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9 10:00 出席:省政府副省长周立伟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翠荣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崔霞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孔庆成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少瑾 内容:邀请省政府负责同志等解读《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 |
孙应琢
媒体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了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政府副省长周立伟先生,为大家解读《实施意见》有关内容。同时,我们还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翠荣女士,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先生,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崔霞女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孔庆成先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少瑾女士一起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周立伟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周立伟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山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一、出台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二十大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美丽中国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为全面落实《意见》部署要求,加快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
二、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全文共9章27条。
第一章为总体要求。明确了美丽山东建设的指导思想,分阶段提出了美丽山东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7年,美丽山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全面建成。
第二至第七章为重点任务。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6项任务。二是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出打好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5项任务。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提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等2项任务。四是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提出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强化环境风险防控、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3项任务。五是加快建设美丽山东新高地。提出建设美丽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山东样板等3项任务。六是大力开展美丽山东建设全民行动。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等4项任务。
第八章和第九章为保障措施。强化美丽山东建设支撑保障,提出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科技支撑、强化项目支撑等4项要求。加强美丽山东建设组织领导,明确坚持和加强党对美丽山东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建立评价体系、实施进程评估,要求各市和省有关部门、单位细化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三、主要特点
《实施意见》是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编制过程中,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对照国家《意见》明确的目标任务、思路举措,加强系统谋划,全面贯彻落实。二是坚持注重结合我省实际。聚焦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等,与正在推进的各项重点工作有机衔接。三是坚持突出问题导向。围绕绿色低碳转型、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修复、守牢安全底线等重点问题,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加快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四是坚持强化责任落实。各项重点任务都明确了牵头单位、配合单位,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担,推动落实落地、见行见效,努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丽山东新篇章。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孙应琢
谢谢周立伟先生!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新华社记者
请问,山东围绕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侯翠荣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2017年开始,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7个批次,我省共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1个,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工作中,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着重把握了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示范引领。组织遴选时,既看生态本底,更关注申报地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综合衡量比对沿海、内陆、山区、平原等不同地区,统筹兼顾市、县、乡、村四级,真正做到创成一个,引领一片。
二是强化政策激励。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激励机制,荣誉之外,各地对示范创建命名地区还实施生态资金奖补,全省累计奖补资金超过3亿元;将创建情况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进一步激发地方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比如济南、潍坊等市每年依据创建级别给予创建成功的县(市、区)不同等次的资金奖励。
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明确了取消创建申报资格的重大情形目录。如,列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的,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排名位于全省靠后的,均不得申报。定期对全省所有命名地区的大气、水等核心环境质量指标进行排名通报,确保示范区的先进性。
四是推进“两山”转化。与文旅部门联合,将创建地区作为生态旅游首选地。指导创建地区试点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探索“两山”转换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蒙阴县开展县乡村三级GEP核算,建立了全省首个县级GEP核算平台,推动解决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问题;搭建“绿色银行”交易平台,打通了“生态”与“富民”转化通道。
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严把申报创建的准入条件,加强对已命名地区的日常管理和复核评估,全面提升示范创建质量,持续打造一批美丽山东建设示范样板。
中央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问,近年来,我省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玉志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做好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是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通过开展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即城市建成区整县(市、区)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黑臭水体清零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养护管理,不断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在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加强顶层设计。近年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两会”等重要会议,以及山东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都对“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2022年,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印发了《山东省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为破解资金难题、调动各方积极性,联合省财政厅印发了《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资金奖补方案》,建立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分梯次“以奖代补”机制,先后发放奖补资金8.1亿元,全省形成了“上下联动、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
二是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综合治理。在推进城市建成区市政道路雨污合流管网改造的同时,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建筑小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从源头上做到雨污分流。同时,出台验收和评估办法,建立专家库,按照“成熟一个、评估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采取县级自评估、市级核验、省级抽检的方式,进行评估验收。加大城市黑臭水体“网格化”巡查力度,开展专项行动,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实行群众有奖举报,及时发现问题,即知即改、动态清零。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增加处理工艺单元有序提标至准Ⅳ类,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严格执行准Ⅳ类排放限值要求,切实满足再生水利用的水质需要。
三是坚持常态长效,完善工作机制。省、市、县逐级签订承诺书,紧扣目标任务,系统梳理各级工作指标,建立工作台账,实现工程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对全省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实行月调度、季通报,通过召开视频推进会、现场观摩会、业务培训会等方式,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通过下发提示函、督办函以及通报批评、公开约谈等措施,逐级压实责任,确保任务落实。截至目前,“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
2022年以来,全省累计改造市政雨污合流管网3815.8公里、建筑小区11433个,103个县(市、区)基本实现整县(市、区)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49%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88座,形成处理能力1700万吨/日,再生水利用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50%和98.6%。
下一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美丽山东建设要求,持续加快城市建成区排水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谢谢!
中新社记者
请问,我省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崔霞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近年来,我省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在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若干措施、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能源、工业等17个分领域工作方案、保障方案,省级层面“1+1+N”政策体系不断落地生效。制定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建立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889个;推动发放煤炭清洁利用和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762亿元,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344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189亿元,信贷总量、受惠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推动“双碳”战略与节能工作深度融合,狠抓“两高”行业能效提升。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我省“十四五”前三年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5.8%,超出国家下达的“十四五”激励目标。
二是加力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十四五”以来,我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转移整合炼钢产能2356万吨、焦化1801万吨、地炼2696万吨、轮胎2380万条,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钢铁企业全部关停。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2023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5万个,技改投资增长9.4%、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全力壮大“十强”产业,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8万亿元,带动上下游配套及关联企业超过2万家;180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和276家领军企业总规模分别达到8.9万亿元和3.1万亿元。
三是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2023年,我省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建成投运渤中B2等海上风电项目、首批200万千瓦国家大型风光基地项目,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正式投入商运,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9395.8万千瓦,发电量达到1579亿千瓦时,装机量和发电量较2020年实现“两个基本翻番”。截至3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9728.1万千瓦,占总装机量45.1%。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梯次开发、连续发展抽水蓄能项目,持续推进电化学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应用示范,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98.3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下一步,省发改委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助推美丽山东建设取得新成效。
齐鲁晚报记者
请问,我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和进展?
侯翠荣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无废城市”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2022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我省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一年多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扎实推进,具体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效。
一是工作体系日趋完善。修订《山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将“无废城市”建设上升为法规要求。联合省广播电视台开辟《无废城市 绿色齐鲁》专栏,广泛宣传“无废”理念和“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按年度制定工作推进计划,并逐一分解到各省直部门和各市。将“无废城市”信息平台纳入“数字山东”建设重点,着力打通生态环境、工信、住建、交通、农业农村、卫健等部门固体废物信息数据,促进“无废城市”建设管理从“人治”走向“数治”。编制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评估方案及“无废细胞”评价指南,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开局起势。
二是治理难题逐步破解。聚焦废盐、赤泥、脱硫石膏等重点难点,开展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如山东环保集团成功破解高反应性精馏残渣处置难题,滨化集团年可处理利用废盐13万吨,山东高速集团每年消纳赤泥30万吨,泰山石膏集团每年资源化利用脱硫石膏1500万吨。开展“无废集团”建设试点,推动企业内部设施共享、废物“吃干榨净”和降本增效。
三是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梯级培育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2023年,对1147家重点行业企业下达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目前我省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已连续四年超过1000家,居全国前列。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全省设区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95%以上。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不断优化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协同各市各相关部门,以建设成效评估为抓手,以培育高质量“无废细胞”为重点,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让循环更畅通、城市更美丽。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请问,我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如何?下步如何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孔庆成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十四五”以来,我省大力推动工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9.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1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51%,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突破47%。
一是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以更大力度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2023年,全省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5万项,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工业利润增长24.4%,分别高于全国2.5、26.7个百分点,在工业大省中名列前茅。二是数实融合深入推进。开展数字经济“创新攻坚年”,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2023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增长12.4%,持续保持较高增速。三是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加强企业培育和固链强群,全省单项冠军、小巨人等优质企业数量走在全国前列;实施融链固链活动,18家企业入选全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四是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完善。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21家、绿色工业园区4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聚焦六个方面攻坚突破。一是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上攻坚突破。加快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万华化学蓬莱新材料产业园、东明石化30万吨UPC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山钢永锋临港二期、山钢集团与中国宝武合作的精品基地二期等项目建设。二是在提升产业创新力上攻坚突破。做强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两大载体,深化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两大工程,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每年培育推广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600项以上,力争年内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1%左右、研发机构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增长8%左右。三是在塑造发展新优势上攻坚突破。加快优势产业技术、产品创新迭代,增强高端供给能力,力争全年生产新能源汽车60万辆;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每年组织实施20项左右前沿技术攻关项目,加快打造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潍坊元宇宙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等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四是在做强数字新引擎上攻坚突破。年内培育认定数字产业集聚区10个左右,开展企业数字化培训50万家次,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200个以上,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左右。五是在厚植产业生态上攻坚突破。持续开展“十链万企”(以11条标志性产业链为引领,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推动大中小企业在更加细分产业领域开展精准对接协作,协同突破产业链断点堵点问题,实现“以大带小、以小补大”,促进万家企业协同融合发展)融链固链活动,全年计划举办对接活动1000场以上。六是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上攻坚突破。认真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强化节能降碳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聚焦重点行业,打造一批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加强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为美丽山东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黄河记者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任务目标。请问,省自然资源厅将有哪些打算和措施?
王少瑾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省自然资源厅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运用“厦门实践”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提升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美丽山东建设厚植生态根基。
一是战略引领、规划管控。深入贯彻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开展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系统谋划“十五五”耕地保护、山水治理、矿山修复、海洋修复等专项任务,完善沿黄、沿海、沿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三区三线”成果实施,协同推进耕地、矿产、森林、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保护。
二是陆海统筹、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高质量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突出泰山、沂蒙山、黄河三角洲、南四湖等重点区域,全要素、全地域、全方位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建设沿黄绿色长廊,推进鲁中南、鲁东丘陵区荒山绿化,持续建设“和美海岛”,全面加强自然岸线、无居民海岛、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
三是健全制度、依法治理。加快《山东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立法,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机制,探索建立海岸线占用与修复平衡制度。严格落实黄河管理岸线管控要求,依法依规推进沿黄开发区扩区调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奖惩激励,强化“林长制”考核评价,压实各级各部门自然资源生态保护责任。
四是人民至上、生态为民。因地制宜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治理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紧密结合、深度融合。支持各地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生态旅游,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加速实现“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
五是严格执法、守牢底线。深入推进自然资源执法向事前预防、立案查处转变,向求真求实、严格执法转变,向日常化监管、经常性整改转变,源头防范、坚决整治打着生态建设旗号破坏生态行为。继续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和新增用岛,抓实森林防火、地质灾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强化海洋自然灾害预警监测,切实守牢自然资源生态安全边界。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请问,山东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具体做法和成效有哪些?
侯翠荣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近年来,我省通过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对规划编制、政府决策、环评审批等都形成了重要支撑。比如,在我省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中,分区管控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各级党委、政府将分区管控作为综合决策的前提条件,对于遏制“两高”行业盲目发展、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比如,我们将分区管控成果嵌入环评审批程序,生态环境部门和社会公众可依托数据平台,对项目环境准入提前研判,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多了一条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途径,等等。
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建制度。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列为重要改革举措,省级定规则、画底图、抓统筹,市级抓落实、强特色、重落地,制定了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动态更新机制、跟踪评估机制和监督落实机制,我省在全国第二批19个省份中率先完成市级成果发布。
二是细分类。在全域科学划定约3.5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实现了重要生态区域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在大气、水、土壤、海洋等各要素分区管控的基础上,将陆域划分为475个优先保护单元、1057个重点管控单元和822个一般管控单元,将海域划分为139个优先保护单元、130个重点管控单元和127个一般管控单元,从而实现了全域的分类管控。
三是抓落地。在陆域建立了“1个省级+3个区域+16个市级+2354个管控单元”的四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实施一单元一策,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要求四个维度确定差异化的准入清单,力求易操作、好落实。比如,在产业园区开展规划环评时,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为主要依据,分析园区规划与其相符性,制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范园区环境管理行为,推动分区管控要求在园区落地生效。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更新完善分区管控成果,强化成果应用和评估,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效能,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孙应琢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韩文静女士,联系电话:51798804。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