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情况

靖士宽

发布日期:2022-08-03 10:00:00 信息来源: 山东省政府网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陈琛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邀请省委海洋办常务副主任,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先生,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海林先生,省科学技术厅海洋科技处处长郭怀芳女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省国防科工办主任靖士宽先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高立平先生,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辉先生,介绍“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张建东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张建东

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李干杰同志所作的党代会报告,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我省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描绘了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的美好愿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下面,我就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作个简要介绍。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政策支撑,召开全省海洋强省建设会议,实施《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十大行动”,海洋强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探索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陆海统筹、改革推动、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的海洋特色发展路子。五年来,我省现代海洋产业加速崛起,海洋科技能力持续增强,港口整合实现重大突破,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海洋开放合作不断拓展。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9万亿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9.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5%,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2位。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多重考验,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海洋经济作为发展“十强产业”、推动“十大创新”、落实“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来抓,坚定不移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全省海洋经济延续平稳向好态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海洋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持续增强,主要有四个明显特点:

一是海洋经济展现较强韧性。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新形势,我省发挥海陆资源统筹开发优势,推动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不断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主要海洋产业持续稳定恢复,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等支柱型产业发挥了“压舱石”作用。2021年,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18亿元,居全国第3位。上半年,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分别为153.7、151.9和862.4万载重吨,骨干海工装备企业在手订单超500亿元。

二是海洋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海水淡化、高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碳汇等重点技术攻关项目持续推进,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建成并全面对外开放共享,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科技专项规划《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发布。2021年累计投入11.3亿元,实施22项重特大项目,围绕涉海领域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海洋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洋深水钻探井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当年度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60%。

三是海运贸易发挥主力作用。发挥港口作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作用,大力发展海洋交通及贸易产业。今年上半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4亿吨,跃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同比增长5.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21万标箱,同比增长8.0%,增速分别超过全国平均增速5.4和5个百分点。全省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国家(RCEP)、“一带一路”市场进出口额分别增长22.9%、35.7%。

四是海洋经济政策保驾护航。省政府出台《2022年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青岛市出台《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5条政策》,烟台市印发《关于加快现代水产种业发展的意见》,省海洋局、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推出“船舶抵押贷”“渔业养殖贷”等20多款信贷产品,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建设人海和谐美丽海洋。我们将准确把握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海洋工作部署要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坚定扛起新时代新征程海洋强省建设光荣使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紧紧扭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重点任务,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环境优美、海洋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海洋强省。力争到2025年:一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海洋渔业、海洋文化、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勘探开采、海上风电等产业塑成优势。二是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水平推进港口一体化,建成世界先进的现代化港口群,全省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8%、25%以上,绿色能源使用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港口枢纽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过91.6%,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建成5个以上国家级“美丽海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主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聚力实施海洋重点项目。聚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海洋等领域,谋划推进一批省级重点项目;适时召开全省海洋强省建设现场观摩会,加快推进涉海重大项目实施。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推进传统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推进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和威海、日照等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三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优化港口规划布局,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供给,2022年计划完成水运投资360亿元,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四是推动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开展现代海洋产业技术攻关,建设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五是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坚持陆、岸、海系统治理,继续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溯源工作;开展“净滩”专项行动,着力建设人海和谐美丽海湾。六是扩大海洋开放合作。持续提升“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品牌影响力,拓展海洋产业对外合作空间,高标准推进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等。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吹响了“号角”,我们将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聚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乘风破浪、向海图强,以海洋强省建设的实际成效,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

今天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陈琛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中新社记者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发展海洋经济列为十二项重点工作之一,请问省发展改革委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海林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要求,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在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中体现山东担当,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科学谋划,系统推进,狠抓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健全完善政策规划体系。省委、省政府印发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提出了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新思路,明确了下步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规划体系。今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三个十大”2022年行动计划,对包括现代海洋产业在内的重点工作予以安排部署,加快推动海洋产业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

二是谋划推动海洋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进行布局,着力形成以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近两年,省级层面集中推进现代海洋产业重大支撑性项目19个,总投资897.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3.9亿元。今年又新确定“国信2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等13个引领性重大项目重点推进,总投资218.3亿元。

三是大力培育海洋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从2019年至2022年,累计培育省级“雁阵形”现代海洋产业集群9个,领军企业8个,全面提升了现代海洋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连续2年开展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企业评选工作,对缴税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20个龙头企业累计予以7000万元资金支持,有力带动了企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9处、占全国的39.3%。高起点规划海上风电,布局了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的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总规模3500万千瓦。截至目前,建成投产项目2个,并网发电60万千瓦,实现了山东海上风电“零突破”。

四是积极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人才。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示要求,我省创新开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采取“领军人才+产业项目+涉海企业”模式,面向海洋产业领域遴选领军人才团队,集中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培育一批涉海骨干企业,实现人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了人才在海洋强省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截至目前,已支持领军人才团队29个,累计拨付省级资助资金3.48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按照“走在前、开新局”的工作总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行动,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国际先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中宏网记者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如何围绕贯彻落实“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为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郭怀芳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走在前、开新局”,着力抓好十二个方面,其中“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两项重要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科技厅将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持续优化海洋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经略海洋“走在前、开新局”贡献科技力量。主要举措有:

一是在打造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上走在前。加快推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以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探索资源整合、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长远发展,启动一批重大科研专项,力争尽快实现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和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为海洋强省乃至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二是在攻坚核心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聚焦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未来产业培育,在深远海设施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港口、高端海工装备、海洋碳汇和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示范项目,推动形成一批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的创新创业共同体,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瓶颈,完善创新链条,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海洋创新生态体系,赋能海洋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海洋人才高地上走在前。突出人才引领创新的战略地位,依托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青年科研才俊和高水平工程师,打造梯队合理、结构完善、富有活力、国际领先的高端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全方位推动海洋科技对外交流合作,着力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努力建设世界重要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是在坚持陆海统筹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规划布局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汇聚海洋创新要素,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释放我省海洋科技潜能,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科技集聚区,形成陆海联动、区域协同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大众日报记者

今年出台的《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响“山东海工”品牌,请问山东省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有哪些突出优势?下一步围绕打响“山东海工”品牌,山东省将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靖士宽

近年来,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呈现出高端化、多元化、系列化发展态势:一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优势持续提升。打造了“蓝鲸1号”“蓝鲸2号”“海洋石油119”“深海1号”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二是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迅速。“深蓝1号”“国信1号”等深远海养殖装备全国领先,“耕海1号”首创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海洋牧场模式,国内首个海上航天发射平台投入使用。三是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加速完善。主轴、发电机、铸件、塔筒、法兰、海缆等产业链环节优势持续提升。四是海洋科考装备加快发展。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装备投入使用,深海智能浮标、海洋核心传感器等取得突破。

下一步,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措施,打响“山东海工”品牌。一是重点瞄准三大领域,打造全国领先优势。聚焦超大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极地油气钻井平台等海洋油气矿产开发装备,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和养殖工船、漂浮式海上风机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核心传感器、智能水下机器人等海洋信息装备,用足用好国家和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险补偿政策,在科研专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打造高端引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山东海工装备产品体系。二是突出三核引领,形成多点支撑合理布局。充分发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在总装建造、产业配套、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济南、淄博、东营、潍坊、济宁、日照等市配套支撑作用,推动区域协同联动,积极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在深远海养殖装备、内河船舶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并在特色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设工作中给予重点支持,打造山东半岛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聚集区。三是大力实施“链长制”,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深入实施“链长制”,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良好合力,着力提升青岛北海造船、中集来福士等“链主”企业引领力和竞争力,在产业链上下游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链主”企业带动“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共同发展。组织省内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与钢铁企业建立应对钢铁价格波动的风险共担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落实“走在前、开新局”,我省在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赵辉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拓展和深化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国家行动方案,实现全海域、全流域协同攻坚,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自我加压,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范围拓展至全海域全流域。根据今年4月29日省环委会办公室印发的《山东省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我省在不打折扣落实好国家方案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将攻坚战实施范围由沿渤海四个市拓展至我省沿海七市,实施全海域协同攻坚;同时,打通陆地海洋的界限,将黄河、海河、小清河等重点入海河流上游7个非沿海城市的41个县(市、区)纳入作战范围,梳理105条入海河流181个断面清单,明确所涉94个县(市、区)保断面水质责任,实现全流域系统治理。

二、一河一策,开展入海河流总氮削减(控制)专项治理。针对入海河流总氮污染治理难题,我省于4月24日印发《关于开展河流入海断面水质改善和总氮削减(控制)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并召开两次专题会议部署总氮污染来源排查、一河一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推行“徒步巡查摸底数、加密监测找重点、追根溯源查问题、厘清责任拉清单、精准科学定方案、执法督察抓督办”的“六步工作法”,指导各地制定“一问题一方案”整治措施。目前,我省正研究制定入海河流总氮浓度预警、通报、约谈机制,进一步压实各地入海河流总氮污染治理主体责任。

三、驻点帮扶,为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帮助各地解决攻坚战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我省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联盟单位中选调10名技术骨干成立3个帮扶组,驻点青岛、威海、日照市开展帮扶,会同生态环境部在我省沿渤海四市设立的4个驻点帮扶组,实现我省驻点帮扶全覆盖。5月25日,我省组织召开攻坚战驻点帮扶第一期会商研讨会,明确各驻点帮扶组的帮扶责任和帮扶重点。下一步,我省将定期组织驻点帮扶交流研讨,为沿海各地提供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撑和咨询服务,帮助各地开展重点难点问题跟踪研究、攻坚任务进展及成效评估等工作,确保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各项任务目标有效落实落地。

齐鲁晚报记者

山东港口不仅基础设施规模大、大宗货物吞吐量高,同时也是交通运输部批复的首批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单位,码头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领先。近日媒体再次报道,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第九次打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了60.18自然箱/小时,一举提升14.2%。对此,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我省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的有关情况?

高立平

“建设智慧绿色港口”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具体要求,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实现我省港口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对此,省交通运输厅和省港口集团等港口企业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打造“智慧绿色港”。

作为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单位,近年来我省智慧港口建设取得诸多成就。完成全国首个智慧绿色港建设顶层设计方案,并通过5名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评审。首创“1+N”开放共享共建模式,联合交通运输部水科院、武汉理工大学、四大电信运营商、SAP、平安、阿里、海尔等23家高端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共同推进项目实施。目前所有试点内容已基本完成。已发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设计规范》等14项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建设行业首个中央决策智慧大脑,率先建成全球首个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码头、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全自动控制系统、原油运输“管道智脑系统”,在全国港口率先完成全系列自动化技术试点攻关,创造了多个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成果。您提到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将世界纪录一举提升14.2%,得益于山东港口完全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码头智能指挥控制系统,从软、硬件层面全面实现了关键核心系统的国产化。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试点成果验收和示范推广工作。目前,已经在为内河港口-济宁龙拱港提供包括顶层规划、建设期咨询、运营期指导等全套智慧港口建设方案。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绿色港口建设也全面起势。加快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建成全国首个港口加氢站、2座集卡自动换电站、5座LNG加气站,首创桥吊柔性光伏发电,电、气、氢等清洁用能占比达到55%。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建成全国沿海港口首座焦炭“散改集”封闭舱,建成首个跨区域、多港区统筹联动的大气环境智慧管控平台,淘汰高污染、高能耗机械设备900余台。着力优化运输结构,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2021年铁路、水路、管道集疏运量占总集疏运量比例超过75%。不久前的7月4日,烟台港原油管道复线项目建成运行,总长度370余公里,设计输送能力2000万吨/年,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公路运输碳排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应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绿色低碳港口。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按照自然资源部的部署,今年在苏鲁两省开展浒苔绿潮前置打捞,请问,我省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效果如何?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张建东

从2007年开始,黄海浒苔绿潮一直是我省海洋生态环境的严重灾害。今年4月开始,自然资源部组织江苏、山东两省开展前置打捞工作,首先在南黄海浒苔绿潮生成区域组织打捞。我省设置了三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苏鲁交界附近的35°N海域(120°E至121.50°E)是重中之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统一协调,靠前指挥。5月18日,在日照市成立了山东省黄海浒苔绿潮前置打捞现场指挥部,抽调省海洋局、日照市、青岛市有关人员集中办公。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指挥部工作规则、工作流程等制度;开发了北海区浒苔前置打捞信息平台,确保前置打捞工作责任明确、执行有力。二是立体监测,科学研判。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船舶巡航等手段,掌握绿潮分布和漂移路径;截至8月1日,共发布大型藻类预警信息69期。每天根据监测结果制定次日打捞布局方案,分区域布防,网格化管理。三是高效打捞,妥善处置。制定渔船稽核办法,设定在海作业时间、航行距离、打捞量、作业区清理情况等四个考核指标,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弹性设置指标权重,充分调动渔船作业积极性。制订卸载驳船管理办法,提高卸载效率。开展浒苔资源化利用和腐熟投放标准试验,确保妥善处置。四是严格监管,确保安全。制定恶劣天气应急预案和安全作业管理办法;对在海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配备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对船只安全设施定期进行检查;对所有参与作业的渔船和驳船进行信用评价,建立数据库管理,信用良好的船只明年优先考虑参与浒苔处置。

通过前置打捞,浒苔规模得到有效控制。截至8月1日,黄海海域浒苔覆盖面积为3.9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减少92.9%。全省海上打捞浒苔约24.8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65.9%;岸上清理浒苔23.4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75.8%。青岛海上打捞浒苔约22.03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68.7%;岸上清理浒苔8.76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86.4%。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今年浒苔绿潮前置打捞工作,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打捞处置的全链条、各环节,为明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陈琛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海洋局办公室王超,联系电话:51791626。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