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时间:2024-05-14 15:00

出席: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 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侯典明 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罗新军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张龙

内容:邀请省科技厅主要负责同志等解读《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图文实录

    李康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先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侯典明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罗新军先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张龙先生解读《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孙海生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孙海生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借此机会,向多年来关注、关心和支持我省科技事业的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我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于4月23日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以鲁政办字〔2024〕43号文件印发实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出台背景

    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

    第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做出最新指示要求,需要全面对标对表、抓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今年九项重点任务之首,赋予科技事业新使命,对科技工作提出新要求。

    第二,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需要加快制定具体工作举措。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11条标志性产业链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据统计,11条产业链所涉及的重点行业,涵盖了41个工业大类当中的近七成,产值占到规上工业产值80%以上,基本覆盖了我省制造业的主要领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工作部署要求,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把“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塑造新优势”列为十项任务之首,提出要“启动科技创新赋能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

    第三,我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需要持续做好巩固提升的文章。近年来,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出“山东好成果”、科技大市场、科技金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023年,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1.35%,同比提高3.0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各个产业链都存在一些“卡脖子”环节和关键技术短板,需要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强化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同时,实践证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技、教育、人才、产业、金融等部门协同发力,统筹各方资源合力攻坚,亟须在制度上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工作合力。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提出要聚焦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求,系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补齐战略领域核心技术短板,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构建具有山东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二部分,主要目标。提出到2027年,聚焦标志性产业链领域,形成200项左右重大创新成果,新增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2400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万家,其中标志性产业链领域占比达到80%;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5%左右,标志性产业链策源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部分,产业链科技攻关方向。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在逐条梳理创新资源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前沿技术跟踪预测,提出了29个科技攻关的战略领域,并逐个领域提出了下一步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产品研制、示范应用等环节的主攻方向。

    第四部分,推进措施。从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创新平台提质增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创新人才团队引育、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供给、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加速集聚创新要素等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

    三、政策亮点

    《实施方案》重点突出三个导向。

    第一个是,突出系统观念。深刻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项目、平台、企业、人才、金融等多个维度提出“一揽子”政策措施,一体化布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为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第二个是,突出关键领域。聚焦全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创新发展所需、所急、所盼,明确了29个战略领域作为下一步科研攻关的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型产业集聚壮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产业发展的特点,为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我们后续将单独出台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以更大力度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第三个是,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系统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创新生态,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将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将依托企业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开展企业研发“一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大力支持“三高一核心”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每年培育6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和200家科技领军企业,等等。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积极发挥牵头部门的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制定配套落实措施,狠抓政策落地实施,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为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康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新华社记者

    请省科技厅介绍一下我省在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相关进展和工作成效?

    孙海生

    近年来,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面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有力支撑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在横向上,202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委科创委,今年1月,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重新组建成立了省委科技委,以更大力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协同,实现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协调联动,提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在纵向上,建立了省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的发展需求,遴选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近三年来,累计安排财政资金73.9亿元,实施了449项省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了一批影响产业链安全、制约产业链升级的“卡脖子”问题,有力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比如,济南二机床研发的国产首条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件机床加工及装配自动化生产线投入使用,单条产线可满足年产20万辆汽车的需求,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岛天仁微纳建成全自动、模块化大幅面纳米压印光刻生产线,形成了纳米压印全套工艺,打破了微纳加工领域的国外垄断。烟台睿创微纳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8微米红外热成像模组,使我国成为第四个掌握非制冷红外热成像芯片核心技术的国家。等等。二是推动了创新资源加速向标志性产业链集聚。我们围绕标志性产业链布局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从国家级平台看,我省现有的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部围绕标志性产业链进行布局建设;从省级平台看,标志性产业链集聚了70%以上的省重点实验室、所有的省技术创新中心;从人才资源看,80%以上的住鲁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汇聚在标志性产业链。这些都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是系统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让企业作科技创新的“出题人”和“答题人”,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科研攻关,近三年省重大科技项目中,企业牵头的比例超过了70%。重点支持“链主”企业和研发投入占比高、复合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硬科技”——“三高一核心”的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新增6000余家,总量突破3.2万家,居全国第4位;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突破4.5万家,居全国第3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88.26%,居全国第1位。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的29个重点领域,再精准布局一批创新平台,补足创新链短板;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加快凝练一批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组织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努力攻克一批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全面提升重点产业创新能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网记者

    高等学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关键交汇点,请问我省高校在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侯典明

    近年来,省教育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引导高校精准对接服务我省标志性产业链,强化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学研究、有组织服务发展,全省高校近4万名博士、占全省六成多的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五成多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贡献了我省近六成的国家科技奖、超九成的省自然科学奖,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提升服务标志性产业链的“匹配性”。适应新旧动能转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求,不断扩增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接续推动“双高”建设、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持续优化学位点布局建设,全面实现省属本科高校应用型大学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积厚成势,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了高水平源头动力。制定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新增高校本科专业426个,其中新兴专业259个,撤销214个、停招216个,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有的放矢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二是积极打造教育人才集聚高地,提升服务标志性产业链的“支撑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深入落实“筑峰计划”,去年新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160余人。目前,全省高校共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100余人,成为引领标志性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省级工程硕博士改革试点,建强8个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安排专项招生计划超过1500个,支持高校与高水平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不断提升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标志性产业链的“贡献度”。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契机,高校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对标11条标志性产业链、“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山东海洋、现代农业、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等教育共同体,打造12个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7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设立126个新技术研发中心、27个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打破学科壁垒、部门界限,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深入开展“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通过校企人才、资源等双向奔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开展7场次标志性产业链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发布高校创新成果超500项,校企意向合作金额超4.7亿元。推动高校发挥资源集聚效应,产出了一批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突破性成果。

    谢谢大家!

    香港商报记者

    请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工业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罗新军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企业可以有效连接技术和市场,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力度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一直以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利于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动能,推动产业创新能级加快跃升。去年,我省新增1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全国质量标杆,总数均居全国首位。新建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88个“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有效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覆盖面。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202项,带动产生新技术1929项、新产品2113项、新工艺1730项,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博强3060”风电安装船成功交付,数字孪生科研试验船“海豚1号”完成首航,为锻造国之重器展现了山东担当。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机融合,在促进“五链”融通发展上加力提效。

    一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持续推进“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全年发布核心技术需求100项以上,实施3000项左右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力争全年新培育“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00家左右。

    二是聚力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左右,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左右,引领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10项左右,力争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上实现新突破。聚力打造技术创新标杆,新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左右、省级示范企业80家左右;省级质量标杆80项左右,确保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质量标杆数量保持全国领先。

    三是促进创新要素高效对接。持续强化与教育、科技等部门产学研融合工作机制,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资源要素对接等方面深化协作。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赴全国优势学科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持续开展创新产品遴选,编制发布全省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全年组织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产品新技术推介活动5场左右。

    四是大力引育高层次产业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型企业工程,引领做强企业家、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卓越工程师、高技能等产业领域五支人才队伍,全年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15家。深入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探索在重点领域优化配额制,解决企业个性化需求问题,力争新引育产业亟需领军人才170人左右。

    科技日报记者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与创新是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山东作为全国人才大省、人才强省,请问在标志性产业链高层次人才引育方面有哪些措施?

    张龙

    谢谢您的提问。标志性产业链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也是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发挥人才引领发展效能的主阵地、主战场。近年来,山东加快建设“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深入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在2023年遴选的省级产业领军人才中,标志性产业链相关领域占比达71%。下步,我们将加大人才、教育、科技、产业协同力度,服务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精准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四链”融合千企提升计划,优选1000家左右龙头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省市联动开展人才共引共用。深化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今年我们聚焦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划定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30余个重点领域,年内将新遴选支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70名左右。深入推进顶尖人才集聚三年行动,支持企业抢引顶尖人才。举办第三届山东人才创新发展大会暨第十三届“海洽会”,围绕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策划人才赛事、产学研对接等活动,广泛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鲁发展。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发放“山东惠才卡”,提供绿色通道服务便利,提升政策兑现信息化便利化程度,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人才力量。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扩大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规模。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3个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适时启动海洋领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探索项目协同攻关、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实施“技能兴鲁”百万工匠培育行动,每年开展不少于100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扎实推进“青年人才集聚齐鲁行动”,精准对接、有效响应产业需要,力争年内引进青年人才80万人以上。三是积极推动人才融入产业、服务产业。近期,我们会同省科技厅启动了提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效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支持30家左右高能级平台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联合组建高水平人才团队,协同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打造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更加敏锐地捕捉产业链需要,精准引导人才创新、加速促进成果转化。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请问省科技厅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做法?

    梁恺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省科技厅推出了“山东好成果”、科技大市场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深化科技成果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研成果加速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转化应用,加速形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遴选发布“山东好成果”。自去年7月份启动至今,已经遴选出近50项取得重大突破的成果。在基础研究领域,山东大学嗅觉感知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同时,我们面向标志性产业链,遴选出40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组织召开了3场路演对接活动,累计吸引国内外500余家高校院所、投资机构、重点企业现场参加,23万人次线上参与,达成合作意向70余项,意向投资金额达9.4亿元,有力支撑了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快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了解决供需双方对接不快、不精准的问题,省科技厅整合人才、技术、成果、设备、数据、资金、政策等各类科技创新要素,正在打造一个集成果展示、供需对接、成果评估交易、融资路演、中介服务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市场化、实体化运行的科技大市场。目前,线下实体市场选址济南历下区,施工已经基本完成,并与100多家高校院所签订入驻合同,招引基金、评估、咨询机构150多家,计划5月底线上线下正式投入运行。

    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一方面,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布局建设了6家概念验证中心、25家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强化开放服务,加速推动科研成果的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和中试熟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成果转化服务,建设了27家国家级、72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以及2家国家级、10家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技术转移人才7200多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是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遴选了33家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工作,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一季度,全省33家试点单位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额达7052.91万元,同比增长115.69%;签订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合同额5.12亿元,同比增长13.43%。省科学院研发的医药中间体频哪酮,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目前已经在成武晨晖环保等企业应用于生产,年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6亿元,新增利税3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专项行动,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性意见,推出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科技成果“先试用后转化”等一批改革事项,引导科研人员面向市场开展科研,从源头上激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大力吸引头部创投机构、服务机构进场入驻,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技术交易、融资路演等“一站式”服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请省科技厅介绍一下,我省在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供给,拓展科创企业融资渠道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梁恺龙

    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将科技金融摆在首位进行部署,强调把更多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近年来,省科技厅会同省委金融办、省财政厅等部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从突破科技型企业“无担保、无抵押”融资难题入手,系统推进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搭建了“科融信”服务平台。通过整合互联网、政府和行业大数据,把科技人才、项目、创新平台、知识产权等9类创新元素作为关键变量打造新型授信模型,开发科技数据的金融价值,为企业提供科技增信评级服务,助力企业“无担保、无抵押”融资。平台自去年7月份试运行以来,已经入驻科技型企业近1.1万家、金融机构80余家,累计为1171家企业提供贷款授信63.6亿元,帮助519家企业获得实际融资支持48.71亿元。

    二是强化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供给。用足用好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的支持力度,将早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贷款省市风险补偿比例提高至90%,为创投机构投资损失设置最高600万元的年度风险补偿。同时,配套给予企业最高50万元利息补贴,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第一季度,全省累计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36亿元,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771家。力争2024年,引导银行发放成果转化贷款突破200亿元,服务企业4000家以上。

    三是深化科技股权投资改革。从2020年开始,我们积极探索科技股权投资改革试点工作,变无偿资助为股权投资形式支持企业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链、产业链前端。截至目前,共为90余家科技型企业提供19亿元科技股权投资支持,带动社会资本跟投超30亿元。今年,省财政科技股权投资项目年度预算增加至8亿元,进一步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标志性产业链领域支持力度,突出投早投小,对早期、初创期企业支持的比例不低于30%。

    四是持续优化科技金融创新生态。去年,我们举办了山东省首届科技金融生态建设大会,发布了加强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20条措施,聚焦“增信、投资、贷款、保险、担保、培育”6个关键环节,打造“鲁科贷、鲁科担、鲁科保、鲁科投、鲁科融”5个品牌,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促进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我们将狠抓科技金融20条政策的落实,出台科技股权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实施细则,打造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多方联动的科技金融业态,为科技创新提供最优的金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李康

    记者提问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会后联系省科技厅办公室荆培珩,联系电话:51751025。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