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4-07 08:47:26 信息来源: 大众日报
1-2月,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虽达10.6%,但好于全国2.9个百分点,在经济大省中走在前列。促进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山东一个代表性做法是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达产。
记者走访发现,在上述思路下,相较前期,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遇到的原材料短缺、员工返岗率低等问题明显缓解,复工达产率持续上升;但受制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人员物资流动受阻及终端需求削弱,不少企业仍陷于达产不达效的困境。
补“断点”,订单牵动产供销
“项目建设所需的来自日本的部分设备无法按期到达,目前已比预定时间推迟一个月。”4月3日在泰山玻璃纤维邹城有限公司采访,记者被告知:1-2月企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但受全球疫情蔓延影响,进口设备、境外技师等受阻,影响了新项目投产运行进度。
“投产后能否达到预期效益也不好说。”公司党委副书记方强表达了担忧。考虑到进口原材料采购、运输周期长,企业有一定的安全库存,但随着境外疫情不断升级,企业在国内疫情防控关键期曾遭遇过的原材料运输等难题正“卷土重来”,采购、销售环节不容乐观。
方强表示,未来企业可能会考虑“出口转内销”、产品结构调整,但面临的市场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因为同行也都这么想”。他说,一位做车辆配件进出口的朋友已出现客户取消订单的情况,也有催着交订单的,“无论哪种,都反映出对未来形势的担忧”。
省内一生物科技企业几大业务板块,既有面向B端企业商家的,也有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的。“承受着双重压力。”企业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国外大型品牌商暂缓了原采购计划;另一方面,国内疫情虽明显缓解,但与其产品、设备相关的主要消费场景短期看还很难恢复到“顾客盈门”的状态,相关采购意愿同样在下降。
“之前担心复工不复产、复产不达产,现在担心达产不达效甚至重新停产。”一企业负责人直言,目前正常生产是为了完成春节前接的订单,如果后续接不上,就只好采取阶段性放假或者减少上班时间的措施来降低成本。
我省已关注到这些问题,多措并举修补产业链“断点”。截至3月31日,全省12121个重点项目复工率达到99.2%,计划一季度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同时加快谋划一批新的扩内需、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各地、各相关部门正加紧梳理可能对接的项目清单。目前,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基本实现应开尽开、能复尽复,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也达到74.5%,两类企业达产率都在持续提升。
疏“堵点”,打好政策主动仗
面对需求不振、订单减少,企业积极开展自救,但从走访调研看,限制因素较多。山东三和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反映,原定3月举行的重要展会推迟,导致无法及时与国外客商对接商谈。泰山集团办公室负责人刘波说,新业务的拓展中,对方来实地考察是必须的环节,而这即便在国内也比以前困难。
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供需对接“高速路”的电商、直播等线上平台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但推广费用也“水涨船高”,这对财务数据恶化的企业是个艰难抉择。
位于齐河县的山东莱钢永锋钢铁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建筑用材生产基地,今年受工程项目延期开工影响,企业库存数量大幅超过往年正常水平,产销率较往年同期下降40个百分点,引发流动资金趋紧等一系列问题。3月27日来此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上述情况已明显缓解。公司综合办负责人表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省有关部门加大帮扶力度,为企业打通了与省内重点项目的直供渠道,目前莱钢永锋已收获来自交通基建方面的几十万吨意向订单。
实际上,莱钢永锋的最大隐忧源于其处在连续生产性行业。这类行业一旦停产,重启成本极高,而山东有不少产业是这一类型。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贾庆英指出,一方面,要做好形势更严峻的准备——山东大量企业生产的是中间产品,下游终端消费影响还在传导中;另外,若供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破解,连续性生产行业将面临两项资金(企业产成品占用资金和应收账款资金)占用不断攀升等难题,影响对增加值的贡献。
综合这两点,她建议政府需在加强有效供需对接上提供更多助力,且越早行动,企业收获越大;着眼终端消费的放大效应,有条件的地方可出台一些刺激性政策、救助性措施。
3月31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举行的一场“厅长卖纱”网络直播帮我省纺织企业按下复苏“快进键”:面对大量纺织出口订单推迟、取消、违约,已生产的产品卖不出的情况,该厅轻工纺织产业处联系国内专业纺织工业互联网贸易平台组织了在线直播,由该厅二级巡视员张忠军向省内外企业推介山东纱线,全程共发布了52家采购需求,初步达成2000吨意向。
强“链条”,化危为机练内功
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乃至全球产业链人员、物资等所受到的挑战引发人们的思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难独善其身,如果话语权、控制力强大,应对风吹浪打的自主性和韧性也就会强。
我省东岳集团的氢燃料电池膜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是全球唯一从基础原材料萤石直至成品质子膜、走完漫长工艺路线全产业链的企业。集团副总裁李玉文介绍,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东岳从价值链分工的“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并不断延长国内价值链,减轻了对全球价值链的过度依赖。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潍柴——仅潍坊当地,已形成以其为核心的22个骨干企业和143个小微企业组成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疫情期间,潍柴的市场订单全部如期交付,新的订单又纷至沓来,直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300多家企业复产满产。还有中国重汽——20年前在济南的供应商仅几十家,现在超过300家。
“这些企业不断增强制造、创新力,带动配套企业不断聚集,疫情以来较少出现‘被动停摆’,在保障整个产业链安全上表现突出。”省工业经济联合会秘书长张祥认为,化危为机,倒逼产业链水平加速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许多企业、行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他同时提到,一方面,这个过程对龙头企业自身实力要求很高,尤其在产业链培育初期,涉及到龙头与配套企业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拿出更好服务举措和扶持政策。
大体量的龙头企业终归是少数。采访中,不少企业表达了这样的心声:针对当前山东经济发展中的新兴力量——一大批处于新经济领域、技术实力突出的瞪羚、准独角兽、独角兽企业,能否先从支持他们整合上下游研发资源上进行扶持?
记者了解到,全球多个知名化妆品巨头近年来都有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考虑,广州、成都等地正积极引育生物医药领域的知名企业来提升竞争力、吸引力,有的还向我省企业抛出橄榄枝。省内一些有基础、有优势的地方和行业,这方面动作是否应该再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