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
“十四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发布日期:2021-02-23 09:59:59 信息来源: 山东省政府网 信息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1年2月22日(星期一)下午3:00召开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举行“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莎女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安文建先生,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新生先生介绍我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首先,请李莎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李莎: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根据安排,我从工信部门的角度,简要介绍一下我省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的有关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国际形势、艰巨繁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深入实施八大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九大改革攻坚,着力培育“十强”优势产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山东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看,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规模效益持续做大。2020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311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1.6%;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8.43万亿元、利润4283亿元,工业经济规模居全国第3位。14个县(市)、11个区入围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5家企业上榜2020《财富》世界500强,83家企业上榜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二是动能转换不断加快。累计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生铁产能970万吨;整合转移和淘汰炼油产能3100万吨,退出焦化产能2800万吨,压减合成氨产能103万吨、轮胎产能1732万条,省级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7万余个。2020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2%,比2016年提高6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新一代信息制造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9%、25.7%和34%。  

三是数字赋能全面起势。累计开通5G基站5.1万个,实现设区市主城区全覆盖。软件产业跻身国内第一梯队,成为北方地区唯一有2座中国软件名城的省份。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成为全国第2个示范区,“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成为国家首批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用云企业达到22.6万家。 

四是创业创新活力增强。2020年,市场主体达到1185.8万户,其中,中小企业突破350万户,较2015年翻了一番多。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3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1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碳纤维、第三代半导体、高热效柴油发动机、激光显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全球产业变革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的决策部署,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抓手,以“三个坚决”为基本路径,以“十强”产业为主战场,按照“紧盯前沿、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培育壮大,打造生态、集群发展”的思路,苦干实干拼命干,铆足劲抓落实,努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具体推进措施上,重点抓好“六个强势突破”。  

一是在狠抓“三个坚决”上强势突破。坚决淘汰落后动能,深入推动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两大钢铁基地、世界铝谷、智慧化工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重点产业的大调整大优化大布局。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积极培育技改服务商队伍,持续开展技改供需对接,进一步加大奖补政策支持力度,深入实施万项技改,加快推动万企转型,持续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集中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现代医药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声学光电等新增长极,超前布局量子信息、柔性电子、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  

二是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上强势突破。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康平纳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水平,全力推动海尔、歌尔牵头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体,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经纪人队伍,聚焦“卡脖子”领域强力攻关,构建顺畅高效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动态梳理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通过竞争立项、组阁揭榜等方式,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深入实施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领域的保险补偿机制,形成应用与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  

三是在优化提升产业链上强势突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全面推行“链长制”,精准绘制“1个图谱”+“N张清单”,找准产业链中的优势潜力和短板弱项,加强省内省外对接合作,精准招引、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分行业打造一批规模大、技术强、品牌响的“领航型”企业,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套、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四是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强势突破。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智能家居、健康食品、时尚服装、新兴电子等消费品为重点,加快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持续做精、做优、做强,并加快向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工业品领域延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实施“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依托“好品山东”整体品牌,打造材料精益、设计精美、制作精细、服务精心的“山东制造”。实施“展会+”市场开拓行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重点展会,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我省产品市场占有率。实施制造业网络营销拓展计划,在消费品领域组织“山东制造·网行天下”系列活动,在工业品领域探索应用“潜力工厂”“超级工业城”等共享经济新模式。支持企业加强“一带一路”沿线产能合作,扩大与欧美发达国家良性互动,构筑相互依托、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五是在加快数字化发展上强势突破。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橙色云”打造世界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高水平建设全国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深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领域试点示范,打造和推广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加快组建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深化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中国算谷”建设。推动光电子、高端软件等领域创新突破,打造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高清视频、信创等数字产业集群,拓展数字产业发展空间,壮大数字经济规模。  

六是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强势突破。加快推进《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立法步伐,全面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小企业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稳增长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具有举足轻重、事关全局的重要作用。完善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搭建企业诉求板块,积极纾解企业发展难题。实施产业项目与基金对接行动,举办好“中国产业·资本对接大会”,有效引入各类资本输血实体经济。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扩大应急转贷基金规模,有效化解企业资金压力。深入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四五”时期,山东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将全面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将实现新的重大突破,现代产业体系将进一步加快形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新社记者:

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在推动制造业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方面,将会采取哪些举措?

李莎: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将找准位置,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坚持提升、融入、服务并举,努力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一是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优化。山东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双过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必须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深入研究需求变化趋势,瞄准产业前沿领域和我省短板弱项,按照“四个一批”要求,谋划实施更多引领型、支撑性项目,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增长空间。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必须从供给侧高度关注产业安全问题,一方面,要聚焦关系产业安全的重点领域、关键节点,发挥特色优势,着重补齐补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产供应体系;另一方面,也要聚焦优势产业领域,持续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把长板做长,增强供应链话语权。  

二是积极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既要有“顶天立地”的领航型大企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配套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鼓励大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创新链、信息链、服务链,搭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创新生态。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主业突出、结构优化、配套完善的特色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完善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功能,建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成长帮扶机制,聚集专业服务资源,提供技术创新、工业设计、数字赋能等精细化服务,分层次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单项冠军等高成长企业,加快打造配套完备、相互支撑、协同高效的优良产业生态。  

三是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畅通内循环,抓住用好全球产业链调整重塑机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产业链,推行“链长制”工作机制,引导“链主型企业”发起组建细分行业产业联盟,组织推动省内外上下游企业间扩大合作、协同提升;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横向对接,深化省市县工信部门的纵向联动,集中政策资源,形成支持合力,要素跟着项目走,精准招引、实施一批补链强链项目,揭榜挂帅攻坚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带动增强全产业链优势。 

四是聚力资源对接深化产业合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扩大与国内省外研发创新、资金人才、平台渠道等资源要素和产业链对接合作,在特色优势领域发挥好牵头主导作用,在相对薄弱环节做好配套协同,促进国内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不断攀升,推动国内产业体系高端化,构筑相互依托、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依托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战略平台,抓住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达成契机,深化中日韩区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对接,扩大与欧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并购投资等领域的良性互动,吸引更多产业链高端企业或技术落户山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开放型产业链。  

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任务。山东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大省,体量规模较大,门类比较健全,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发展环境的优化,正在展现出较强的产业韧劲、调整空间和竞争活力,一定能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作出较大贡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工业互联网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请介绍一下目前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十四五”期间有哪些打算。

安文建:

当前,工业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关注的热点、发展的重点、竞争的焦点。山东是工业大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具有广阔空间。“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在全国率先建立“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进机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获批成为全国三大示范区之一,我省工业互联网全面起势、加快发展。  

目前,我省专线接入的企业超过7万家,4G基站达32万个,5G基站开通超5.1万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到9个,网络互联互通能力显著增强;培育省级平台115个,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连续入选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全国124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平台我省入围12个,“个十百”平台体系加速构建;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专项检查,举办安全大赛,安全防护能力持续巩固;在全国首创“云服务券”补贴制度,发放补贴超过1.4亿元,带动上云用云企业22.6万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全国第二,培育人工智能+、5G试点示范项目603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70多个,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为总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  

一是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与工信部联合建立协调推进机制,依托国家顶级智库资源,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开展“一院、一公司、一平台、一中心、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5G、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确定性网络部署,建设3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山东经验。  

二是深入实施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立足“十四五”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升级、平台赋能提升、关键技术突破等9大专项行动,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在全省建立数字专员制度,利用5年时间培育1万名数字专员,对接服务100万家、直接服务10万家中小企业,深入挖掘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动与数字化服务商精准对接,提供专业化“顾问+雇员”式服务。  

三是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完善“云服务券”制度,推动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加快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在我省全面布局,推动“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户济南。支持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国家级平台做大做强,推动100家以上省级平台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借鉴工信部及部分先进省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经验做法,与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探讨在“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框架内设立“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突破边云协同系统、特定行业工业机理模型库等4大类、9中类、26个技术方向。  

四是持续推动示范引领。深入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5G产业发展”等试点示范项目。在确定性外网、内网改造、云网融合等方向,推动打造100个典型应用场景。培养产业技能人才,支持协会、联盟发挥桥梁作用,举办大赛、峰会、论坛等活动。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继续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请问,“十四五”时期,将重点从哪些方面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

王新生: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现有的产业基础。山东是工业大省,但产业基础“大而不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动能、提升传统动能,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实现现有产业动态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优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省发展制造业的重要经验。“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完善,开阔思路、创新模式,在加快补齐自动化水平的同时,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加快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技术改造,通过“万项技改”推动“万企转型”,力争到“十四五”末,70%以上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提供强大新动能。工作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业对标调动企业智能化技改内生动力。分行业动态选树一批智能制造先进典型,通过线下现场观摩、线上发布微视频等形式,突出改造前和改造后在产品档次、综合成本、质量效益以及网络生态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对比,让企业既看到压力,也看到出路,增强加快智能化技改的积极性。  

二是供需对接提升企业智能化技改能力。坚持“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提升需求”,发挥工信部门、行业协会、技改服务商协同服务功能,“一业一策”、“一县一策”推动智能化技改方案供需对接,“面对面”洽谈,“一对一”诊断,确保需求能满足、方案接地气、效果可预估,同步引入技术、资金、人才、营销渠道等配套资源,依托市场化服务力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强化调度服务加快技改项目实施。完善项目管理平台,重点抓好投资过亿元技改项目、“十强产业”技改项目、“四个一批”技改项目和年度导向目录项目,按图索骥跟踪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和困难问题解决,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和达产达效,确保技改投资平稳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  

四是标准引领确保智能化技改科学方向。对标德国智能制造,瞄准国内一流,按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办法,大力推介《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演进路线,适时编制我省《智能化技改标准规范》地方指南,促进我省智能化技改标准化发展,引导企业少走弯路,避免投资损失。  

五是落实政策鼓励企业扩大技改投资。抓好省政府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支持八大发展战略等财政政策的落实、落地,在贷款贴息、设备奖补、股权投资、进口设备免税等方面加大企业智能化技改的支持力度。对接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政策,组织企业参与产业基础再造等工程项目。发挥工信、科技、教育等部门联动机制,推动产学研联合与成果转化,通过组阁揭榜等方式支持实施一批“卡脖子”技改项目。

大众日报记者: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组织开展了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哪些成效?“十四五”期间推动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有哪些新的举措?

李莎:

“十三五”时期,全省化工行业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三个坚决”要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保持领先。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实现利润814.9亿元,同比增长36.5%,高端化工产业产值占全部化工产业的比重达到45%,产业结构和运行质效实现双提升。

二是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化工园区认定工作,园区数量缩减至84个,形成了以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为主体,以半岛东部化工新材料、鲁中高端盐化工、鲁南现代煤化工三大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以鲁西北化工企业转型示范区、黄海临港石化原料集散区为补充的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格局,园区产值占全部化工产值的70%,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显现。

三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6家,累计申报发明专利6.6万件;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项,省级奖励34项;引进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四是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大幅下降,涌现了华鲁恒升、滨化集团、京博石化、鲁西化工等一批国内领先的节能先进企业、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全行业发展底色。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化工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山东全行业将以创新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力争实现五个突破,打造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是推动园区提升取得新突破。实施化工园区优化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完善园区产业规划,强化园区管理考核,建立园区退出机制,逐步有序退出产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低、发展质量效益差的园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着力培育千亿级化工园区,一批特色专业园区迈入全国强区行列。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狠抓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高端化工研究院和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与中科院、国家石化联合会和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实施全面战略合作,组织联合攻关,不断实现突破,增强行业发展内生动力。  

三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以“四个一批”项目库为抓手,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支撑项目为依托,重点推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天辰齐翔尼龙新材料、烟台万华高性能化工新材料、滨华碳三碳四综合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如期建成达产,一批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领域项目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四是推动智能化改造取得新突破。在全省化工行业启动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以“产线数字化、工厂智能化、运营信息化、园区智慧化、产链平台化、集群生态化”为主线,突出重点行业,通过试点诊断、标杆引领、示范推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落地应用,到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全行业智能化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五是推动生态优化取得新突破。着眼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价值链创新链提升,围绕炼化一体化、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功能化学品、高性能轮胎等领域,突出10条化工产业链条,制定出台产业链提升实施方案,做强“领航型”龙头企业,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领资本、市场、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融合聚集,健全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构建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

齐鲁晚报记者:

新材料产业是山东全力打造的“十强”产业之一,“十四五”规划将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建设列入了“九个强省突破”的目标任务。请介绍一下有关工作措施。

安文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十强”产业培育,高起点构建了“6个1”协调推进体系,高站位谋划发展战略,高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一批“雁阵形”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加速崛起。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724亿元,同比增长17.3%;利润640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加值增长19.6%,分别高于规上工业14.9、10.3和14.6个百分点,创新引领势头强劲。  

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新材料强省列为“九个强省突破”之一,一方面是因为,新材料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引领冶金、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创新动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山东是传统材料大省,有着广阔的转化空间和发展潜力。“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实施《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围绕前沿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先进基础材料三大方向,以锻长板、补短板、筑底板为导向,聚焦碳纤维、先进陶瓷等8个重点产业链,构建“1个图谱”+“N张清单”的规划设计,全面推行“链长制”,指导各市精准招引一批强链补链项目。  

二是培育壮大“雁阵形”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聚焦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优势领域,在前2批培育9个“雁阵形”产业集群的基础上,2021、2022这两年再累计打造10个左右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配套完善的“雁阵形”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完善领军企业库,构建省市县联动、梯次培育的工作联动机制,明确层次规模,确立升级目标,抓好渐进提升。推动碳化硅衬底材料、纳米新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一批投资大、带动强的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培育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搭建“专家入企、企业入校”、产业协作、技术对接互动平台,定期梳理产业链高端提升、短板突破的重点方向,形成“卡脖子”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清单,通过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组阁揭榜等方式,加大产业链协同创新。  

四是加快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新材料项目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每年遴选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示范项目,向终端用户、基金公司、金融机构推荐,助力成果转化落地。每年动态调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完善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机制,落实一批国家和省级保险补偿项目,优选一批潜力项目纳入股权投资试点,着力推动新材料产品应用。

记者: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制造业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由2016年的33.5%下降到2019年的27.8%。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这是否会影响“十四五”时期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目标的实现?

王新生: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党中央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客观上讲,2016年至2019年,是我省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的几年,但也是我省制造业加快动能转换、政策调整、蓄势待发的几年。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聚焦“一守六保三促”,战疫情、促发展、保稳定、转动能,发展态势总体好于全国、好于预期,呈现出4个方面的关键性趋势性变化,为制造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传统产业质效稳步提升。近年来,我们坚持“四压四上”的原则,以钢铁、地炼、电解铝等七大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为优质产能腾出了发展空间,谋划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紧盯机械、食品、轻工、纺织等特色优势产业,滚动实施“万项技改”,加快推动“万企转型”,不断提高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2020年,我省制造业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高于GDP增幅1.4个百分点,高于2019年3.8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2.4%,利润增长19.6%,分别高于2019年2.5个和28.5个百分点。  

二是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近年来,我们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力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我省角逐产业发展高地的战略力量。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医药等重点产业规模加快提升,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引擎。2020年,我省“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高技术制造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12.4%和36.5%,分别比上年提高12.9和41.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0.0和16.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5年的26.1%提高到2020年的45.1%,增长了19个百分点。  

三是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深化。融合发展是工业化后期的一般规律,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变革。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加快培育发展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等制造业新模式,既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说明的是,随着产业分工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催生了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服务业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相关数据无论统计在制造业,还是统计在服务业,都是彼此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拓展了彼此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彼此的发展效率。  

四是产业发展活力加速回升。我们始终把抓项目、稳投资作为落实“六稳”“六保”的有力抓手,不断加大项目谋划推进力度,制造业投资活力持续激发。2020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7.6%,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个百分点,扭转了2018年以来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的局面,显示出制造业发展环境、市场空间趋于好转的良好势头。元旦前,省委、省政府印发了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批政策清单,连同之前印发的关于支持八大发展战略的财政政策、关于深化科技改革攻坚的若干措施,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制造业的实招硬招,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从这几个方面分析,2016-2019年我省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有我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周期的因素,但2020年已经呈现出趋稳态势。我们判断,我省制造业经过前些年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核心竞争力有了明显增强;随着国内低端产能出清和市场秩序的整顿,拼成本、价格战的市场环境也有所改变,制造业的盈利能力正在逐步提升;国家和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这些都是“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加快发展的重大利好。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切实提高政策创新力、执行力、落实力,制造业就能够在保持比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强省建设就会取得新突破,实现预期目标。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近年来,山东围绕推进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方面体现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山东如何持续推进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将主要抓好哪些工作?

李莎:

好的,谢谢您对我省推进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并相继出台了推进钢铁、地炼、焦化、化肥、氯碱、轮胎、铝等七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推进步骤、工作措施和保障政策,并建立了工作机制。经过全省上下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十三五”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行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为深入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坚决落实“三个坚决”的要求,紧紧围绕“去产能、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四个重点,统筹做好“关、升、疏”三篇文章:         一是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做好“关”的文章。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动焦化和化肥行业产能压减,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5.5米的焦炉4座,压减焦化产能180万吨;淘汰固定床气化炉50台,压减合成氨产能55万吨。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对高耗能行业分类划定加严“标准线”,对达不到标准的产能限期关停,加速落后产能市场出清。发挥好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机制作用,推动各项保障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妥善解决关停退出企业职工安置、债务处置等问题,保持社会稳定。  

二是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做好“升”的文章。推动高耗能行业依托“领航型”企业优化产业生态,在锻长板、补短板,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方面下功夫,加快传统动能改造提升。钢铁行业,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并集中攻关海工用钢、高端模具钢、高端轴承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技术,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炼化行业,按照“油头化身高化尾”的思路,瞄准“三苯三烯”和高技术功能化学品,向炼化产业下游延伸,不断提升石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焦化行业,推动行业向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煤焦油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化工产品比重。化肥行业,向下游煤基精细化工品方向延伸发展,加大新型功能化肥的开发推广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氯碱行业,继续加大氯碱装置节能改造力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推动深加工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延伸,提升氢能开发利用水平,加快煤化、盐化、油化耦合发展。轮胎行业,打造品牌化、高端化、绿色化轮胎产业生态,积极发展特种轮胎,拓展高端轮胎产品市场,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铝行业,打造“中国铝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世界级高端铝业基地,依托企业创新联合体等平台,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和军工产品锻造、车用铝合金铸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力延伸铝产业链条。  

三是坚决培育新动能,做好“疏”的文章。进一步加快实施钢铁、炼油产能整合,疏通向沿海基地转移通道,培育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新动能项目,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传输通道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钢铁产能向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莱-泰内陆精品钢生产基地集中,全力抓好山钢日照精品基地、日钢承接产能优化提升、永锋临港精品钢、临沂钢投高端不锈钢、莱钢改造提升、石横特钢特种建筑用钢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钢铁产业大调整、大布局、大优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持续推动500万吨以下未实现炼化一体化的地炼企业整合,产能向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集中,全力抓好裕龙岛大型炼化一体化、万华乙烯、威联PX等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地炼企业实施“降油增化”改造,向精细化工领域建链、补链、延链,打造“油头化身高化尾”产业新模式,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推动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将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凝聚全省合力,深入推动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为建设山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丁绍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曹萌,联系电话:51782527。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字体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 微博
打印
  • 打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