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就“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访市工信局局长王道臣
发布日期:2020-04-20 15:22:39 信息来源: 滨州市工信局
“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是滨州市“7+3”重点改革攻坚任务中一项重要改革内容。通过这项改革建立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挂钩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造提质升级绿色协调的经济生态。近日,记者就为什么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改革将如何开展?将建立什么样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挂钩机制?下一步如何推进?等问题采访了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王道臣。
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土地、用能、排放等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
记者:过去,亩产是农业术语。今后,“亩产”代表滨州的经济发展潮流。请您谈谈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的意义?
王道臣:的确是这样,今后论亩产的不再是农产品产量,而是GDP、工业增加值、排放、能耗、税收等等。在区域经济学的范畴中,其实“亩产”也有一个相类似的概念,叫做经济密度。它代表了一个城市单位面积上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
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对滨州来讲意义重大。在长期的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一方面,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规模总量日益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当前我市工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用地、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错配低配问题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和十九大精神,就必须把质量效益放在首位,改变过去靠拼规模、拼资源、重复建设的老路子。
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配套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可以有效地将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结合起来,形成更加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让各类资源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配置,促进全市工业加快提质增效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一方面,政府通过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可以加强对不同类别企业的精准化指导、管理和服务,形成强有力的绩效杠杆,引导企业科学合理利用资源要素。另一方面,企业将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更多地向改造升级、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商业模式要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特别今年我市工业受到疫情和市场双重影响,不少企业产能不足、投资减弱、出口受限,生产经营出现较大困难,工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暴露无遗。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靠改革、靠创新。
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就是倡导“亩均论英雄,树立优胜劣汰的鲜明导向,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促进创新强、亩产高、效益好、质量优的工业企业加快发展,为建设“富强滨州”提供坚实基础。
今年年底前,全面实现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综合评价
记者:我市“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将如何改?评价机制都包括哪些内容?改革时间节点是怎么定的?
王道臣:2019年11月6日,滨州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滨政发[2019]145号),明确了改革的总体要求、评价机制、差别化要素配置、数据来源、计算方法等内容,为深入推进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滨城区作为全省18个试点县(市区)之一,率先开展了“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为我市改革提供了样板。
“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综合评价、实绩排序、分类施策为主要内容,建立分类分档、公开排序、动态管理的企业综合评价机制,配套实施差别化的资源要素配置政策,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促进创新强、亩产高、效益好、质量优的工业企业加快发展。
按照省里的要求,到今年年底前,全面实现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综合评价;明年年底前,完成对全部工业企业的分类综合评价。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健全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对象涉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除外)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企业评价指标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评价以单位用地税收、单位能耗销售收入、单位污染物排放销售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5项指标为主;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评价以单位用地税收为主。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可根据本地实际,增设2-3项个性化指标,并设立加分或扣分项。
按照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2个口径,依据综合评价得分进行分档归类,将企业分为A类(优先发展类)、B类(支持发展类)、C类(提升发展类)、D类(限制发展类)四类。A类企业比例不超过20%,D类企业比例不低于5%,每年度进行一次综合评价,按评价得分调整企业分类。
最后,将根据评价结果实施价格、用地、用能和排放、产能利用、信贷政策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推动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
设立新增项目评价标准、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积极推进“标准地”改革
记者:“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这项工作,可以说任务明确、时间清晰。我们如何创新企业管理和服务方式,细化措施抓落实、赶进度?
王道臣:推动“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是答“六问”、践“八策”建设“富强滨州”的迫切需要,能够破解长期以来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等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市里正在成立工作专班,由市级领导挂帅,群策群力、统筹推进改革工作,为这项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设立新增项目评价标准。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要探索建立本区域工业新增项目的评价标准,分行业确定新增项目的投资强度、单位资源要素产出效益等指标,作为项目落地的重要参考条件。
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按照“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信用有奖惩”的思路,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
积极推进“标准地”改革。做好 “标准地”工业项目的推行工作,对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亩均税收等相关指标进行核实,依法定条件和既定标准予以验收。
企业评价的结果关键在运用、核心在落实差别化政策。我市将加大考核力度,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真正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牵头部门,一定履职尽责、扎实工作,确保改革高质量推进。一是发挥好专班办公室职能作用。积极承担专班日常工作,加强调度督导和通报,做好上传下达,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强正面宣传,弘扬改革主旋律。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各地“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典型经验说服企业家、投资者参与,动员各级各有关部门做好配合。尤其要挖掘本本地改革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榜样引领改革深入推进。三是强化结果运用。结合落实全市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工作,重点督促各县市区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真正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要加强工作考核。市里已把这项工作列入对各县市区的考核内容,下步结合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加强督导和考核,用考核调动各县市区工作积极性,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