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 2023-06-11 7:00:00
赵传新代表:
《关于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我们会同省直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规划引领,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方向。聚焦传统产业转型、绿色安全发展、产品价值提升、产业生态创新,制定出台了《工业技改提级2022年行动计划》(鲁政办字〔2022〕28号),加快推动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生态化技改,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每年联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筛选了一批质量效益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牵引作用足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编制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企业技术改造领域。2022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3%,高于全部投资1.2个百分点;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3049个,提前完成“万项技改、万企转型”。
(二)加强政策扶持,激发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实施省级“技改专项贷”贴息和融资费用担保补助、技术改造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政策,调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积极性。2022年,安排近2.35亿元资金,支持实施技术改造设备奖补、重大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项目451个,带动企业设备投资400多亿元;技术改造领域股权投资资金2.5亿元覆盖9家企业,撬动项目投资25.19亿元。
(三)推动产业融合,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制定“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制定寿光蔬菜等23个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培育特色产业“单项冠军”企业。大力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22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 543 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4265 个。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建立起以分管省领导为链长的山东农业全产业链“链长制”。加快推进沿黄小麦、沿黄大豆、沿黄肉牛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梯次打造一批千亿级和五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狠抓创新赋能增效。持续强化与教育、科技等部门的产学研融合工作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健全动态发布“揭榜挂帅”榜单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快关键基础产品创新突破,重点发展一批市场急需的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重要装备及零部件、紧缺材料和高端软件,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绿色基础制造工艺,加速自主创新产品迭代升级和产业化应用。深化科技与制造业融合,靶向实施省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发挥20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作用,每年开展50项以上重大产业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工业母机、芯片等高端领域,提升制造业自主可控能力。深化数字与制造业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19个领域、160个重大工程落地,壮大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制造业全流程数字改造。
(二)狠抓产业改造升级。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快编制出台《山东省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以抓高端化提升促结构升级、抓智能化改造促数实融合、抓绿色化转型促节能降碳、抓集群化发展促生态融通、抓服务化延伸促模式创新的“五抓五促”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持续完善技术改造服务体系,通过企业申报、专家评估等方式分行业、分领域建立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推荐名录库,为企业提供综合性、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持续深化“亩产效益”改革评价,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让有限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三)狠抓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围绕小麦、大豆、花生等优势产业,打造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全产业链典型县,打造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大力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围绕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提升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打造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培育预制菜“十大品牌、百强企业、千优产品”,争取支持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园,培育预制莱产业集聚区。深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集中培育15个国家级、68个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搭建用好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等公共平台,提高服务型制造水平。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6月11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规划与技术改造处,5178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