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5-08 08:44:43 信息来源: 大众日报
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如何抓牢抓好这个“定盘星”?山东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下称《实施意见》),聚焦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从补链、延链、强链、建链四方面分别给出一揽子激励措施。深刻认识这些政策措施的重要涵义与着力点,才能将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发展实效。
瞄准薄弱和缺失环节补短板被放在第一项。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集中力量破除短板制约,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补短板的前提在于找对短板,对此山东明确,要在精准梳理产业链图谱的基础上省市县一体化加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谋划。
实际上,近几年,补短板一直贯穿于山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全过程,要在此基础上细化措施、明确任务,尤其是注重整体效应,对照当下全局要求确保补足的那块“板”与其它“木板”之间充分咬合,才能更好地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
聚焦推动优势产业延链,山东进一步强调,要实施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全面深化“链长制”。当前,在山东制造业主阵地上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正是一批“国家有需要、市场有前景、山东有基础”的标志性产业链,让标志性产业链发挥好标志性的带动引领作用,有待做深做实“链长制”,让这项山东较早就开始探索的新制度发挥更大作用。
能看到,在一些地区,因换届、领导调整等原因,“链长”有时会出现空缺,另外,对于如何客观评价产业链推进成效,各地也还正在探索中建立统计监测体系。对此,省级部门要以“链长制”为总抓手强化对11条标志性产业链的深度梳理,找准关键性问题,明确针对性措施,全方位开展融链固链专项行动,确保取得突破性效果;市县则要进一步明确产业链主导地区,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更要抓好“链主”这个关键“少数”,落实好企业期盼,运用政策和市场双重手段,既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市场,又要聚焦当地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举办好衔接对接活动,帮助链主加快配套企业和项目引进落地以及优势产品、企业走出去,在资源流动中厚植产业生态优势。
一直以来,山东无论提升传统产业、突破新兴产业,抑或做强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数字动能,技改都是不可或缺的发力点,这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效果最为显著的、最有代表性的做法。这次《实施意见》给出的技改相关政策措施中,“一业一策”是关键词。
这意味着要在已连续几年完成“万项技改、万企转型”目标的基础上,推动技改进入拓展深化、在各个重点领域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再引领一批企业兴起技改热潮。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企业希望以相对较小成本“挖”出大效益的心理,狠抓政策激励与市场供需对接,通过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技术改造领域来调动企业升级改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是按照重点行业的实际情况,在“点穴式”精准诊断的基础上分别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工作路径、保障措施,帮助重点行业企业捋清转型方向与改造责任,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水平企业技术改造。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也有利于巩固提升山东在国内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推动新兴产业建链,《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打造新技术应用场景,并给出做强集群、加快项目建设等重点。
新兴产业往往是处于科技变革前沿的产业,新兴产业建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关键,只有加强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适配,才能更好形成“四链”融通创新的良性循环,让新兴产业跑出发展“加速度”。对此,要以关键项目和重大工程为牵引,加强区域产业配套协作,畅通供应链协同,优化工业布局,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同时更要稳扎稳打、避免盲目建设,这就需要更好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头雁”效应,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找准方向、实现成长,政府则将主要精力放在提供新兴产业发展长期制度与政策框架,帮助企业搭建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共同促进新兴产业的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