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 2022-06-10 9:24:00
张蕴蓝代表:
您的《关于加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现对照议案内容,结合我厅工作职能,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
(一)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认真贯彻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推进工业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加快建设工业大数据中心。制定《山东省工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谋划“1+3+N+X”的工业大数据中心体系布局,搭建工业大数据交易平台。数据(产品)登记平台注册企业32家,登记数据产品144个,累计实现超10亿元交易量。针对全省重点行业遴选100项工业大数据应用场景需求,打造山东省数字化场景开放创新平台,“一对一”征集解决方案,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案例。推进603个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催生一批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的新业态新模式。“一行业一重点”打造120个典型应用场景,探索“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路径。济南二机床、青岛双星等23家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数量居全国第一。工信部公布的“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和重点行业实践,我省入选7个、居全国第二。培育11个工业互联网园区,引导园区企业规模化开展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是加快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组建85人的创新研发团队,先后开展工业压电喷墨打印头、工业压电喷墨打印头专用化学品等项目研发工作,占地200亩的中试基地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二是成功创建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经过积极努力,2022年11月3日,工信部正式批复我省建设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电创新中心,家电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三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快布局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年以来已完成新型纱线及面料、体育用品、绿色海洋化工、工业固废资源循环利用、超高清视频、环境控制节能技术、轴承等7家省中心验收认定工作,截至目前省级中心累计达到22家。新培育PEM制氢储能、车联网智能化应用等10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正在培育省级中心21家,形成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体系。
(三)加快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研究制定优质中小企业成长帮扶机制,完善“上下结合、部门联动,建档入库、动态管控,聚力帮扶、精准服务”具体办法,采取建设数据库统一采集需求信息、设立问题台账分级负责实施帮扶、依托服务机构提供专业优质服务、针对共性问题组织对接活动等综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一年来,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67家、瞪羚企业479家、独角兽企业7家,均创历史新高。推荐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重点“小巨人”企业221家和157家,数量分居全国第三和首位;对济南高新区、烟台经开区、青岛西海岸新区3个“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先进县(市、区)实施综合评价奖励。
(四)加大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会同省财政厅,出台重大技改贷款贴息、智能化技改设备奖补政策、股权投资等技改政策及实施细则。“一县一策、线上线下”加大政策宣贯力度。2021年,省级财政支持设备奖补政策项目281个、重大技改项目贷款贴息34个、股权投资项目12个,撬动社会投资700多亿元。
(五)强化技改要素供需对接服务。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促进万企转型,促进技改项目落地实施。2021年,全省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481个,技改投资两年平均增长6.4%,高出全国8.3个百分点。深入开展技改要素供需对接,“一县一策”“一业一策”指导推动智能化技改供需对接180场,在摸清需求基础上,组织技改服务商与技改企业互动对接,目前已实现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技改供需对接全覆盖,促进了规模以上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六)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升级。坚持智能制造示范引领,着力构建“智能制造装备-系统解决方案-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培育体系,企业创新能力、供给能力、支撑能力和智能化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有效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制造高质量发展。2021年,培育认定61个省级智能工厂和82个数字化车间,新建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的平均生产效率提高29%、运营成本降低25%、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5%、产品不良率降低29%,示范作用显著。培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0家,首台套智能制造装备40余项。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制定《山东省2022年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山东省加快数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措施,推进数字经济、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在人才方面,推进大数据领军人物、智慧工匠、引航专家三位一体的选培;在创新方面,做好大数据领域创新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创新服务机构、创新人才基地等四位一体的“创新平台”等建设;在示范方面,开展“三优两重”五位一体项目评选培育,推荐更多项目获全国推介。
(二)高水平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坚持“建设+申报”并重的思路,一方面发挥已获批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一方面突出重点、梯次培育,构建“认定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已建成的22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围绕产业链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平台、领军人才培育,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发挥在产业链协同创新引领作用,引导尚未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市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实现零的突破。
(三)加快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认真落实全省工业技改提级行动计划,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升级。严格落实省政府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及省政府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持续加大对包括枣庄在内的全省工业企业技改政策落实,重点落实技改专项贷、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构建财政+金融+担保联动机制。发挥市县工信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性,“一县一策”“一业一策”推进技改供需对接,年内持续推进技改升规和园区技改计划。发挥技改“一库四平台”作用,实施“云技改”模式,举办第三届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展洽会,组织技改服务商与企业深入开展供需对接,提升技改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继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制定《山东省2022年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山东省加快数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措施,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上半年组织推动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开工。在人才方面,推进大数据领军人物、智慧工匠、引航专家三位一体的选培;在创新方面,做好大数据领域创新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创新服务机构、创新人才基地等四位一体“创新平台”等建设;在试点示范方面,开展“三优两重”五位一体项目评选培育,推荐更多项目获全国推介。
(五)培育行业典型场景和应用普及。完善“云服务券”政策,加快重点行业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培育一批上云标杆企业,推动企业内部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提升企业建设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能力。聚焦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推动工业企业“场景开放”,分行业征集发布“工赋山东”场景需求,高标准遴选技术服务商和解决方案供应商,深入开展“供需牵手行动”,推动需求企业与服务商精准高效对接。
(六)深化网络平台基础能力建设。网络层面,以5G网络深度覆盖为重点、确定性网络定制为支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枢纽,加快构建超大容量、超低时延、超高可靠性的骨干网络。平台层面,按照“做强‘双跨’领航型平台、做精特色专业型平台、做细行业服务型平台”思路,积极建设国内一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展“云行齐鲁 工赋山东”行动,推动全省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带动提升“双跨”平台服务能力,尽快在行业覆盖面、解决方案、经营交易规模等关键指标上实现跃升。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06月10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工信厅技改处:0531-5178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