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议标题
    关于落实推进家用电器国家节能补贴和以旧换新政策建议
  • 会议届次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
  • 建议编号
    第20200028号
  • 承办单位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发布日期
    2020-07-10

关于落实推进家用电器国家节能补贴和以旧换新政策建议

发布日期: 2020-07-10 18:51:29

XXX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落实推进家用电器国家节能补贴和以旧换新政策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家用电器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家电行业是我省优势产业,也是轻工行业的支柱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品门类齐全,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美誉度。我省是全国四大家电生产制造基地之一,产销额一直居全国前列,培育了海尔、海信、澳柯玛、小鸭、九阳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

2019年,我国经济保持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稳健的经济环境成为家电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成为行业发展引擎,家电产品设计创新为行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2019年,我省家电行业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全省家电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实有15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1.5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利润159.8亿元,同比增长1.9%。家用冰柜产量居全国第一,家用电冰箱、家用吸排油烟机、电饭锅、家用电热水器产量位居全国前三位。其中海尔连续十年位居全球大型家电品牌零售量第一,海信电视也进入全球前五,澳柯玛电冰柜、九阳豆浆机、康泰按摩椅、多星电热锅等产品位居全国领先地位。   

二、当前家电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家电行业步入存量时代,受多重因素影响,家电行业面临整体失速的压力。

二是家电企业之间摩擦、冲突不断,家电巨头发起的价格战硝烟弥漫,企业之间专利技术、知识产权摩擦纠纷不断,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

三是山东家电投资环境欠缺,吸引外资和外省资金投资远远不够。

四是整体配套产业链不健全,核心零部件还需要外采或进口,本省零部件配套率还不能满足家电生产大省的需要。

五是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企业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精益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有关工作措施

贯彻落实推进家用电器国家节能补贴和以旧换新政策涉及我省多个部门,工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家电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当前我省已经是最大的家电生产制造基地之一,但是大而不强,与韩国、欧美等家电品牌相比,在品牌影响力、消费者忠诚度、产品附加值、产品美誉度等方面还有不少欠缺。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行业和企业的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推进技术研发与创新,提升家电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2020年,工信部门继续推进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实施方案》、《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以化工、食品、轻工、机械、船舶、纺织服装等优势行业为重点,分单个企业、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三个层次制定推进方案,打造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智慧园区。把“万项技改、万企转型”落实到市县、园区和企业,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步伐,全年实施技改项目1万个以上,完成技改投资4000亿元以上。

二是优化技改支持政策。瞄准“智能化”“零增地”“后奖补”方向,优化贷款贴息、新增财力返还、设备购置补贴等支持政策,全力推动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用好3亿元技改专项资金,试点开展财政资金股权投资,以优惠股息或回报率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

三是推进消费品产业转型升级。深入落实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出台《轻工纺织行业品牌提升计划》、《轻工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加快研究制定绿色制造体系评价地方标准,打造一批重点行业绿色制造示范标杆企业,实施“1+N”带动提升行动。建立绿色制造联盟,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持续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发展。

(二)大力推进跨界融合,赋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新基建,积极降低5G基站用电成本,争取年底前新增5G基站4万个左右。深入挖掘产业集群、产业园区、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创客空间、高等院校等重点领域的市场需求,分解落实到具体点位,加快培育和推广应用场景。

二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深入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启动实施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积极推进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运营好海尔、浪潮两个国家级“双跨”平台,持续开展“个十百”平台培育行动,年底前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达到100个。支持济南、青岛、威海等市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山东分院,争创国家工业互联网先行示范区。深入开展“云行齐鲁”活动,全力推动企业“上云用云”,制定支持企业设备上云的指导意见,让数字化为山东产业发展插上“云翅膀”。

三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制定《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启动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组织实施好“1+N”带动提升项目,成立服务型制造联盟,推动制造业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制定《加强工业设计引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力争将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造为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院

(三)夯实产业基础能力,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是加强工业品牌建设。落实工信部《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开展制造业产品和服务提升行动。开展“好品山东”品牌宣传,大力实施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打造100家制造业高端品牌。

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度,新培育3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先进印染技术、高端智能家电等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少与1家科研机构、1家战略咨询机构、1家高职院校、1家行业组织、1家国际对标企业、1家国内对标企业,建立“1+6”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年底前,实现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活跃度。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组织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

三是对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出台我省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积极实施工业强基项目,加快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成体系解决集成电路、关键软件、重大装备、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四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制定培育优良产业生态的意见,对重点产业链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培植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具有“撒手锏”产品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形成“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集群发展格局。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制造业集群产链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产链集群及产业生态建设。高度关注产业链外迁风险,积极研究对策措施,确保企业把产业核心留在省内。

五是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骨干企业创新引领优势和“专精特新”企业配套优势,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机制。重点培育动力装备、轨道交通、智能家电、海洋装备、先进钢铁、高端铝业等产业集群,争取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加快氢能及燃料电池布局建设。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