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山东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12月1日起施行!专家解析发展路径——重点锚定绿色低碳 提前布局未来产业

发布日期: 2024- 10- 15 16: 16: 50 信息来源: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

日前,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下称《条例》),《条例》将于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从事工业自动化研究的专家、山东省科学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导报特约评论员吕兆毅认为,《条例》制定了山东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和详细路径,尤其是对政府和部门职责作了明晰。《条例》专门提到应当深化对外区域合作,同时要求统筹推进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可见为培育先进生产力,山东要持续推进高质量开放,并集中布局未来产业。

传统、新兴产业两手抓

山东拥有悠久工业历史和深厚制造业底蕴,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的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526个,是中国工业体系最为齐全、基础最为雄厚、结构最为完善的省份。

根据《条例》,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改造提升冶金、石化、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新能源汽车、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氢能、生物制造、生命科学、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如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包括对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山东都将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来实现。

根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山东省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2023-2025年)》,山东要在工业领域持续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跃升,夯实新型工业化产业基础,到2025年,全省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六大传统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产值规模突破10万亿元,还要完成“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7%左右的目标,让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左右,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3%,高出全国25个百分点。同时,山东还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培育具有牵引性、支柱性的重大产品和装备,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吕兆毅提到,《条例》对山东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有了详细规划,尤其是厘清了政府和部门职责,建立健全统筹推进工作机制:“比如,《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制造业重点项目库,健全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重点行业技术改造投资引导,这说明《条例》对各级政府负责范围进行了明确分工,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

建立梯度培育机制

《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先进制造业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型企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等优质企业;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动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建立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加强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协同协作,协调解决产业链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一体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此外,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重点围绕高端化工、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母机、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农机装备、高端铝材、现代食品等优势产业,培育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要素集聚、特色错位发展的集群发展格局。

如是,一组“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培育梯度跃然纸上。

近年来,山东搭建起一系列企业梯度培育机制:24000余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0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创新梯度已然成型,并且山东还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7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在重点产业链发展方面,早在2021年,山东就印发了《关于建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的通知》,配套建立“链主”企业牵头主导、产业链联盟合作、产学研协同推进、要素保障服务四大机制;2022年,山东启动实施了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推动“链长制”工作走深走实;再就是如上文所述,山东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方面,山东出台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5年初步形成3个世界级集群、8个国家级集群、30个省级集群的“3830”集群发展格局;制定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认定办法(暂行)》,培育认定2批共2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争取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统计监测试点,潍坊市动力装备、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两个集群入选国家试点;编制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动力装备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向世界集群提升。

此外,山东还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作,分4批培育认定了100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10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共吸引集聚企业12.2万家,近3年主导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4.8%,成为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创新引领发展方向

根据《条例》,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机制,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将产业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落实到省级人民政府,吕兆毅认为,《条例》对技术创新的布局规格很高。

《条例》还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强化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其设立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研发机构,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专有技术保护和运用,加快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和产业化水平。

“《条例》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吕兆毅表示,“这对有志于发展先进技术的制造业企业来说,不啻于全新的经营思路。”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加大先进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统筹推进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同时,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据了解,为了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这“四链”融合发展,山东面向先进制造业等五大领域,梳理确定了448家重点单位,建立行业领域顶格推进机制,联动征集人才引进等需求4.3万个,出台23项措施,构建形成深化“四链”融合的“1241”支撑体系。此外,山东还优化提升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面向产业创新、科技创业、现代经营管理、技能领军四类人才实施遴选、集聚,2023年引育省级产业领军人才620名,属于山东重点发展的11条标志性产业链人才占比达71%。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通知,提出到“十四五”末,全面加强一批先进制造业常态化用工服务,集中解决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规模化用工需求,着力促进一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先进制造业就业,培育壮大一批先进制造业技能人才,引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高层次人才,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

《条例》明确,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深化对外区域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本省设立综合研发机构;支持制造业企业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等延伸,提升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这说明,山东先进制造业正在走向国际市场。

吕兆毅认为,区域经济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等的不断深化为山东制造业的发展带来良机,同时也不断塑造山东制造业在全球分工领域的新格局。“山东拥有3345公里海岸线,有20多个港区的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山东中欧班列国际运营线路达到54条,可以直达‘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58个城市……我们理应在对外开放中有所作为。”他表示。

为保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应当建立健全品牌发展机制,引导制造业企业实施以产品和服务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品牌设计和运营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支持制造业企业主导或者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鼓励制造业企业和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为此,山东近日从全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领域遴选出105项产权明晰、节能环保、创新性强、质量卓越、品牌卓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产品,认定为2024年“山东制造·齐鲁精品”,进一步做强了“山东制造”优势品牌,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山东制造”也开始闪耀全球经济舞台:山东众多企业抢抓经济全球化机遇,乘势而为推动品牌出海,主动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凭借好品质和高性价比在全球市场脱颖而出,成为“山东制造”品牌的代言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一批面向未来的制造业产业,还积极利用电子建模、3D打印、精雕等新技术,持续发展产品和技术创新,不断丰富“山东制造”品牌技术含量,持续提升“山东制造”品牌核心竞争力。

绿色低碳是必由之路

根据《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光纤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培育力度,推动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数字化改造、网络化集成,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

同时,还应当以绿色低碳转型为目标,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支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并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低碳、零碳、负碳等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使用新能源,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加强水资源、工业固体废物和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吕兆毅直言,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就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而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绿色低碳是必由之路。

近几年,山东全力培育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动建设一批未来产业特色园区。目前,潍坊市元宇宙产业集群、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集群等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此外截至2023年,山东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2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到156家,在超算互联、植物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实现突破。

在绿色低碳方面,近几年,山东聚焦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攻坚突破,夯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基础保障。一方面,持续加大节能降耗的力度。“十四五”前三年,山东的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5.8%,以更少的能耗支撑了经济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十四五”以来,新能源装机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长,煤电装机占全省发电装机的比重持续下降。预计今年年底,山东新能源装机规模将历史性超过煤电。

吕兆毅认为,山东作为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工业大省、强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理应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以绿色低碳为转型目标,不仅仅是制造业先进性的体现,更是山东制造业发展的使命和内在需求。”他表示。


(解读专家:山东省科学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导报特约评论员 吕兆毅

(记者 杜杨)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