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山东“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

时间:2023-02-22 15:00

出席: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顺峰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王楗夫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坤道

内容:邀请省科技厅负责同志等介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创新体系效能情况

图文实录

    王强荣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举办“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邀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先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先生,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顺峰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王楗夫先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坤道先生解读《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介绍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创新体系效能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孙海生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孙海生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借此机会,向多年来关注、关心和支持我省科技事业的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出台背景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主任的省委科创委,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省级财政科技投入连年增长,2022年达到145.2亿元,坚持“四个面向”,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和引领力大幅提升。

    一是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建成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省实验室9个、省重点实验室277个,“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获批建设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3个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量居全国第二位。高水平建设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与中科院共建济南科创城、海洋大科学中心。航空发动机试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加速建设,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

    二是前沿技术攻关能力持续增强。聚焦“十强”产业创新需求,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项目,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热效率柴油机、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等打破国外垄断,国信1号、蓝鲸2号、雪蜡车等填补国内空白。育成小麦新品种“鲁研1403”、玉米新品种“鲁单510”等农业良种22个,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十四五”以来,7个1类新药上市,获批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中药新药3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三是区域创新活力显著提高。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11个城市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二。建成省级以上高新区20家,其中,国家高新区13家,总量居全国第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数达21个,居全国第一。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6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4万家。积极承接科技奖励制度、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科技成果评价三项国家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树立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导向。高质量召开了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大会,共建黄河科创联盟,在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充分展现了山东作为经济大省、科技大省的责任担当。我省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明显的地方,近三年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随着我省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将山东加快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努力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并连续三年高规格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部署相关工作,充分体现了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坚定决心。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科技厅牵头起草了《实施意见》,以座谈会形式听取了各地市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园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150余位代表的意见建议,相继完成省有关部门会签、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实施。

    二、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共10部分27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科技强省建设“干什么、怎么干”作了系统谋划和安排部署。

    第一板块,为总体要求部分。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及工作整体目标。

    总的考虑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战略目标定位,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将山东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整体目标是:到2027年,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8%,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使命导向”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速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加速隆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万家、力争达到5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入库企业突破5万家、力争达到6万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3%以上。创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基本形成。

    第二板块,包括八项重点任务。一是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要建立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实验室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二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出要加强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方式。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经略海洋等国家战略,明确科技支撑路径。四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壮大创新创造生力军。提出要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国有企业创新示范。五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提出要强化科技人才梯次培育,实施科教协同育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六是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构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七是强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创新科技金融模式,构建市场化成果转化体系,推动创业投资发展。八是深化科技创新治理改革,持续优化全过程创新生态。从深化科技评价综合改革、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强化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

    第三板块,组织保障。主要从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要素保障等方面作了安排,加快科技政策落地见效。

    建设科技强省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省科技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切实发挥好省委科创委办公室作用,坚持“四个面向”,抓实抓牢项目、平台、人才、企业各项任务,持续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前、开新局,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为全面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山东力量。

    同时,也真诚希望广大新闻界的朋友加大宣传力度,在做好政策文件解读的同时,对科技强省建设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宣传推介,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谢谢大家!

    王强荣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人民网记者

    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业是龙头、是脊梁”。请问在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今年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孙海生

    今年以来,省科技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指示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产业重大需求,全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平台打造和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努力通过人才强、科技强支撑产业强、经济强。

    一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启动实施制造业“卡脖子”技术精准攻坚行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标志性产业链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关键环节,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30项以上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推动重点产业链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施科技赋能制造业示范工程,在氢能、北斗、核能、合成生物、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探索有组织科研,以“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方式,加快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典型应用场景示范,赋能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二是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深入实施实验室体系重塑攻坚行动,加快构建布局更加合理、管理更加科学、效能更加显著的“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建立实验室重大科研任务直接委托制和“军令状”责任制,推动实验室跨单位、跨体制组建核心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努力产出一批原创性、战略性重大创新成果。进一步优化省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布局,积极争创一批新的国家级创新载体。发挥好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先进印染、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虚拟现实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党的二十大首次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摆在一起,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意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强化科技人才梯次培育、实施科教协同育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多个维度作了部署,更加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各项工作。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创新“科、教、产”协同育才模式,依托重大攻关任务培养、发现更多优秀科技人才,采取直接委托等方式委以科研重任,支持其成为科技领军人才,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时,进一步完善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外专双百”和泰山系列人才等支持机制,推广“即来即报”快速引进机制,深入实施海外工程师、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等人才计划,组织开展“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大赛等系列活动,精准引进产业创新所需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众所周知,人才是第一资源,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在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方面,省里有哪些部署?

    龚文东

    谢谢您的提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围绕“全力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努力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总体目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将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出台实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山东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省委人才座谈会,制定“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建设总体方案,探索建立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工作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住鲁院士达到121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达到5500余名,高规格建设“山东省人才之家”,济南、青岛获评“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最具潜力)的中国城市”,“人才山东”影响力持续扩大,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围绕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将聚焦以下五方面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着力加快构建“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发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推动济南、青岛核心城市发挥比较优势,对标世界一流,集中资源联合创建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集聚区、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各市围绕全省发展需求,立足教育、科技、产业等基础条件,聚焦本地优势领域攻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人才集聚节点,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二是着力推动“四链”融合机制取得突破。将“四链”融合机制作为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深耕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教育培养模式调整、科技创新资源布局等专项行动,塑造发展动能新优势。在人才链方面,加大人才工程配额支持力度,支持领军人才团队建设集聚。在教育链方面,制定学科优化调整清单,今年将推动新设立10家左右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在创新链方面,深化“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将科技项目、平台等政策资源进一步统筹,聚焦到产业前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三是着力精准引育拔尖创新人才。实施顶尖人才集聚三年行动,建立用好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机制,深化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强化泰山人才工程布局,加大引进力度,优化人选结构,力争引育集聚顶尖人才实现新突破、培养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数量实现显著增长。完善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动态管理机制,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实施人才引领驱动推进行动,“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支持领军人才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以更大力度吸引集聚青年人才,出台全方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若干措施,统筹推动人才工程、科技项目等政策资源向青年人才倾斜。启动新一轮青年人才集聚专项行动(2023-2025),力争年内引进青年人才70万人以上。大力加强卓越工程师引育培养,壮大战略人才力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通过事业育才、政策聚才、柔性引才等模式,加快创新人才集聚。

    四是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和政策创新试点,选择在重点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省实验室等,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单位开展充分授权试点,建立完善授权松绑和监督约束相结合的人才管理机制,分领域推进重点用人单位改革事项落实跟踪评估。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唯帽子”问题治理,深化高校领域“预聘—长聘”制改革试点。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实施力度。

    五是着力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深化人才政策“最优加一点”实施落实机制,优化推广“非申即享”等政策落实兑现机制,实现“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培育壮大省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发挥好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山东省人才之家”服务人才作用。完善省市“人才卡”服务协同机制,推动建立强有力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各市实施品质活力城市、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中新社记者

    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开展的工作和下一步考虑?

    邢顺峰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出一体化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是整合教育科技资源,推动科教融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推动科教融合改革,整合原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整合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形成了科教相互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构建了“学院—研究所—产业集团”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两校先后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海洋监测技术专家王军成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等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高标准建设了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成为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科技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例如,齐鲁工业大学依托超级计算平台,发挥科教协同优势,上线了全国首个省级算力网络平台,构建以济青为核心、覆盖16市的算力互联网,实现算力赋能,成为支撑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性科技力量。

    二是汇聚创新要素,开展协同攻关。近年来,省教育厅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20余所高校与60余家科研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组建协同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以“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为支撑,合作培养1800余名研究生,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赢。2022年,省内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全省科技成果奖120项,占全省总数的56.3%,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烟台大学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绿叶制药集团构建“导师校企双聘、学生校企共育”的科产教协同新模式,研制的国家1类新药-若欣林,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抑郁症创新药物;利培酮-缓释微球创新制剂打破国外企业对微球技术的垄断,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我省科产教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

    三是搭建创新平台,提升服务能力。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深入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启动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在平台建设、人才集聚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全面加强学科尖兵梯队培育。积极融入全省“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主动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建设,重构高校实验室体系,认定了山东省高校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特色实验室和文科实验室340余个,依托高校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占比达45%,教育日益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近日,山东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研究成果,打破了十字花科蔬菜的生殖隔离,为蔬菜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东农业大学正在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成立“现代农业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推动发挥科教协同创新优势,为农业产业科技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再添新动力。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与省科技厅的协同配合,强化政策供给与资源配置,支持指导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开展协作。围绕海洋、先进制造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利用5年时间,组建10个左右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在科研育人平台、科研教学资源和导师队伍等方面开展共建共享,联合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推动产生一批原始创新成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众日报记者

    请问,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我省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打算?

    王楗夫

    2022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成功创建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新认定省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橙色云、蓝海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数量并列全国第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达到 29 个,居全国第一。10个创新成果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大奖,居全国第一。潍坊动力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7个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居全国首位。雪蜡车、己二腈制备、“国信1号”养殖工船、高热效率柴油机、磁悬浮真空泵等填补国内空白。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截至去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388.3万户,同比增长5.8%,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30万户。率先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方案,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1个,累计分别达到756家和186个,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50家山东企业上榜。

    三是企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深入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11位省领导挂帅担任“链长”,细化“链长制”运行30条措施,推动实施补链强链项目343个。高标准承办全国首场“百场万企”融通创新对接大会,融链固链“山东模式”被工信部认可并被全国推广。精心组织“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实施网络营销“流量券”,创新发展“服务券”,支持中小企业拓市场、强创新。

    为继续推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重点围绕三方面发力: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先进印染、智能家电、虚拟现实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强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争取新认定7家左右。巩固扩大 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能级提升行动,新培育20个左右省级集群。力争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以上、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10个左右。

    二是持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开展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赋值专项行动,打造更多优质中小企业,力争今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瞪羚企业400家、独角兽企业3家,争取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以上。加强各方面要素和政策保障,支持企业建设“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力争新增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0家左右。鼓励“链主”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牵头在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年内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左右。持续强化与教育、科技等部门的产学研融合工作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不少于6场次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2月28日,我们将联合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

    三是重视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企业家、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五支队伍”。全面启动人才引领型企业培育工作,试点企业不少于25家,树立一批依靠人才实现企业加速发展的“排头兵”。深入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力争引育人才150名左右。新培育公共实训基地50家左右,扎实开展“技能提升·企业行”人才供需对接活动。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培训企业家1000人左右。持续推进青年企业家培养“导师制”,新遴选培育青年企业家学员200名。持续深化优秀企业家宣传表彰活动,发布民营企业家“挂帅出征”百强榜。

    山东广播电视电视台记者

    请问我省在推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李坤道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是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也是助推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的有力抓手。围绕加快推进科创金融发展,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聚焦“四个突出”,加力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突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是促进金融资源与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创新活力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省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着力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大力推动科技型企业通过上市、发债、挂牌等方式融资。2022年以来,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5家,北交所上市公司7家,合计实现首发上市融资160亿元;发行科创票据信用债券10只,发行规模83亿元。着力开展科创企业上市培育行动,联合省科技厅和上交所,在全省范围内筛选优质科创型拟上市企业87家,依托科创板培育中心(山东)做好常态化、系统化上市培育培训工作。为积极培育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我省2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均设立了科技板,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资本运作、路演培训、投融资对接等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截至2023年1月底,2家区域性股权市场科技板累计挂牌企业863家,实现各类融资8.8亿元。下步,将推动更多科创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挖掘充实上市后备资源,全力抓好企业上市工作,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基础作用,引导企业更好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突出优化金融辅导。自省委省政府推动实施企业金融辅导员制度以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以深化科技领域金融辅导为着力点,联合省科技厅连续三年开展科技企业金融辅导扩容工作,分批分次将重点科技型企业、中小科技企业和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纳入辅导范围,聚合多方金融资源,为科技企业纾困解难。截至2023年1月末,累计为32399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9711.88亿元,其中为392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3家重点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879.27亿元。下步,将持续开展金融辅导助企纾困集中行动,聚焦科技等重点领域,为更多有意愿的科技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辅导服务,当好融资对接的“智囊团”“联络员”“推进器”。

    三、突出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引领。以全面推进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围绕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探索科创金融发展新路径。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技术、高风险特点,进一步健全完善试验区科创专营机构体系建设。截至2022年末,试验区设立科技分(支)行等科创金融特色机构20家、科创金融事业部(中心)12个、科创小额贷款公司1家,实现六大国有银行及重点法人银行机构在试验区全覆盖。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引领放大作用,参与组建基金42只,规模404亿元,放大倍数近5倍,有效带动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为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积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业务,指导制定知识产权交易业务规则和挂牌流程系统开发,目前,首批知识产权转让项目已顺利成交。下步,将聚力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统筹布局,科学谋划,完善“政策链”,畅通“信息链”,优化“服务链”,持续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实现高水平循环。

    四、突出发展科技人才专项金融服务。为探索“人才+资本”融资服务模式,积极发展“人才贷”“人才创业保险”“人才板”等定制化金融产品,为人才资本要素赋予金融属性,促进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截至2022年末,全省累计发放“人才贷”1533笔,贷款金额70.47亿元;累计为80家人才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1.83亿元;“人才板”累计挂牌企业193家,为企业实现各类融资5.2亿元。下步,将进一步优化升级人才金融服务,完善“人才贷”产品,推广“人才创业保险”,发挥好“人才板”功能,构建更加系统、多元、丰富的科技人才金融支持体系。

    王强荣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科技厅办公室刘凡子,联系电话:51751025。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