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 2021-05-31 15:50:29
XXX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结合工作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鲁发〔2017〕21号)、《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发〔2018〕26号)、《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鲁非公组办发〔2020〕5号)等政策,持续推动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工作中,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坚决贯彻《关于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和《支持菏泽市及鲁西其他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等文件要求,着力支持菏泽市民营经济发展。
(一)完善制度和政策体系,强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鲜明导向。启动《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制定瞪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特色产业集群、应急转贷等6个方面的管理办法,健全工作制度。连续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抓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工作的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缓解疫情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2020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约1850亿元。
(二)积极培育高成长企业,持续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一是持续推动“小升规”。指导各市按1.2倍比例建设“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通过实施奖励引导、加大融资支持、开展对接服务等方式,2020年推动6038家企业“升规纳统”,菏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末,菏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63家。二是扶持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中小企业掌握专有技术或独门绝活,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道路,2020年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70家,其中培育山东鑫齐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菏泽企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是培育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加大上市培育、融资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支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持续快速发展,选树高成长企业标杆,2020年新培育瞪羚企业372家、独角兽企业5家,其中培育山东菏泽德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菏泽企业为瞪羚企业。四是新跨越民营企业。对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的民营企业进行财政奖励,鼓励更多的龙头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首次突破1000亿元。
(三)拓宽为企服务手段,着力提升服务民营经济效能。一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政策服务板块,加强惠企政策宣传解读,目前已推送政策信息3万多条。开展民营中小企业线上公益培训大讲堂系列活动,累计推出109期培训,培训超20万人次。遴选20家咨询机构、40余名专家组成志愿服务队,在全省35个市县区及7个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设立专家服务点,为民营企业提供咨询诊断和跟踪服务,其中,在菏泽市设立成武、定陶、曹县等多个服务点。二是建设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鼓励创业基地、创业园、孵化器等完善基础设施、规范运营管理、健全服务功能,为创客和小微企业提供优质创业场所和创业辅导,2020年新培育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87家,其中培育菏泽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菏泽好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为省级示范基地。三是培育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引导各地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集聚优质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咨询等“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支撑,2020年新培育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71个、国家级示范平台19个,其中培育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等菏泽企业为省级示范平台。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您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支持菏泽市发展的部署要求,重点做好惠企政策落实、高成长企业培育、普惠金融服务等方面工作。
(一)坚持系统推进,狠抓环境优化。构建公平竞争环境,落实好《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引导民营企业自立自强,加快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精细管理水平,诚信守法经营,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坚持创新驱动,狠抓转型升级。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一县一企一策”开展技改供需对接,加大贷款贴息、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普惠性政策实施力度。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5万家以上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持续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三)坚持融通发展,狠抓生态培育。加快打造“领航型”企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牵引力控制力强的行业龙头。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大财政、融资等扶持力度,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瞪羚企业150家、独角兽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左右。优化提升产业链条,加快推行“链长制”,切实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壮大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四)坚持产融结合,狠抓资本赋能。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医养健康等重点领域,定期举办线下专题对接,依托投融资云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对接,引导投资项目和企业100个、基金投资额200亿元左右。创新应用供应链金融,聚焦关键产业链优选核心企业,分批建立“白名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健全应急转贷服务体系,年服务企业4000家次以上、转贷金额600亿元左右。
(五)坚持需求导向,狠抓服务提升。精准解读推送惠企政策,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做强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培育集聚国内一流的服务平台和服务商,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办好省企业家网络学院,组织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中青年企业家等专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