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 2021-06-15 16:36:43
XXX代表:
您的《关于加快推进山东省制造业技术改造智能升级建议》收悉。您的建议全面分析我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并通过与外省的对比指出了我省制造业在规模、结构上的差距不足,提出提升高校院所创新服务能力、提高企业智能化水平、加强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建设等建议,我们认为意见中肯,符合我省实际,对推动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此,首先感谢您对全省制造业智能化技改工作的关心支持。对于您建议中提出的问题,我厅会同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进行了研究,现就相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特别是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全省工信、科技、教育等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建立工信、科技、教育协联动机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共同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具体做法:一是加快推动智能化技改,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装备支撑。出台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电子、机械、汽车、船舶、化工、轻工、建材、纺织、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推广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提升、智能化改造,招募培育80余家系统集成服务商和200余家专业服务商,为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改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撑。“一县一策”“一业一策”指导推动智能化技改供需对接102场。出台推动智能化技改相关政策,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中国智能化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山东智能化发展指数67.20,位居全国第6位,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二是持续推动数字赋能,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坚持两化融化、用数赋能,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成为工信部批复的全国第二个示范区。“个十百”工程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上线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6个。深入开展“云行齐鲁”行动,在全国率先启动“设备上云”,带动上云用云企业22.6万家。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370个。累计开通5G基站5.1万个,推广5G典型应用300例。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建设,与华为共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省级人才培养基地。推动青岛成功创建全国第13座软件名城,我省成为北方地区唯一的双软件名城的省份。三是抓示范建平台,促进智能制造体系建设。印发《山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制定《山东省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累计培育认定31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辅导带动96家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协调创建山东省联合智能制造研究院,成立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为产业发展打造本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累计为2000多家企业进行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为近百家企业进行现场诊断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辅导帮助企业申请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累计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4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39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累计培育认定省级试点示范企业171家,带动重点行业加快智能化升级。柔性引进李培根院士成立院士工作站,指导相关职业院校建立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加快培养产业人才队伍。全省基本形成示范培育、标杆带动、平台支撑、能力评估、人才培养“五位一体”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四是强化制造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产业发展提供装备。围绕机器人、工业传感器、轴承、医疗设备、海洋装备等方向,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强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在高端装备(先进制造及装备技术)领域,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00余个,在高端机床、高速列车制造、机器人技术、海洋、航空航天、石油等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五是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打造制造业发展主力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落实研发投入后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性财政科技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省先进制造领域高新技术企业4600余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32%。六是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工程,打造支撑我省科技创新的高水平动力源。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支持3所部属高校强化“双一流”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在省属高校重点建设15所高水平大学和51个高水平学科,争创国内一流。直接服务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现代高效农业、现代金融等我省“十强”优势产业发展的省属高校建设学科46个。推动每所本科高校建设2-3个重点学科,对接海洋经济、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发展需求,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七是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推进共建共享共赢。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着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急需的新工科专业,开设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生命科学、脑科学等新医科专业,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农科专业,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的新文科专业,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计划。2020年12月,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山东省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全省高校围绕生物技术、医药、现代化工、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组建一批跨学科、跨专业的产业学院,搭建学校企业联合攻关平合,将产业经营与教学实习融为一体。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六大工程”,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提升研究生的素养能力。目前我省实施省部(局)共建高校13所,省市共建高校11所,积极打造校城融合共同体,推动地方产业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合作共赢、良性互动,实现学科专业群、科技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紧密对接、有机融合。
下步打算: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结合您的建议意见,紧紧围绕“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的战略目标,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围绕智能制造狠抓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特色优势传统产业,实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完善“链主”企业牵头主导机制、产业链联盟合作机制、产学研协同推进机制、要素保障服务机制,打造“领航型”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业链合作。抓好684个导向目录项目、180个省级技改项目、“四个一批”技改项目及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建设。“一县一策”“一业一策”推进技改供需对接,实现重点县市区和制造业重点行业领域技改供需对接全覆盖。构建省中小企业技改供需对接服务平台,打造技改服务商联盟,提升技改服务能力和水平。认真执行省政府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持续加大技改项目贷款贴息、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政策实施力度,促进智能化技改再上新台阶。二是构建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实施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通过标杆引领作用带动行业相关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军服务商培育机制。加强人工智能体系建设顶层设计问题,积极推进《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落实,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活动。加快建设“中国算谷”、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推进软件“四名”工程,支持济南、青岛两个中国软件名城提档升级,形成“两名城带多名园、百名企育千名品”发展格局。引导省内企业参与麒麟、鲲鹏、飞腾等国产生态建设和基于国内开源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广应用国产芯片和软件产品,推动构建自主可控生态体系。支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海洋装备、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在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集成电路、光电子等关键领域创新突破,打造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信创、北斗导航等数字产业集群。三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紧扣产业链优化提升,坚持省市县联动,加强强链补链延链项目谋划。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等领域,以揭榜制、组阁制、定向委托等方式,集成资源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鼓励支持有实力企业申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组阁揭榜等方式,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构建集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展会赛事、金融服务、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平台。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制造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创新机制,助推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四是围绕创新链部署人才链。推动科教产融合,支持高校加强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力争实现全省一流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全覆盖。围绕区域特色新兴产业,推动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学院,形成“产业基地+产业学院+科研平台”模式。结合国家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驻鲁部属高校作用,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强化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与中科院的科技合作力度。目前已备案院士工作作站399家,引进院士353人,吸引院士团队成员1530余人,开展合作项目470项。在此基础上,省政府、青岛市与中科院共建中科院海洋大学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鼗围绕海洋装备、能源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为海洋新兴产业和涉海优势产业精准能。多措并举培育产业人才。优化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深入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传统产业创新类),帮助企业精准引进全球产业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增设企业经营管理类专项。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打造一批技能精湛的“齐鲁工匠”。五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部署金融链。积极指导创新更多信贷模式和产品。总结德州“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试点”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会同国家开发银行组织开发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园区集合贷”,提高园区孵化能力。会同中国银行组织开发“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贷,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发展壮大。指导浦发银行“高成长企业(纯)信用贷款”试点,有破解信贷过多依赖抵(质)押物的制度约束。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筛选3-5个上下游完备、龙头引领作用明显、配套支撑能力强的产业链,推动银行为符合条件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贷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