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3700000017
发布日期: 2024-09-02 8:51:37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山东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建议》收悉,感谢对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贵委从强化源头科技创新、突出国企主体地位、统筹地方要素资源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我厅会同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借鉴,积极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措施。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专门将其纳入全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高位推进,由省领导挂帅担任“链长”,统筹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凝聚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纵深推进“链长制”工作机制,着力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取得新的积极进展和成效。今年1-7月,我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达到239万、818万、203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183%、76%;海工装备产值在工信部重点监测的企业中居各省区市首位,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围绕提案建议落实,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政策供给,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制定支持政策。出台《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科技创新规划》等,推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明确青岛、烟台、威海、济宁等地区域差异化发展目标,推动打造环渤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和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二是组建专家智库。依托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成立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链共同体,吸收企业和高校院所高端人才组建山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船舶与海工装备专业委员会,跟踪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动态,提供决策咨询,积极探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三是推动“五链融合”。举办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五链”融合创新发展大会,发布山东船舶与海洋工程优势特色装备和先进技术目录,推进产融结合产需对接,切实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金融链”五链深度融合。
二、强化创新引领,不断提升内生动能。一是加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建设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山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及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等一批省级重大平台;推进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与崂山实验室一体化发展,联合共建“崂山实验室北京研究院”;支持哈尔滨工程大学建设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与省内重点企业构建技术协同攻关、成果高效转化的良性互动模式。二是联合部署实施重大创新工程。聚焦绿色高技术船舶、高端海工装备等产业重大需求,支持“船用LNG、氨气、甲醇双燃料供给系统开发”等10项海洋领域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坚和国产化替代。三是推动省属企业深化产业协同。持续发挥科技创新关键资源信息协同平台作用,鼓励省属企业梳理关键核心技术公关需求,加快促进成果转化。山东海洋集团聚焦主责主业,依托供应链运输服务、船舶装备订购等支持山东船舶制造业发展、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目前远洋运输运力稳居国内前三。
三、深化央地合作,持续塑强竞争优势。一是推动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贯彻落实省政府、工信部战略合作协议,编制印发《关于深化部省专项合作推动海洋工程装备高质量发展在山东省先行先试工作方案》,强化央地联合和部门协同,全力打造中国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山东样板”。二是加强与中船集团等央企对接。林武书记、周乃翔省长等省领导带队赴中船集团拜访对接,与中船集团在优化布局、深化合作、政策支持等方面达成共识;制定《与中船集团深化合作工作要点(2024-2026年)》,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成果。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中船集团诉求问题14项,全力支持省内中船系企业快速发展。三是积极争取重大科研专项。建立关键技术攻关储备项目库,推荐东营威飞、烟台中集来福士等企业获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获得1.2亿元国补资金支持。
四、推进“三化”并举,加快完善产业生态。一是推动绿色化转型。推动船用发动机、压载水处理系统等配套产品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能源动力船舶。青岛北海造船研发建造可满足多种清洁能源需求的新一代21万吨散货船,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LNG+电池”混动平台化船型高端客滚船手持订单量全球第一,中船发动机公司成功交付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机,青岛双瑞、青岛海德威等在船舶压载水领域市场份额领先。二是推动智能化升级。落实重大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智能化技术改造设备奖补等政策,支持船舶海工企业技术改造和在新建项目中推进智能制造场景、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智能船舶研发建造。威海芜船海工科技产业园开工投产,主体车间自动化率达到80%左右;海洋石油工程(青岛)交付的“海葵一号”是世界上首个集成了海洋一体化监测系统、数据集成平台等多系统的“数智化”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交付首航,创造了多源信息融合协同探测、智能感知及环境重构、船舶与海洋环境数字孪生三个方面国内第一。三是推动集群化发展。今年1-7月,青岛、烟台、威海三市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产值301亿元,同比增长55%,占全省92%。以青岛北海造船为核心的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连续多年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星级),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全力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贵委的建议对我们推动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采纳,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海洋强省、制造强省工作部署,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环境、营造更好氛围。
一是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更好实现“点”上突破。聚焦高技术船舶、高端海工装备、核心配套等领域,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国产化替代进程。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首批次材料支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精准培育一批船舶海工装备领域“单项冠军”“小巨人”和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着力深化融链固链,更好实现“线”上延伸。举办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融链固链对接活动、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等,充分发挥整船龙头企业作用,带动提升我省动力系统、电气系统、舱室设备、甲板机械、智能系统等核心配套能力。紧跟市场需求,深化一二三产融合,推动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向海洋牧场、海洋文旅、海上发射等相关产业延伸,探索多元融合发展模式。
三是着力促进产业集群,更好实现“面”上聚集。突出青烟威三核引领作用,建设产业分工合理、资源互享、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青岛优化提升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即墨女岛2个产业集聚区,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综合产业基地;支持烟台持续强化蓬莱、莱山、芝罘“三区引领”,打造海工装备总装及配套产业基地;引导威海重点塑强高端客滚船、汽车运输船、远洋渔船等特色船舶,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修造及配套基地。
四是着力强化央地联动,更好实现“体”上协同。精准争取国家部委和央企相关优势资源,推动《关于深化部省专项合作推动海洋工程装备高质量发展在山东省先行先试工作方案》《与中船集团深化合作工作要点(2024-2026年)》走深走实,取得实效。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海工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周期服务机制,依法依规强化土地、岸线、能耗等资源要素保障,多方位全面促进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9月2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洋装备产业处,0531-5178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