
三是实施制度创新,强化政策保障。把制度创新作为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为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强化财政支持,制定产能退出奖补政策,加快推进产能整合转移。优化税收政策,完善税收分享、税收减免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强化金融支持,健全债务处置和风险防控机制,发挥产业基金、专项基金作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完善土地、能耗和排放政策,加强土地集中收储和出让收益管理使用,统筹用地、能耗和排放指标,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新上项目建设。落实职工安置政策,做好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托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目标,为促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做出更大贡献。
齐鲁晚报记者
技术改造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请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方面作了哪些创新探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王新生
好的,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刚才提到的那样:技术改造的特点,决定了它既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能够拉动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因而是并力相向、双轮驱动助推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省的“总抓手”。这几年,我们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创新:
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技术改造地方性立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山东实际,制定出台了《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技术改造地方性法规,为技术改造的实施及政策落地,提供了法规依据。
二是在全国率先推行“云对接”技改模式。在全国率先启动技改“云对接”机制,设立“山东技改在线”,打造“技改典型案例微视频库”,常态化举行技改要素供需对接活动44场,在线观看22万人次,形成了“政府指导、协会参与、平台支撑、公益播出”的推进机制。
三是在全国率先推行“一县一策”技改模式。加快推动县域工业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筹划和组织现场会40场,覆盖全省40个县市区,形成“省厅指导、市县搭台、协会助台、服务商路演、金融家辅导、企业家观摩、面对面对接、一对一诊断”的推进机制和“产学研用金政服”线上对接的技改生态。
四是在全国率先推行“一业一策”技改模式。发挥行业协会和各市工信部门作用,推进全省重点行业智能化绿色化云技改,在线推动食品、煤炭、轴承等重点行业企业技改要素供需对接,形成“省厅指导、条块协同、协会搭台、云端互动”的推进机制。
五是在全国率先打造智能化技改展洽平台。成功举办山东省首届智能化技改展洽会,这是疫情后山东省举办的第一场展洽会,也是全国举办的第一场智能化技改展洽会,打造了国内首个技改专题展洽品牌。省内外近百家企业参展、300多家企业、近千人观展。
技术改造是产业转型发展的永恒主题。山东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重塑新优势、提供新动能、做出新贡献。
联合日报记者
化工产业在山东产业门类中位居首位,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一。但“十三五”初期暴露出一些问题。请问,经过几年调整,这种状态是否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莎
诚如您所言,山东在全国化工产业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重点统计的化工产品在我省均有分布,形成了炼化、化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橡胶加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七大板块”产业体系,重点化工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在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小、散、乱、差”“老、粗、笨、重”等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强力推进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2017年以来,面对国内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风险隐患突出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科学谋划研判,启动开展为期五年的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着力围绕事关化工产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查隐患强整治、促转型谋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是安全环保稳定形势持续向好。强力推进“大快严”紧急行动,及时出台“八项断然措施”,全面清理安全隐患。组织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督导,出台加强全省化工园区安全管理措施的意见,开展园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开展化工企业评级评价,完成化工生产企业6094家、危化品运输企业834家、仓储经营企业849家,并实施“三个一批”行动。加快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49家中小型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基本完成。严厉查处危化品运输车辆本质挂靠经营和运输介质不符行为,排查出本质挂靠车辆3.5万余辆,全部进行了分类处置。坚决做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全省无立项、规划、土地、环评手续的化工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处置,行业发展秩序得以明显规范。
二是园区建设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制定化工园区、专业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认定管理办法,严密组织园区认定,全省共认定化工园区74个、专业化工园区10个、重点监控点125家,园区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省园区承载了30%的规模以上化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行业产值,承接了90%以上的新建项目。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已经成为化工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动能转换的主战场。
三是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编制《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组建高端化工产业专班,成立高端化工产业发展促进会,建立完善“6个1”推进体系,设立总额125亿元的11支产业基金和项目基金。制定实施《山东省化工投资项目管理规定》,组建“四个一批”高端化工项目库,全面排查整顿“两低三高”项目,严防低端落后项目落地。成功举办儒商大会高端化工论坛、院士恳谈会绿色化工论坛等活动,加快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经过三年来的专项行动整治,目前全省现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847家,其中,过500亿元企业4家、过百亿元企业47家。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8万亿元,占规上工业的24.6%。化工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是技术创新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源泉,也是山东发挥优势、赢得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希望所在。实践证明,通过持续不断的转型升级,化工产业完全可以走上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山东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记者
据了解,今年下半年以来,山东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逆势而上。请问,这种态势是否可以持续?目前的工业投资是否可以支撑工业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王新生
谢谢您的提问。目前,山东工业发展呈现全面恢复、稳步回升、逐渐向好的态势。今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7%,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单月增速处于近年来的最好时期。从制造业情况看,随着“六稳”“六保”政策措施持续发力见效,今年二季度以来,全省制造业运行明显好转。1-10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7个百分点。
按照投资周期规律分析,2017年至2019年是山东制造业投资比较低迷的三年,但也是全省制造业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政策调整、蓄势待发的三年。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运行情况表明:全省制造业较快增长拐点已经初步显现,而支撑这种较快增长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改造投资增势强劲。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9558个,技改投资增长10.5%,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0.3%。41个行业大类中,除化学纤维制造、金属制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修理3个行业外,其他行业技改投资均为正增长,其中,增幅超过30%的行业有7个,分别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增长39.1%)、医药制造(增长99.2%)、橡胶和塑料制品(增长57.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增长34.6%)、通用设备制造(增长30.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它运输设备制造(增长60.9%)、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增长36.3%)。
二是新兴领域投资加速布局。前三季度,“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5.8%,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3.1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48.6%,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整个制造业投资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7.7%,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的16.3%,提高4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四大产业领域一批带动力强的新项目相继落地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为下阶段制造业扩投资稳增长增添了后劲。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扩展投资空间;抓好服务保障,强化要素对接;加大技改力度,引领投资回升;抓好资源对接,激发民间投资;优化产业政策,放宽投资限制。通过上述措施,持续推动制造业投资回升向好。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十三五”时期,山东工业取得了不凡成绩。面向“十四五”,山东工业还存在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重点从哪些方面发力解决?
于海田
谢谢您的关注和提问。山东工业“十三五”发展尽管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挑战,但全省工信系统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扎实有效工作,确保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时期,山东工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与风险考验。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预期不稳、观望情绪加剧,对当前发展带来较大压力。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着力破解难点、堵点和痛点,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系统谋划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新思路。“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积极谋划对接“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部署,找准山东位置、发挥山东优势、作出山东贡献。坚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新能源新材料强省”“数字强省”为重点,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努力把山东打造成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数字经济增长极。
二是坚定不移抓好“三个坚决”。在坚决淘汰落后动能上,继续推动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钢铁、炼化向沿海地区集中,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世界高端铝业基地、两大钢铁产业基地、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在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上,继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上,紧紧扭住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医药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三是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生态。通过引进、新建、改造、重组、整合等方式,加快打造一批销售收入千亿级、万亿级“领航型”企业。推动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单项冠军和“瞪羚”“独角兽”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协作、协调发展。发挥“链长制”作用,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形成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
四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入挖掘省内国内市场潜力,创新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痛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完整性与协同性,助力国内经济大循环。坚持扩大出口与利用外资“两手抓”,形成更大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加快形成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五是着力打造数字化发展新优势。进一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新一代网络体系,积极挖掘拓展应用场景,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强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全面深化数字技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引爆数字经济增长极。
张桂林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规划与技术改造处王楗夫,联系电话:86922908。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