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7-22 09:19:18 信息来源:青岛市工信局
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重点任务之一。日前,在省工信厅和青岛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指导下,在市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下,各区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经评价办法制定、数据采集、企业核对、评价分类、结果公示和发布等环节,已全部完成2019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评价结果已在各区市官方网站公开发布。
青岛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24家,主要分布在9个区市和2个经济功能区(高新区、保税港区),按照省、市“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意见和各区市评价办法细则规定,扣除100户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企业,以及33户特殊管理企业、已转型技术贸易类企业、新办企业、重大项目建设期企业后,将339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入本年度评价,共评出A类(优先发展类)企业727家,占21.4%;B类(支持发展类)企业1852家,占54.6%;C类(提升发展类)企业662家,占19.5%;D类(限制发展类)150家,占4.4%。
从行业A、D类企业占比分析看,酒饮料精制茶、石油工业、仪器仪表、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铁路船舶运输设备、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医药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家具制造等12个行业,A类企业占比超过评价设定初始值(20%)、且D类低于设定初始值(5%),行业整体发展质量高;木材加工、造纸、纺织、农副食品加工等4个行业,A类企业占比低于评价设定初始值、且D类高于设定初始值,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偏弱。
今年以来,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协调,通过强化共识,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做实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和涉企数据采集,加强工作督导,确保“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较好的完成了阶段性任务。
一、将“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列入市重点任务,加快形成全市上下改革共识
贯彻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年”要求,积极制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方案,将其列入市九大攻坚改革行动和“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予以推进。制定我市“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施意见,围绕建立导向清晰、指标规范、权重合理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和推进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明确了评价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程序、部门分工、进度安排,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和实时宣传报道,统一了社会认识,为推进全市“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建立“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改革攻坚
在市级层面,紧紧依托市工业运行工作专班,加强工作部署、横向协调,建立涉企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形成全市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的强大合力。在工信系统内部,建立工作联系推进机制,明确专人,通过组织亩产效益业务培训、宣传推广胶州评价改革试点经验和点对点督促指导,推动9个区市成立由区市长挂帅、工信部门牵头的“亩产效益”评价改革领导小组,其他2个区市也明确了协调推进机构。加强“亩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程序和方法的学习研究,指导11个区市分别制定出台具体的评价办法,加快了改革进度,形成了省定5项指标(单位用地税收、单位能耗销售收入、单位污染物排放销售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用地销售收入指标+综合素质加分项和升档、降档、限档调整的评价规则体系。
三、做实涉企数据采集,确保基础数据来源可靠、完整准确
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部门分工,协调有关部门建立了涉企数据共享机制,在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人社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等5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市级层面集中采集和整理税收实际贡献、销售收入、能耗、研发投入、企业类型、用地、污染物排放等涉企数据信息11万余条,分发到各评价区市。与此同时,各区市根据亩产效益评价机制召开部门会议,强化涉企数据部门采集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并通过评价系统一对一面向企业开展了数据核实、修正,确保了评价数据完整准确。
四、加强区市工作督促指导,确保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开展好评价
建立“亩产效益”评价进度日通报制度,组织区市倒排工期建台账,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区市评价工作氛围,妥善解决了市南区5户企业、胶州湾综合保税区划转涉及18户企业的评价工作。通过跟踪各区市评价办法制定、机制建设、数据采集、企业数据核对、系统评价、结果公示、发布评价结果等各环节工作,及时协调解决160户企业跨区数据采集和化解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细节问题,同时也保证了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可信可用。
下一步,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在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指导各区市和各有关部门用好分类评价结果,试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同时努力于年底前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纳入评价范围,基本形成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全覆盖,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