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以产业链思维重塑生物医药新版图 市领导再次牵头推进“作战图”!

发布日期:2021-08-04 10:24:59 信息来源: 青岛市工信局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城市发展要全面进位、蓄能后劲,关键是通过布局新产业来激发新动能。生物医药就是青岛集中发力、突出打造的“新引擎”。

8月3日,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发展推进工作视频会议举行。青岛市副市长耿涛率相关部门、院所、行业企业和专家,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行再思考、再部署、再推进。

会上,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解读了《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发展推进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从蓝图到落地,青岛生物医药产业有了更为明确的作战图。

会议的召开,是青岛抢抓生物医药风口,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也是青岛市级领导牵头、以产业链思维谋划产业布局的重要体现。像这样的推进大会,此前已举行了两期:

5月28日,青岛第一个以产业链为主题的发展大会,聚焦汽车产业链,对标先进、梳理短板,成立了青岛市汽车产业科创联盟;

6月29日,青岛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大会,会上成立了青岛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招商专家评估委员会。

每个产业发展涉及面广,有条条框框,传统各自为战的打法,造成部门间的人为壁垒、区市间的恶性竞争、产业布局的同质化等。由市领导牵头推进,使全市工作形成“一盘棋”,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在耿涛看来,要抓好生物医药产业链工作,就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特色地标产业;要以“创新链、生态链、资金链、人才链、应用链、企业链”六个工作责任链条为主攻方向,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的聚焦、聚集、聚合、聚变,提升“高度”、加快“速度”、夯实“厚度”、提高“浓度”,让“产业雁阵”飞得更高、更快、更好,把青岛生物医药产业做高、做新、做强。

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路径上,重点是做好“特色化、链条化、协同化、生态化”的“四化合一”的文章:

“特色化”——结合现有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特色化产业雁阵;

“链条化”——从产业各细分板块切入,完成全产业链的搭建;

“协同化”——既专注龙头企业引进,又注重创新型企业孵化;

“生态化”——围绕产业发展痛点,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从产业链的维度整体推进,其实也是青岛从企业角度出发的城市发展逻辑的体现。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成就模式,在推进大会上也凸显出来——

会议的开场,是明月海藻、聚大洋、正大制药(青岛)、华大基因等生物医药领域企业的宣传推介;

会议期间,首批进入青岛市创新产品目录生物医药企业代表进行创新产品发布,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带来智联型生物安全柜、云育CO2培养箱,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带来海信超声设备。

青岛成就企业的决心,对企业来说就是最强信心!

明确短板、发挥优势,青岛正以产业链条扩容市场主体,以产业集群吸引资本人才,以产业生态汇聚生物医药发展的“产业气场”。

01站上发展风口 布局生物医药

之所以选择布局生物医药,是因为生物医药产业需求强、动力足、前景广。尤其疫情给全球带来巨大冲击,这让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也前所未有凸显出来。

2020年,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接近1.2万亿美元,并且连续多年保持3%到4%的增速;其中,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2位,是全球医药行业最大的新兴市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医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8.4%;医药制造业利润增长11.9%。受疫苗等医疗物资需求大幅增加等因素带动,医药制造业两年平均增速达到11.7%,明显高于其他消费品行业。

生物医药是国家发展新经济的重要环节,庞大的市场和消费能力,再加上资本力量的注入,契合人工智能的数据样本,正不断催生着新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青岛产业发展到了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布局新的产业,推动工业结构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而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兼备科技属性、消费属性和周期属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在培育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对青岛构建多元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如果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生物医药是生物技术与多行业领域高度融合的产业,需要强大的产业基础、完备的配套能力和优质的创新生态。

对此,青岛不仅拿出了顶格推进与政策支持的态度,而且产业规模上也有了新突破,推进实施威高医疗、蓝谷药业、瑞利生物、泰泽惠康等一批总投资超过400亿的重点项目,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此外,海信超声、华大智造等地产高端医疗装备发展提速,融智生物质谱仪与微生物鉴定试剂盒、普瑞森医药袋装透析液分别成为业内首款产品获批上市,易邦生物获批全省规模最大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海尔生物医疗、海泰新光登陆科创板,百洋医药在创业板挂牌上市。这些都在展示着青岛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生态。

02后入场、赢先手 以“特色”拉开比较优势

产业政策、资本投入、人才与技术红利,三十多年的蓄势铺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四个产业集群。

国际化创新标杆、区域创新标杆城市上海、北京、广州、苏州等地也正加速产业布局。

以上海为例,上药、中信国健、药明康德,“圈内”明星企业个个产值过亿。“十三五”时期,生物医药就被列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0年年底,上海更是推出聚焦先导产业的专项发展基金,给政策、给空间、给人才,下“狠力气”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对比之下,后入场的青岛应该以怎样的路径、在他人先行的赛道上,跑出强项、跑出优势?

青岛差异化的“特色”,就是精准的发力点——海洋医药。

作为“蓝色经济”版图中最大的那块拼图,山东、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各省都在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入。而在“蓝色药库”雏形中,青岛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

青岛是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镇,是与上海、厦门、广州并列的全国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这里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已成功开发5个海洋药物、200余个海洋生物功能产品。

可以说,结合现有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特色化产业雁阵,打造“海洋药仓”,既是青岛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实现医药产业突破发展的“快捷方式”。

此外,另一产业细分领域——康复医疗制造,青岛也在“高端医疗器械”上提前驶入了快车道,致力于创新的产业新星不断涌现。

海泰新光、百洋智能科技、博益特等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在内窥镜、AI辅助诊疗系统、高附加值医用耗材等领域叫响了青岛品牌。

仅以山东省内看,截至2019年底,实有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152家,全国占比4.16%。其中青岛市34家,领跑全省。

由此观之,先天的海洋优势叠加后发的科研优势,入场虽晚,青岛仍可放手一搏。

03产业突围,高速崛起 以“青岛模式”创长期价值

赛道锚定,怎么跑同样是关键。

6月2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启幕,论坛上,总投资171.65亿元的22个健康产业项目签约落户青岛,涉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医疗、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

7月23日,首届中国医药财富大会在青召开,100亿规模医药物资产业基金正式发布。

资本的集聚,从某种程度上彰显了这条赛道所潜在的长期价值。这份价值投资,更是对“青岛潜力”的积极认可。只不过“投资热”冷静下来后,留给青岛生物医药行业的必答题依然很现实:

入局起步晚、且产业基础相对分散,在缺少头部企业的情况下争资源、争市场,引外来的资本确实能够拉升产业净值。可要走得稳、走得远,仍需在自有的土壤中孵育出更多本土创新型企业,靠他们的内生动力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此次会议发布的《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发展推进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细分领域下青岛加速跑的路径。

聚焦海洋生物医药——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产业发展的主线思路。其中,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老问题需要新解法。如何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康复大学等高校创新源头,为产业赋能、引流,开源红海市场,将是下一步重点探索的方向。

比如,依托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青岛在全国兽用生物制品领域拥有像易邦生物、蔚蓝生物这样的领军企业;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青岛在植物生产药用蛋白技术及中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都是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板范式。

而另一快车道上、以康复医疗制造为主导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青岛则将一以贯之打好“康复大学”牌。

青岛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眼下传统产业又正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新兴产业加速突围。这些无疑为康复医疗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关联产业支撑——

海信医疗超声诊断仪、博益特生物止血材料等一批二、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走向市场;

威高国际医疗产业园、汉普森医疗手术机器人、华赛伯曼细胞药物等项目相继落户,总投资43亿元的蓝谷药业海洋科技谷等项目开工建设……

打造中国“康湾”,在起步阶段已然显现了其在新业态下成为新引擎、新支柱的巨大潜力。

回望疫情以来,危机相伴相生。压力所迫,生物医药产业的成长空间却得以进一步打开。谁能抢抓机遇,在布局与谋划里后发制人,一切都未可知。

而越是在最不确定的竞争中,越能诞生和锤炼伟大的企业。青岛期待着,在“创新链、生态链、资金链、人才链、应用链、企业链”链链相接、环环相扣的产业环境下,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王者。

作者: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