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十三五”期间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2020-12-25 08:45:15 信息来源: 聊城市工信局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2月23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八场,邀请聊城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松俭同志介绍聊城市“十三五”期间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明确指出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工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为总抓手,牢牢把握“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着力把大势、谋长远,抓关键、求突破,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为实现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增长

经过五年的发展,聊城工业门类更加齐全、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全国41个工业大类,聊城有31个。2019年,全市近12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占比达94.8%。制造业在全市税收中占比40%以上,支撑了全市30%以上的就业。目前已形成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等十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涌现了一批在全国甚至世界具有重要地位的骨干企业。可以说,聊城经济发展的根基在工业、家底在制造业。2016-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9%。今年疫情以来,我们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复工复产,规上工业增加值从1、2月份的同比下降20.2%逐步回升,到11月份累计同比增长1.5%。

二、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十三五”期间,坚持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总牵引,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带动产业向智能化、集群化、高端化跃升。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去产能,全市近百家企业淘汰各类生产线28条、设备589台(套),清理“地条钢”生产企业12家。2019年底,关停可上缴税金1.33亿元的东昌焦化,压减焦炭年产能60万吨;唯一钢铁企业——鑫华特钢实施产能转移,涉及产能244万吨铁、270万吨钢。扎实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化工企业评级评价、整治违规化工企业和倒逼企业进区入园等,化工园区数量从2016年的5个压减到3个,全部通过省政府认定;化工生产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496家减少到180家,打造出集约发展的新优势。实施产业集群攻坚行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鼓励引导企业匹配市场需求,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由粗加工、卖原料向精深加工、先进制造方向转变。目前,聊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聊城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集群、聊城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均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产业已形成“上游连接海外、中游不断赋能、下游健全链条”的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阳谷祥光生态工业园获评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聊城化工园区连续七年入围“全国化工园区30强”,荣获“全省化工行业示范园区”称号;临清市荣获“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蜡染名城”等称号;中通客车发展成具有年产3万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二位,其中,中通氢燃料客车的市场占有率近两年稳居行业第一位;智能驾驶公交车成功实现公开道路测试。

与此同时,坚持大抓项目、大抓技改,引导企业开展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的“零增地”技术改造,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工业重点技改项目500项,完成投资1237亿元。17个项目获国家和省政策支持,1个项目列入国家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实现了我市工业强基项目零突破。2020年,编制了《聊城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制定了《聊城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市级激励实施办法》,通过“一县一企一策”,搭建技改要素对接服务平台,推动智能化技改项目加快落地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1-11月份,全市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4.1%,增幅居全省第3位。聊城智能化技改经验得到省市主要领导肯定。

三、创新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十三五”期间,坚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蓄积创新发展新动能。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422个省级技术创新项目,9名高层次人才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传统产业创新类)。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质量的“蝶变”,涌现出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实现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零突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6家、认定市级1613家;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级11家;培育省级瞪羚企业25家。同时,10家企业入选省高端装备制造领军(培育)企业;3家企业的5个产品入选“山东精品装备”;9个产品认定为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不断加强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品牌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塑造“好品山东·品质聊城”工业品牌,累计争创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2家,省级质量标杆企业8家,中通客车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四、两化融合迈向更高水平

“十三五”期间,抢抓产业变革机遇,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工业智能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累计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1家,省级40家,认定市级13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从2015年的47.1,提升至2019年的64.39。全面加快企业“上云”步伐,培育了6家省级上云标杆企业,“上云”企业突破8000家。2020年,全力推动5G新基建建设和5G融合应用,建成开通了5G基站1656处,建设速度位于全省前列。主城区5G信号覆盖率达99%,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县城核心区5G信号覆盖率达95%。在工业制造、民生服务、城市综合治理等10大领域培育了聊云数据湖5G应用体验区、东阿阿胶5G智能体验工厂、中通客车“5G+无人驾驶”等一批成熟的5G典型应用场景。积极培育本地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建设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培育1个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3个省级“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4个省级5G产业及应用项目,3家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4家省级云平台服务商。聊城化工园区荣获“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东阿阿胶入选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五、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申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支持产业低碳化项目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近200个,为我市工业绿色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设计产品8种,认定市级绿色工厂10家,中通客车被评为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全省仅6家)。加大工业节能节水先进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使用力度,鼓励工业企业把绿色制造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攻关方向,争创了2个省级重大节能成果、4个省级优秀节能成果、5家省级节能先进企业,鲁西集团获评省级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祥光铜业“能源集中管控节能实践”入围国际“双十佳”最佳节能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清单,这也是中国铜业第一次站上国际节能环保领域的顶端。积极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围绕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8个重点行业,总结了以祥光铜业、信发集团为代表的10个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9个模式入选“山东省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13家企业获评“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临清市、茌平县入选国家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7家企业评为省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

六、企业管理水平加速提升

“十三五”期间,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抓住企业家这个“关键少数”,搭建有效的素质提升平台,通过组织高等学府进修、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2019年,全市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管理平台)普及率指数为60.45,全省排名第三位;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普及率指数为91.85,全省排名第四位。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与著名高校或培训机构合作,用4年时间进行了一轮高层次、国际化、重实效的系统培训,有效优化了企业家人才队伍的梯次结构和专业结构。探索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常态化培养机制,加大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力度,2017-2019年,连续三年选派63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企业家到中国人民大学进行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学习深造。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组织开展各种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的系统培训,举办企业大讲堂、发展论坛等培训活动30余期,培训企业家7000余人次;带领企业家赴德国开展培训1期,赴国内先进地市开展对标学习20余期。

可以说,“十三五”期间,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增创了新优势、赋予了新动能。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按照“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奋力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制造业强市建设”主题,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抓手,聚焦聚力智能化技改、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5G建设及应用推进、民营经济稳健发展等,全力打造更高层次、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为推进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